天天看點

原創滑稽戲《蒸蒸日上》串聯兩大“非遺”講述傳統美食“前世今生”

作者:MtimeTime.com

中新網上海10月22日電 (記者 陳靜)說起上海的傳統美食,上海市嘉定區南翔鎮的傳統名産“南翔小籠”常被提起。南翔小籠是如何發展的?南翔小籠的品牌建設與傳承脈絡是怎樣的?

原創滑稽戲《蒸蒸日上》串聯兩大“非遺”講述傳統美食“前世今生”

大型原創滑稽戲《蒸蒸日上》啟動創排。(中新網記者陳靜 攝)

記者22日獲悉,一台大型原創滑稽戲《蒸蒸日上》将連接配接起兩大非遺,通過一家點心店的曆史變遷和兩戶人家幾代人的命運糾葛,串聯起上海南翔小籠一百多年的發展史,講述傳統美食的前世今生。

南翔小籠以皮薄、肉嫩、汁多、味鮮、形美著稱,也稱為“南翔小籠包”“南翔小籠饅頭”,如今,南翔小籠已是國家級非遺,其制作技藝成功入選全國傳統面食制作技藝。據了解,南翔小籠制作技藝于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誕生,南翔鎮日華軒點心店主黃明賢對大肉饅頭采取“重餡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他用不發酵的精面粉為皮,豬腿精肉手工剁成的餡料加上肉皮凍制作而成。因餡料為秘制配方,制作技藝一直靠師徒之間薪火相傳。

1958年,古猗園重新恢複經營南翔小籠饅頭,第五代傳人封榮泉改良制作工藝,使南翔小籠重回普通百姓餐桌。2000年,第六代傳人李建剛制訂了該技藝的标準和規範,選料、配方、攪拌乃至揉面、擀面,每一道都有明确的标準。如今,南翔小籠不僅是上海的一張美食名片,也是令人自豪的民族品牌,受到中外美食愛好者的青睐。

原創滑稽戲《蒸蒸日上》串聯兩大“非遺”講述傳統美食“前世今生”

《蒸蒸日上》主創陣容強大。(中新網記者 陳靜 攝)

據了解,《蒸蒸日上》是為慶祝改革開放四十五周年、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周年而策劃、創排的一台大型原創滑稽戲。該戲的主創陣容強大:滑稽表演藝術家王汝剛任藝術顧問,滑稽劇作家梁定東任文學顧問,國家一級演員、笑星潘前衛領銜主演,中國戲曲導演學會理事、笑星舒悅擔綱執導,中國舞台美術學會副會長、上海戲劇學院教授伊天夫操刀舞美燈光設計,笑星陳靓、薛文彬聯合主演,滑稽表演藝術家王汝剛、龔仁龍、張國慶為特邀主演。

《蒸蒸日上》總出品人潘前衛22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滑稽戲《蒸蒸日上》希望用輕松诙諧的方式,讓觀衆體驗不同時代的命運激蕩。該戲通過藝術展示南翔小籠創牌、毀牌、樹牌、鑄牌曆史,贊揚非遺傳承人堅守的的工匠精神、奮鬥精神和創新精神。據悉,整部戲以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為底色,展現了在中國共産黨的上司下,社會面貌日新月異,群眾生活蒸蒸日上的圖景,同時倡導更多民族企業将中華文化元素融入品牌建設。潘前衛說:“點心點心,點的是良心;小籠小籠,攏的是民心。”

據了解,滑稽戲,又稱“獨腳戲”,是在清末民初至抗日戰争中期時,上海的曲藝“獨角戲”接受了中外喜劇、鬧劇和江南各地方戲曲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戲曲劇種。它流行于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的許多地區。其傳統劇目中儲存了上海的民俗和“十裡洋場”特有的世俗風情,創作方法又極具海派特征。作為上海及其周邊吳語地區地方傳統戲劇,滑稽戲如今亦跻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行列。

傳統滑稽戲如何吸引年輕人的目光?執導該戲的舒悅透露,《蒸蒸日上》要打破滑稽戲的傳統套路,會加入戲曲鑼鼓、流行歌曲等元素。在他看來,對于品小籠包和賞滑稽戲而言,最要緊是細膩有回味。擔任藝術顧問并受邀出演《蒸蒸日上》的王汝剛透露,他為此翻閱數十本講述南翔小籠技藝的書籍,試圖探尋“小籠裡的大學問”。

原創滑稽戲《蒸蒸日上》串聯兩大“非遺”講述傳統美食“前世今生”

“上海笑天地”南翔站揭牌。(中新網記者 陳靜 攝)

南翔鎮隸屬于上海市嘉定區,是上海市四大曆史名鎮之一。早在南朝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建成白鶴南翔寺,因寺得名。在《蒸蒸日上》啟動創排的同時,南翔鎮與上海獨腳戲藝術傳承中心(上海市人民滑稽劇團)簽署了合作共建協定,合作就建設滬語教學基地、設立上海“笑天地”-南翔站、增設南翔景點滬語電子導遊三個方面展開。“上海笑天地”南翔站揭牌。據了解,未來,雙方也将以滑稽戲藝術為紐帶,在滬語傳承、方言保護、文化推廣等方面開展更深入的交流合作,為進一步繁榮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作出應有的貢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