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歐菲光:蘋果“棄子”,牽手華為亦難重生

歐菲光:蘋果“棄子”,牽手華為亦難重生

歐菲光:蘋果“棄子”,牽手華為亦難重生

10月15日晚間,歐菲光(002456.SZ)釋出公告,自9月28日—10月13日,公司股價與同期深證成指偏離度較大,且高于同行業公司的同期漲幅,請投資者充分了解二級市場交易風險。

不過,投資者貌似對公司這份“降溫”公告并不“感冒”。今日公司股票高開低走,尾盤再度拉升,截至10日16日收盤,公司股價報收10.6元,上漲2.91%,總市值345億元。

歐菲光:蘋果“棄子”,牽手華為亦難重生

钛媒體APP發現,公司股票近期之是以暴漲,主要與“歐菲光攝像頭模組進入華為手機Mate 60系列供應鍊”的消息有關,而實際上公司與華為的合作關系早已建立。不過,公司牽手華為給其帶來的增量或許并不能使公司恢複當年榮光。此外,公司痛失蘋果之後,試圖從業務開始轉型,隻是此過程舉步維艱。

與華為合作

有多深?

近期,華為Mate 60無疑是熱度最高的手機系列之一,不僅造出“遙遙領先”的“爆梗”,而且銷量也确實呈現出一路攀升的趨勢。據了解,華為已将智能手機2024年出貨量目标定為6000萬台—7000萬台,相較2022年的目标翻一倍多。

然而,一部手機,涉及上遊供應商多達上千家,其中,含金量最高的零部件主要是主機闆、螢幕和鏡頭模組。有消息稱,公司攝像頭模組全部參與華為Mate60系列供應,占有絕大部分份額。包括後置攝像頭、前置攝像頭、指紋模組,單台價值在500元—600元。

此外,近期市場也在盛傳,公司在南昌的工廠新增生産線,招聘幾千勞工。上述消息是否屬實?公司雖然沒有在公告中肯定,但是也沒否認。

實際上,從曆史上來看,華為多年以前開始與公司保持着緊密的合作關系。

據悉,2019年,華為舉行的CBG供應商品質大會上,公司曾成為生物識别領域“品質優秀獎”唯一獲獎公司;那時,公司已經是華為旗艦機型攝像頭模組和屏下指紋等元器件的主力供應商之一。據相關資料顯示,公司當年的前三大客戶分别為華為、蘋果和小米,銷售占比為31.16%、22.51%、19%。

另外,公司還曾在回複深交所2021年年報問詢函時提到,因國際貿易環境發生較大變化,公司H客戶智能手機業務受到晶片斷供等限制措施,導緻對該客戶銷售收入同比減少83.37億元,而H客戶大機率為華為。

哪怕是在華為因斷供手機銷量大降的2021年—2022年,雙方的合作也沒有中斷。據悉,華為Mate/P 40、50系列背後的供應商中,均有公司的身影。

翻身尚需時日

華為手機的爆火究竟能給公司帶來多少增量?

有機構預計,2023年,華為Mate 60系列手機出貨量在2000萬台左右。按照單台500元計算,華為手機業務有望給攝像頭模組供應商帶來100億元收入。此外,華為智能手機2024年的出貨量目标是6000萬—7000萬台。同樣按照單台500元計算,有望為攝像頭模組供應商帶來300億元—350億元的收入。

由此來看,公司牽手華為恢複往日榮光在即?答案則充滿未知數。

首先,從體量上來看,雖然華為體量不小,但和蘋果相比,兩者存在不小的差距。此前分析師郭明錤預計蘋果2024年最新iPhone出貨目标為2.5億部。如果從這一角度來看,華為更多是幫助公司恢複部分訂單,但還是難以取代蘋果對公司的重要性。

其次,從本質上看,公司依然沒有走出作為上遊供應商的困境——其服務的對象不過是從蘋果轉變為華為。作為國内頭部的手機廠商,華為對于供應鍊也有較高的要求。近幾年,公司受到“脫鍊”的影響,連續幾年業績都是巨額虧損,在業績的壓力下,公司近幾年的研發支出也明顯減少,2022年研發費用為12.73億元,而在2018年時研發費用高達20.43億元,在研發費用減少的情況下,公司的技術能否保持優勢也是未知數。

最後,公司大客戶依賴依舊存在,始終還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财務資料顯示,2022年公司向前五大客戶銷售合計占比超過69%。

值得注意的是,與前兩年相比,現在全球智能手機行業景氣度下行。據TrendForce集邦咨詢研究顯示,2023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機産量5.2億部,對比去年同期衰退13.3%,創下十年新低紀錄。

歐菲光:蘋果“棄子”,牽手華為亦難重生

轉型

早在2014年,國内智能汽車早期,公司就确立“移動互聯+智慧城市”的雙驅動戰略。2015年,收購南京天擎、華東汽車,正式進軍智能汽車領域。2018年,收購富士天津鏡頭工廠,加強在車載鏡頭賽道的實力。

雖然公司出發較早,但是發力較晚。2015年—2020年,公司一直以手機業務為主,對智能汽車相關業務,并未傾注太多資源。智能汽車相關業務營收,僅僅維持在5億元以内。

這兩年雖然有加速趨勢,但業績增長未能展現在收益上。截至2022年6月底,公司的智能汽車業務實作營收5.96億元,超過該業務2020年全年收入之和,較2021年同期增長1.83億元,同比增幅44.31%。對比來看,公司智能汽車業務的毛利在收入增長的情況下不斷下滑,該資料2021年上半年為0.61億元,2022年上半年隻有0.34億元。

歐菲光:蘋果“棄子”,牽手華為亦難重生

上述情況反映到毛利率上,以全年統計,智能汽車業務毛利率一路從2017年的23.96%降至2021年的1.48%。這意味着,公司的智能汽車業務正在遭遇增收不增利的問題。

細究之下發現,雖然智能汽車賽道空間廣闊,但是“群狼環伺”,公司想要順利轉型并非易事。

另一方面,在實力不俗的原賽道玩家面前,公司難有優勢。一般來說,行業競争激烈,大機率需要技術說話。然而,公司技術方面或不足。畢竟,公司當年之是以被踢出果鍊,原因之一就是其鏡頭模組技術未達标。

此外,過去連續幾年虧損以及業務下滑使得公司發展新業務存在資金壓力。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公司經營現金淨流出1.05億元,資産負債率為79.79%,達到了上市以來新高。同時,公司貨币資金26.99億元,短期借款餘額26.48億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為33.14億元,存在一定償債壓力。(本文首發钛媒體App,作者|翟智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