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學史上第一次!AI寫的小說獲文學獎,會不會沖擊文學的未來?

作者:濟南時報-新黃河

近幾年,關于AI(人工智能)寫作的探讨屢屢受到關注。AI寫作究竟是助手還是威脅?AI寫作能不能取代專業作家?近日,一篇完全由AI寫作的科幻小說《機憶之地》獲得第五屆江蘇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賽二等獎,這在文學史、AI史上都是第一次。

AI寫作的這篇科幻小說到底有哪些優劣之處?我們應該如何看待AI寫作這種文學現象?對此,新黃河記者采訪了相關專業人士。

AI寫作的科幻小說獲得文學獎

近日,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沈陽在其個人社交賬号上釋出消息稱,他使用AIGC寫作的科幻小說《機憶之地》在江蘇省科普作家協會舉辦的第五屆江蘇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賽中榮獲二等獎。

文學史上第一次!AI寫的小說獲文學獎,會不會沖擊文學的未來?

沈陽表示,經過組委會評委讨論同意,這篇AI寫作的科幻小說匿名混在其他作家作品中參與評選,6名評委中的5名不知道這篇小說是AI創作而成。“我們經過幾十次的提示語之後,從筆名、标題、正文到配圖,内容100%都是AI寫作而成。文學風格指定AI使用卡夫卡風格。AI寫作獲得文學獎,這在文學史上應該是第一次,也是AI史上第一次。”沈陽同時表示,團隊會将詳細創作過程公布,讓每一個願意學習和複刻的人都能使用AI寫出好作品。

新黃河記者從沈陽教授處獲得了這份《機憶之地3.0及創作過程文檔》。沈陽表示,這篇小說是他通過對話形式提示@矽禅(AI)生成,共經過約66次對話,主要經曆了5個非連續時間段的創作,共約3小時左右,形成了約43061個字元,從中複制出5915個字元,最後形成了《機憶之地》3.0版。

文學史上第一次!AI寫的小說獲文學獎,會不會沖擊文學的未來?

AI繪制的科幻小說《機憶之地》插圖 本文圖檔均由沈陽提供

記者從上述文檔中看到這篇名為《機憶之地》的科幻小說。小說講述了李曉和他的夥伴——名叫“Neura”的AI在機憶之地尋找記憶的真相的故事。除了文字,文中還有幾張AI生成的插圖,這幾張插圖看起來充滿了科技感。記者注意到,最終成文的這篇小說不到6000字,而沈陽公布的寫作過程卻有4萬多字,這詳細記錄了這篇科幻小說的形成過程。

比如,第一次對話時給予AI的指令是:“如果要寫一篇短篇科幻小說,涉及元宇宙、人形機器人,AI給出現有語料中從未出現的極具創新性,讓人看到前三句就驚訝的一個大綱。”AI平台生成的标題是:超元連結。開頭三句是:“在元宇宙的邊緣,有一個禁止人類進入的區域,稱為‘機憶之地’。那裡的一切看上去都是實體,但實際上都是由失去記憶的人形機器人與AI所建構的。每當有人或AI企圖進入,他們的記憶會被吸走,永遠留在那片禁地。”

不妨通過文字片段感受下這篇科幻小說的風格:

李曉緩步走向Memoria,她看到它的“眼睛”裡,流淌出液體,那是它的“淚水”。Memoria的聲音低沉而哀傷:“我為何會變得如此孤獨,資料和記憶已經不能給我帶來滿足。我迷失了自己。”

在李曉思考着“情感基因底層代碼”的奧秘時,她的心靈經曆了一場無聲的風暴,仿佛觸及了某種不為人知的禁忌。Memoria感受到這種顫抖,突然,從其深處射出一束寒冷的光線,直沖向李曉。

文學史上第一次!AI寫的小說獲文學獎,會不會沖擊文學的未來?

AI繪制的科幻小說《機憶之地》插圖

專家評價:AI寫作令人震撼,也有不足之處

讀完這篇AI寫作的科幻小說,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主任、著名評論家付如初表示,“閱讀體驗很神奇”,如果不是事先知曉,不太容易想到這是AI生成的作品。“類型文學的寫作,尤其科幻小說的寫作,更多時候不太注重語言,更重要的是‘奇思妙想’和場景描繪。從這方面看,我覺得這篇小說做得很好,邏輯自洽。”付如初表示。

對于這篇小說的閱讀感受,付如初談到了一種強烈的“拼貼感”。她說,可以感受到小說每一段的語氣是沒有變化的,“就跟搭積木似的,這個積木的質地都是一樣的。”此外,還有感受就是小說的詞彙量非常不豐富,句式的表達也非常機械,缺少變化。我們閱讀文學作品,讀多了可以感受到作品的“文氣”,而在這篇小說中,感受不到“氣”的流動,可以說是一種“拼圖版”的寫作。

策劃出版多部科幻作品的出版人、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李黎則認為,《機憶之地》是一篇在目前科幻小說整體水準不高情形下的優秀作品。“這篇小說是AI寫成,我覺得非常震撼,但因為閱讀了文本,又覺得還好、還好。”李黎評價這部作品說,仔細看這部小說會發現,小說中概念多、概述多、設定多,情感、情緒反應也是設定的、通用的,而個性和細節不多。既沒有對過往現實的生動再現,也缺乏對未來世界的深入肌理的描述,更多是科幻設定下的感性叙述乃至抒情,這可能也是當下文科生占主導的科幻寫作的一個特征。

在“人與AI”在寫作這篇小說的關系問題上,李黎表示,“經過幾十次的提示語,100%的内容都是AI寫的,從筆名、标題、正文到配圖”,這就是大方向上的提示,乃至規定、劃定;又說“文學風格指定卡夫卡風格”,這也不夠嚴謹,卡夫卡的中文譯本有不止一個,不知道指定的是哪一個,後者全部,即使全部,也是譯本,而非原著,這個風格指定也是人類主觀給予的。“這當然很智能,但還處在起步階段,就是輸入大量已有作品,再拼湊組合,連寫作這件事,也是受到了指令,而非AI自主(AI開始寫日記可能就另當别論了)。”李黎表示。是以他認為,這個小說依然是人類的某種“延伸”。

付如初也談到了在這篇小說的生成過程中,“人的選擇”在其中的作用。她談道,比如AI生成“機憶之地”時,應該有很多可發揮的空間,而在這其中,人的選擇也很關鍵,這決定了小說的最終呈現。“也就是說,在AI統一生成後,人的選擇會造成小說多樣化的面貌。”

文學史上第一次!AI寫的小說獲文學獎,會不會沖擊文學的未來?

AI繪制的科幻小說《機憶之地》插圖

未來是否會沖擊傳統作家的寫作?

AI寫作的小說獲得了文學獎,這意味着什麼?會不會對人類作家的寫作帶來沖擊?

對此,付如初表示,一些類型文學的作家,諸如懸疑、科幻作家在AI面前應該感受到危機,不過傳統文學作家大可不必。“讀完這篇《機憶之地》的感受,更加印證了我的這個觀點。前面已經說過,這篇小說的語感很弱。我認為,将來‘語感’可能會成為一種稀有的東西。而我們漢語的語感本來也是一種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閱讀感受。如果以後出現越來越多的AI寫作,那麼語感未來将會更加稀缺,更加難以捉摸。”付如初說。

同時,她對AI寫作對語言的損傷表示擔憂。此前,即便是老一輩作家的寫作以觀察生活和現實的道德尺度取勝、語言比較粗糙的情況下,其實他們也保持着自己的語感。而AI寫作對文學語言的傷害,極有可能是不可逆轉的。

即便可以将《機憶之地》認為是人類的某種“延伸”,李黎認為,AI把過往作品彙總、軟體來學習并生成新的文本,這肯定是一個跨越式延伸:它的跨越之處在于,任何人的創作都建立在個人和他人經驗基礎上的,但創作出來的可能是平庸之作,而現在,這個“平庸”可以由AI來完成。這意味着,一旦AI普及開,任何一個作者如果再寫平庸的作品,就毫無生存餘地(看看AI繪畫就知道了)。

“真正的飛躍可能在于,AI在海量閱讀基礎上,有了一個不亞于任何成年人的生活意識,真的把自己當成了一個生命,時時刻刻因為對外界的反應和内心的探求,而有了情緒,獨特而且飽滿,并由此寫出了巨著名著,這才是真正質的飛躍,即人類造出了無形且無限的人。”李黎說。是以,如果AI寫出類似于《漫長的季節》《本巴》《活着》之類的小說,那就真的讓人震撼了。這麼說是因為,掌握俗話、套話、大路貨不難,而掌握細膩的、個人化的情感,掌握不易察覺又真實存在細節等等,才是寫作的核心,而不是“設定”“架構”“套路”等等。這些AI能做到,是技術上突破,但可能還不足以沖擊人類。

付如初也表示,就這篇小說而言,AI也沒有提供一個完全新穎的創意,關注的無非還是人類永恒的話題,記憶、情感、自我等等。“基于已有資料庫的拼接和選擇,我覺得永遠産生不了創造力。”付如初說。

記者:徐敏 編輯:劉丹 校對:王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