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鄧子龍:400年前的抗日名将,一戰打垮日本海軍

作者:莽子說
子龍(鄧子龍),南昌人。骁勇善戰。能盡其才。亦一時名将。乃存時僅一偏裨。屢為言者所攻。世之不善容才乃爾。沉香其殆憐而先知。願與作伴作面目乎。——(朱國桢《湧幢獨幕喜劇》)

鄧子龍,字雲卿,号武橋, 别号虎冠道人,江西南昌豐城落星橋茂溪鄧村(今江西豐城市杜市鎮)人。嘉靖三十七年(1560年),30歲的鄧子龍高中武舉。彼時,江西境内盜賊叢生,鄧子龍應官府征召組織明軍征剿盜賊,憑着過人的武藝,鄧子龍很快肅清江西境内的盜賊,鄧子龍也因為戰功被提拔為廣東把總(中級軍官)。而後,鄧子龍多次參與剿匪戰争,屢立戰功。

鄧子龍:400年前的抗日名将,一戰打垮日本海軍

萬曆十一年(1585年)二月,緬甸木邦土司進犯雲南邊境,萬曆皇帝急召各地明軍到雲南邊境打擊緬軍,鄧子龍參與了此次軍事行動,率兵駐防永昌(今雲南保山)。緬軍多次攻打永昌,皆被鄧子龍打退,鄧子龍還組織明軍反攻緬軍,攻入緬甸,直搗緬軍老巢,斬殺緬軍數千人,俘虜大批緬軍将領和士卒,鄧子龍也一戰成名,戰後被提拔為副總兵。

對緬戰事結束後,鄧子龍因為官場上的糾紛,遭人陷害,離開了軍界,賦閑在家。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抗日援朝戰争進入最後的決戰階段,萬曆皇帝從全國各地征調精銳明軍赴朝作戰,準備對盤踞在北韓半島南部的日軍進行最後一擊。所謂“聞戰鼓,思良将”,萬曆皇帝重新啟用賦閑在家的鄧子龍,恢複鄧子龍副總兵職務,協助廣東水師提督陳璘,率領廣東水師15000明軍北上北韓與日軍決戰。

鄧子龍:400年前的抗日名将,一戰打垮日本海軍

當時的鄧子龍已經70歲高齡,聽聞朝廷征召,鄧子龍興奮異常,并為自己準備了一口棺材放到自己的旗艦上,以示血戰到底的決心。在鄧子龍的感召下,明軍士氣高昂,在北韓多次大敗日軍,将日軍壓縮到了北韓半島西南部釜山附近的幾個孤立據點上,依靠海上補給負隅頑抗。

為徹底打垮日軍,将日軍全部驅逐出北韓半島,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四月丙辰,鄧子龍與北韓水軍名将李舜臣(主要是以鄧子龍為主,李舜臣更多的是起到協助配合鄧子龍的作用)率明朝和北韓聯合艦隊與日軍水師在釜山附近的露梁海展開決戰。此戰,鄧子龍所部15000人,李舜臣千餘人,大小戰艦百餘艘;日本水師由海盜出身的海戰名将島津義弘率領,兵力30000餘人,戰艦300餘艘。雙方兵力對比大緻1:2,戰艦數量對比1:3,可謂敵衆我寡。面對人數衆多的日軍,鄧子龍沒有絲毫畏懼,他親率戰船沖入日軍方陣,打亂日軍的部署,同時發揮明朝戰艦大、火炮多的優勢猛烈撞擊、轟擊日軍戰船。

鄧子龍:400年前的抗日名将,一戰打垮日本海軍

在鄧子龍勇猛的打法下,日軍很快就招架不住了,但島津義弘敏銳地發現了鄧子龍所在的旗艦,島津義弘集中日軍所有的火炮轟擊鄧子龍的旗艦,很快鄧子龍的旗艦着火,鄧子龍拒絕逃生,與旗艦共同沉沒,壯烈殉國。旁邊的李舜臣看到鄧子龍戰船着火,急忙前來救援,不幸的是,也遭到日軍的炮擊,壯烈殉國。鄧子龍和李舜臣兩位統帥的陣亡,不但沒有使明軍和北韓軍崩潰,反而激發了明軍和北韓軍同仇敵忾為主帥複仇的決心,明朝聯軍更加瘋狂的進攻日軍,明朝聯軍的打擊下,日軍全面崩潰,島津義弘僅帶着5000餘殘兵敗将逃回日本,其餘悉數被殲滅于露梁海。

鄧子龍:400年前的抗日名将,一戰打垮日本海軍

島津義弘水師的覆沒,使得釜山地區的日軍徹底失去了海上掩護和補給,成為一群甕中捉鼈,不久後明軍陸軍統帥麻貴指揮各路明軍和朝軍攻陷釜山,全殲日軍,收複整個北韓半島是,曆時7年的抗日援朝戰争以明朝和北韓方面的全面勝利告終。戰争結束後,萬曆皇帝在北京午門舉行了盛大的獻俘禮,同時也對有功将士進行封賞,對于鄧子龍的陣亡,萬曆皇帝感到非常可惜,并親自為鄧子龍寫“追悼詞”,全文如下:

國威覃布,尚勤鼙鼓之思;武備勤修,永重幹城之選。爾雲南永昌等處地方副總兵署都指揮使事鄧子龍,材勇著聞,革钤娴習;戎行振饬,見知士伍無嘩;軍政修明,因見拊循有素。捐軀為國,可謂忠矣。欣逢慶典,宜煥溫倫;茲以覃恩,贈爾左軍都督上柱國、金紫光祿大夫,錫之诰命。于戲!策幕府之勳名,祗承休命,倚天家之光寵,勿替成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