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正當時,“橘子”還是“桔子”?給孩子這樣吃

作者:星星飛翔

有一個水果現在正當時,也是很多小朋友的“心頭愛”,那就是——“橘子”。

正當時,“橘子”還是“桔子”?給孩子這樣吃

橘子氣味芳香撲鼻,口感酸甜可口,汁水豐富,對于愛吃水果的小朋友來說,根本無法拒絕。

就連課本裡,都少不了它們的蹤迹:冰心的《小桔燈》、朱自清的《背影》……

等等!你還記得究竟是“橘子”還是“桔子”嗎?

“橘子”還是“桔子”?

“桔”與“橘”本來是兩種不同的植物。橘,讀jú,本為樹名,即橘子樹,果實紅黃色,果肉多汁,味甜酸,是一種常見水果。也稱其果實。桔,讀jié,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藥。也稱桔梗。不過,現在全國許多地方都把“桔”當作了“橘”的“俗字”。在這個義項上,“桔”也讀成了jú。

在古代文獻中,“橘”“桔”兩字“井水不犯河水”,使用“泾渭分明”,從不混搭在一起。

據學者研究,“橘”“桔”兩字的糾纏大約始于明末清初。還有學者說,把“橘”寫成“桔”也可能與民間習俗有關。在現代經典文獻中,也有以“桔”代“橘”的用例。最著名的例子莫過于冰心的《小桔燈》,在現代植物學書籍中,也能找到以“桔”代“橘”的例子。然而,在國家标準性檔案中,被認可的還是“橘”。

正當時,“橘子”還是“桔子”?給孩子這樣吃

在曆來的國家标準性檔案中,“橘”字的地位“穩如泰山”,從未動搖過。“橘”既未當成“桔”的異體字廢除,也沒有簡化成“桔”。(1977年頒行、1986年廢止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曾将“橘”簡化成“桔”)曆來的各種工具書,也都是把“橘”當成正體字,而把“桔”當成它的“俗字”。

是以,在書報刊等正式文獻中,還是建議不要把“橘”寫成“桔”。

橘子的營養

橘子自古就在大陸和印度栽培,有超過 3000 年的栽培曆史。其含有的可溶性糖、有機酸、類黃酮和檸檬苦素類物質等共同賦予了橘子獨特的風味。

橘子的營養還不錯,雖然膳食纖維的含量不是很豐富,但維生素 C 和礦物質鉀的含量還不錯。

《中國食物成分表》中列出了多種橘子的營養成分,雖然不同品種之間會有差異,但并不是很大。

正當時,“橘子”還是“桔子”?給孩子這樣吃

從表中可以看出,常見橘子品種中熱量最低的是小葉橘,膳食纖維最豐富的是蜜橘和金橘,維生素C含量較高的是橘柑子和金橘,最補鉀的是三湖紅橘。

另外,橘子也富含胡蘿蔔素和葉酸,其中葉酸的含量為 52.9 微克/100 克,是蘋果的 8.4 倍。

每天吃1個橘子

柑橘,作為秋冬最常吃水果,如果孩子每天吃一個,身體會有哪些變化呢?

補充充足的維生素C

橘子的維生素C含量通常在 20~40mg/100g之間,基本上一個中等大小的橘子,就能滿足孩子每天一半的維生素C需求。

飲食中攝入充足的維生素C,不僅有助于身體維持正常的免疫功能,也有助于保持皮膚彈性、預防皮膚幹燥。

保護眼睛

橘子中的胡蘿蔔素含量通常在 370~5140 微克/100 克,常見橘子品種中,胡蘿蔔素含量較高的是小葉橘和早橘,含量分别為 2460 微克/100克和 5140 微克/100 克。飲食中多攝入富含胡蘿蔔素的食物,對眼睛的健康有益。

維持電解質平衡

橘子中的鉀含量還不錯,攝入鉀含量高的水果能更好地維持電解質平衡、控制血壓、利尿消腫。

消除疲勞

橘子中檸檬酸的含量非常高,而檸檬酸不僅具有開胃之功效,同時還有消除疲勞的作用。

橘子雖好,但别貪吃

橘子雖美味,但也不能讓孩子吃太多,否則可能會——

變身“小黃人”

橘子中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如果經常吃很多橘子,人體就會攝入太多胡蘿蔔素,人體代謝不掉,血液中的含量過高,就會導緻皮膚變黃,這種情況被稱為“高胡蘿蔔素血症”,也叫“橘黃症”,這種症狀的典型表現就是手掌、足底明顯變黃,嚴重的甚至全身的皮膚會變黃。

不過,它隻會短時間地影響顔值,并不會影響健康。隻要暫時不吃黃色的橘子,過一兩周就能恢複正常,一般也不需要進行特殊的治療。

正當時,“橘子”還是“桔子”?給孩子這樣吃

除了柑橘(橘子),胡蘿蔔、南瓜、木瓜、芒果等蔬果中的胡蘿蔔素也含量豐富,如果吃很多,也會變成“小黃人”。

“上火”

其實,如果身體狀況是正常的,那麼吃橘子本身是不會上火的。

之是以會産生類似上火的症狀其實是因為糖分攝入過多之後,在身體裡産生了黏液反應,如果這時候身體裡存在緻病菌就特别容易導緻發炎,但這其實不是真正的上火。

橘子裡還含有酸性成分(果酸),它對粘膜也是有刺激的,吃的多了也會産生類似于上火的症狀。無論是糖分還是果酸,一旦攝入過量都會引起類似于上火的發炎,是以一定不能貪吃。

橘子全身都是“寶”?

有些家長相信“橘子裡的白瓤多吃有益”,事實果真如此嗎?

橘子上的白色絲狀物叫做橘絡,又稱橘絲、橘筋。橘絡其實也是一種果皮,成分主要是水分和膳食纖維,此外還有些植物多酚類物質。

雖然确實有些營養,但考慮到每顆橘子白瓤的量實在太少,是以如果孩子确實不接受,也沒有必要為了追求營養強迫孩子必須吃掉。

如果孩子不讨厭它,那麼連橘絡帶果肉一起吃,則更好。

正當時,“橘子”還是“桔子”?給孩子這樣吃

除了橘絡,橘皮也常被不少人收集起來曬幹,制成“陳皮”,用來泡水喝。

事實上,這裡有一個誤區:

超過三年的叫陳皮,此階段皮含水分、糖分和揮發油較少,不易燒皮、返潮、黴變和蟲蛀,顔色較深,不帶鮮果氣味。

不超過三年的叫柑皮或果皮,此階段的橘子皮含水分、糖分和揮發油較多,易燒皮、返潮、黴變和蟲蛀,顔色較淺,帶鮮果氣味。

正當時,“橘子”還是“桔子”?給孩子這樣吃

柑橘具有芳香氣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開竅解穢。秋冬天,室内開着空調,導緻空氣不流通,病菌相對較多,如果在卧室裡放一個橘子,清新的氣味,能夠刺激神經系統的興奮,讓人神清氣爽,清除污濁的空氣,相對美化室内的環境。

不過,也因為橘子、柚子等橘子類水果的果皮中含有芳香烴類化合物,該物質對橡膠的溶解性很強,瞬間就能溶解掉。

是以,在孩子吃橘子、橙子、柚子、檸檬等柑橘類水果的時候,不要讓孩子靠近氣球。孩子吃完水果後,剝過果皮的手要清水沖洗幹淨,将果皮扔進垃圾桶内,才能接觸氣球。

素材編輯:譚碩

素材來源:首都教育微信号

(北青社群報望京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