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清輝:在豬價走勢疲軟情況下推行共創共享激勵機制 是一種創新

宋清輝:在豬價走勢疲軟情況下推行共創共享激勵機制 是一種創新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牧原股份在豬價走勢疲軟的情況下推行共創共享激勵機制,不僅公司降低生産成本、管理成本,生産效益得到提高,員工收益也得以提升,利于公司可持續發展。牧原30餘年,一直堅持用科技創新引領公司發展,這種細化管理降本增效的方式實際上是管理上的創新,未來或将成為行業學習的一種管理方式。”

宋清輝:在豬價走勢疲軟情況下推行共創共享激勵機制 是一種創新

“承包制”如何運作?實地探訪牧原股份周口繁殖場 公司稱人員正常流動 生産名額明顯提升

證券日報記者 肖豔青

在豬周期持續磨底之際,牧原股份優化管理模式拓展内部潛力,在部分養殖崗位試行“承包制”引起市場關注。對此,牧原股份近日回應,這種“承包制”實際上是共創共享激勵機制,讓員工自己成為管理的主體,是在管理上的優化創新。

那麼,牧原股份所謂的“承包制”究竟如何“承包”,共創共享激勵機制成效如何?近日,《證券日報》記者走進牧原股份在河南周口地區的繁殖場一探究竟。

“承包”生産任務

據悉,“承包制”推出的背景,是牧原股份在推行智能化養殖方式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部分養殖技工并不能完全掌握智能化裝置應用和養殖新技術标準化落地的現象,公司為了推動新技術盡快落地實施,進一步挖掘潛力,降本增效,探索共創共享激勵機制,其目的是鼓勵優秀員工飼養更多單元的豬,向内部挖潛,充分執行新技術,把豬養得更好,成本更低,批次利潤更大,員工個人也能獲得更高的收入。

牧原股份自今年七八月份開始在其繁殖場哺乳工段試點試行“承包制”,目前尚未在其他工段試行。

據公司方面介紹,周口牧原繁殖三場廠長在今年8月份主動嘗試這種共創共享激勵機制。

拿周口牧原繁殖三場優秀養殖技工田秋靈為例,當場區動員試行“承包制”時,她想養更多的豬,賺更多的錢,也覺得自己有能力帶着團隊一起做好這件事,于是率先站出來競聘成為所在公司第一批承包人。

宋清輝:在豬價走勢疲軟情況下推行共創共享激勵機制 是一種創新

“承包制”如何運作?實地探訪牧原股份周口繁殖場 公司稱人員正常流動 生産名額明顯提升

田秋靈說,競聘成為“承包人”之後其一共負責一排豬舍共9個養殖單元,并找到3個“合夥人”一起進行管理飼養。與原工作内容相比,平均還是一個人負責2至3個養殖單元,工作任務并未發生太大變化,同時一切生産資料依然是由公司提供。

那麼這種對生産任務的承包是否要承包人承擔養殖風險?對此,牧原股份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激勵員工達成協定的生産目标,員工每承包一個養殖單元會繳納1000元左右的保證金,批次結束目标達成後,保證金也會退還;過程中,場長也會對‘承包人’進行幫助,持續跟進‘承包人’工作情況,針對過程中的技術問題和管理難點協助解決,保障生産目标的達成。”

生産名額明顯提升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牧原股份在公司繁殖場試行“承包制”後,有繁殖場的生産名額明顯提升,不僅公司降本增效,同時員工薪酬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周口牧原繁殖三場廠長張志偉說:“當時試點沒有在我們場,但是我聽了公司方案的講解後,主動要求開展的,因為我們場區較大,員工技能差異也較大,導緻生産成績參差不齊;我們現場幫扶也有一定的難度,現在我們試行‘承包制’,可以充分發揮一部分優秀員工的價值,讓他們承擔更大的責任,帶領部分技術較弱的員工提高養殖技和積極性,進而達到提高效益的目的,同時自己和員工的收入也都得到提高,我們場區綜合成績在整個集團的排名也由前100名提升至前5名。”

據介紹,周口牧原繁殖三場通過試行“承包制”,成活率、日增重等各方面名額提升明顯,小豬的成活率由93%左右提升至98%左右,21日校正窩總重也有所提升,落後的批次逐漸拉升,養殖技工的技術水準也不斷提升,實作了優秀人才的儲備。

根據公司提供的田秋靈團隊的薪酬資料顯示,田秋靈近半年的月平均薪酬為1.28萬元,在9月份承包了9個單元的飼養任務之後,月薪達到3.4萬元。其他三名合夥人的薪酬也都随之有較大提升。

張志偉表示,田秋林團隊的業績起了示範帶頭作用,等到第二次競聘的時候,優秀員工踴躍報名,其他場區也來學習取經。“目前我們場已有5個‘承包人’,2個‘承包’候選人。”

業内人士認為,牧原股份在部分崗位試行“承包制”實際上是生産責任的“承包”,并非生産資料的“承包”,相當于在養殖一線設定了小組長,優化了公司人才培養機制,為公司儲備了基層管理人才,這實際上是公司在嘗試更細緻更高效的管理方式。

牧原股份試行“承包制”是否會導緻人員大規模流動?對于網傳公司大規模裁員,公司相關從業人員回應道:“‘承包制’的實質是讓員工自己變成管理的主體,在原有的管理方式上做優化,沒有競聘上‘承包人’的也可以自主選做‘承包人’團隊成員或者其他的輔助崗位,人員仍是正常流動的。”

豬價後市如何

有分析人士認為,近期豬價持續磨底,牧原股份嘗試共創共享激勵新模式以多方拓潛、降低養殖成本,同時有望激發員工經營活力,以更好地對沖“豬周期”。

近日,牧原股份、溫氏股份、新希望、大北農等多家上市豬企公布了2023年9月份銷售生豬資料,9月份生豬售價普遍出現下滑。

對于豬價後市走勢,華融融達期貨生豬研究員史香迎認為,四季度供需基本面不存在大的總量性沖突,行情的驅動主要來自殖端出欄節奏的不确定以及需求能否超預期(暫未超預期)。對于養殖端出欄節的把握,我們認為可繼續跟蹤邊際增重利潤空間的變化,如果利潤空間再次打開,則有望驅動市場再次壓欄增重,帶動當期豬價上行,利空後市豬價,但若利潤空間遲遲難有上行,9月-11月出欄體重增量有限,則利好12月、明年1月豬價。

宋清輝:在豬價走勢疲軟情況下推行共創共享激勵機制 是一種創新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牧原股份在豬價走勢疲軟的情況下推行共創共享激勵機制,不僅公司降低生産成本、管理成本,生産效益得到提高,員工收益也得以提升,利于公司可持續發展。牧原30餘年,一直堅持用科技創新引領公司發展,這種細化管理降本增效的方式實際上是管理上的創新,未來或将成為行業學習的一種管理方式。”原标題:“承包制”如何運作?實地探訪牧原股份周口繁殖場 公司稱人員正常流動 生産名額明顯提升

(編輯 喬川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