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水利奇迹——沱灌工程

作者:天運樓

林昌宏

水利奇迹——沱灌工程

沱灌渠 王民洽攝

很多人熟知四川隆昌是中國石牌坊之鄉,卻不了解這塊土地上有一雄偉的人工水利奇迹--沱灌。尤其那上百公裡的沱灌渠,翻越山梁、橫跨溝壑,宛如空中長城般壯觀。

水利奇迹——沱灌工程

沱灌渠“十裡長虹” 徐凱攝

隆昌境内無大江大河,曆史上十年九旱。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缺衣少食等極端困難條件下,隆昌舉全縣之力,修建了龐大的沱江石盤灘提水灌溉工程(簡稱沱灌工程),徹底解決了隆昌幹旱頻繁、靠天吃飯的曆史難題。

沱灌工程基本情況

沱灌工程地跨内江市隆昌市、東興區兩地,從沱江幹流東興區石盤灘段提水,經人工建設的引水總幹渠至隆昌古宇湖及柏林寺水庫,保障周邊35.53萬畝農田及100萬餘人用水。沱灌工程享有“北有紅旗渠,南有沱灌渠”美譽,是全國第二、四川省第一的水輪泵群提灌工程。經過幾代人的持續努力,沱灌工程在第三期續建配套後共建成引水幹渠228.5公裡,毛細支渠1000多公裡,村級提灌站100多座,年提引水能力1億立方米以上。

1972年8月12日,上千人在石盤灘召開誓師大會。“大戰石盤灘,引水上高山。誓叫沱江水,暢流隆昌縣!”人們舉起拳頭,誓詞響徹雲霄。隆昌人挂在嘴邊的“修沱灌”通常是指這段時期。從1972年到1980年,沱灌第一期和第二期工程曆時8年。當時由42個公社組建42個民兵連、8個區組建8個民兵團、縣為1個民兵師,參與修建沱灌的人員統稱“水利戰士”。機關機關把最優秀的幹部抽調到沱灌工地,各生産大隊毫無保留地把有技術的石匠木匠、有文化的知青,以及能寫會算的同志全部送到沱灌工程一線,他們當中有父子、有兄弟、有妯娌,他們饑餐露宿、揮汗流血、不怕犧牲,先後參與的“水利戰士”近10萬人。

水利奇迹——沱灌工程

石盤灘提灌站 李箭攝

第一期項目自1972年8月至1975年12月,建成包括大壩、船閘、沖沙閘、水輪泵站在内的樞紐工程,以及引水總幹渠14.8公裡,平均過水寬3.6米、深3米、流量6.5立方米每秒,内江縣(今東興區)境内中山、椑南兩地1.5萬畝耕地實作旱澇保收,隆昌縣部分耕地開始灌溉;第二期項目自1976年至1980年,建成左幹渠、右幹渠、雙鳳電力提灌站、古宇廟水庫及配套幹渠。其中的石質連拱渡槽非常宏偉壯觀,有的渡槽長達500米,渡槽主橋孔399孔,其中跨距30米的55孔、10米的41孔、3米的主副拱303孔,最高達27米。渡槽平均過水深1.8米、流量2.5萬立方米/秒。灌區覆寫了隆昌80%以上的區域、耕地和人口。

水利奇迹——沱灌工程

1981年開始,由專業施工隊伍陸續實施第三期續建配套工程,建成電力提灌渠、自流渠120.7公裡,抗旱調節功能進一步提升。

沱灌工程效益及影響

沱灌工程的影響是深遠的,其發揮的效益是多方面的,具有廣闊的經濟前景和廣泛的社會意義。

石盤灘水電站不但提水還發電。經過1992年至1996年的兩次技術改造,年發電收益已經突破千萬元。

每年春灌和夏旱,沱江水經雙鳳、黃家、響石等鎮直接由主幹渠灌溉農田,聖燈、胡家、石燕橋、李市、雲頂等鎮由古宇湖自流灌溉。隆昌由原來的“十年九旱”之地變為“魚米之鄉”。如今10萬畝稻漁産業、10萬畝柑橘産業、5萬畝木本油料産業、25萬畝特色農業形成新的現代産業格局。

隆昌地下苦鹹水、鹽堿水居多,飲水安全成為問題。隆昌第一水廠建成後,供水管網延伸到大部分村鎮,每天從古宇湖取水7萬方淨化處理,保障了80萬人的飲用水問題。古宇湖的水源補充全靠沱灌輸送。在2022年和2023年旱情嚴重的情況下,沱灌輸水工程保障了隆昌正常的生産生活。

以前隆昌城區面積不足5平方公裡。有了水源保障後,城市人口逐年增多,面積擴大了5倍多,今天的城規模發展到近27平方公裡。

1951年大旱,隆昌專區被迫撤銷遷往泸州,許多籌建中的大企業遷址。修建沱灌工程以後,隆昌工商業逐漸興旺。如今,隆昌以開發區為核心,以玻陶工業園和桂花井片區為兩翼,大力發展機械汽配、食品醫藥、紡織服裝、玻璃陶瓷、新材料五大産業叢集,雙“500億園區”産業叢集現場規模。

古宇湖為隆昌沱灌工程的頓蓄水庫,水面5平方公裡,湖中有大小島嶼6個。每年栖息的候鳥種類多達72種、10萬隻。古宇湖成為4A級旅遊景區。

水利奇迹——沱灌工程

孔子公園俯瞰古宇湖 徐凱攝

沒有沱灌就沒有隆昌的今天!沱灌工程是生命基礎工程、民生工程、發展工程,發揮了巨大經濟社會效益。帶來産業發展欣欣向榮,隆昌獲評“中國西部魚米之鄉”、全省首批工業強縣示範縣(市);帶來群衆生活幸福甜蜜,“候鳥樂園”古宇湖聲名遠揚,城鄉居民用水有效滿足;帶來城鄉面貌顯著改善,隆昌獲得省級園林城市,成功撤縣建市,獲評國家衛生城市等榮譽。

沱灌工程是一座精神豐碑

在那艱苦的年代,沱灌工程建設者直面裝置技術落後、糧食緊張、物資短缺等問題,不懼艱難、不怕犧牲、英勇鬥争,緻力啃下“硬骨頭”。

工程需要的大部分材料是就地開采的條石,一塊重達六七百斤,大家一錘一錘鑿、一塊一塊挖。山路狹小崎岖,搬運石材除了使用闆闆車、手推車,基本靠人工擡,大家手磨破了、腳劃傷了、肩頭擦壞了,糊上泥巴止血繼續投入戰鬥,有的是摔斷了手吊着一個膀子工作。當時工地上糧食按月定量供應每人43斤左右,吃不飽就挖野菜填肚子;沒房住,在野外搭建窩棚或借住當地農民草房、牛舍;沒床睡,用木頭搭建簡易床或在地上鋪柴草床;吃水、洗臉、洗腳全靠溪流池塘解決;很多人在冬天的工地上都是穿草鞋單衣勞動。工程中,共安砌石料3.54萬立方米、完成土石方712萬立方米,307人因工緻殘,有的落下終身殘疾、生活不能自理,37名英雄壯烈捐軀,最年輕的僅20歲,用青春熱血甚至是生命築就了沱灌這座不朽豐碑。

水利奇迹——沱灌工程

胡家鄉民兵連現場施工 王民洽攝于1979年11月

在十年動亂期間,各種工作和社會秩序幾乎停擺。但隆昌的黨政上司面對幹旱、缺水嚴重影響隆昌人民生産生活的狀況,堅持從群衆利益出發,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執政為民、不負人民,全力修建沱灌工程。時任省上司楊超同志多次協調、高位推動,強調沱灌工程不僅是隆昌的工程,也是四川的工程。省級相關部門優先保障工程所需資金、物資,及時研究解決問題。内江地委(内江市委)、内江縣委(東興區委)心系民生、顧全大局,在協調土地、支援物資、青苗補償、項目推進、群衆安置、糾紛調解等方面主動作為,確定工程有力有序推進。隆昌縣委把實施沱灌工程、解決群衆缺水問題作為頭等大事,舉全縣之力修沱灌,全力以赴搞建設、解民憂。

沱灌工程自始至終展現着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解放思想、創新突破的精神。工程建社處于特殊的曆史時期,隆昌縣委抵制錯誤思潮,打破守舊思維,作出了去幾十公裡外内江縣境内修建沱灌引水的科學決策、重大決定,創造性解決缺水難題。工程建設中創新方式方法,一期工程實行定任務、定時間、定品質、定地段、定材料“五定”責任制,二期工程實行包任務、包工期、包品質、包材料、包投資“大包幹”責任制,落實責任,細化任務,調動了廣大幹部群衆積極性、主動性,保障了工程又快又好推進。強化技術革新,幹渠建設因地制宜、因山就勢,并充分利用本地石雕工藝,展現青石文化、藝術氣息;七八十年代通過水輪泵提水,九十年代技改成電力提灌,與時俱進、高效優質運轉。

沱灌工程建設中,不論是灌溉受益地區還是非受益地區,不論是黨員幹部還是普通群衆,都不計局部利益和個人得失,始終團結協作、甘于奉獻。926戶、4145人不講條件移民搬遷,離别了世代居住的家園,沒要一分搬遷費。工程建設使用的大錘、錾子、竹筐等工具,很多是老百姓捐獻的或者建設者自帶的。很多人三五個月才能休息兩天,步行上百裡路回一次家,依然毫無怨言。

沱灌工程建設過程中展現出的“擔當為民、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等精神,集中展現着黨的根本宗旨、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是一筆來之不易、必須傳承的寶貴精神财富,是激勵我們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的強大精神支柱和不竭精神動力。沱灌工程還将是鄉村振興、紅色資源研學旅遊、農文旅融合發展建設、幹部教育訓練、思政教學、群衆教育、公德心建設等的文化支撐。

作者: 林昌宏 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隆昌市文聯副主席。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等在《中國文藝家》《四川日報》《今古傳奇》《國際日報》等刊物媒體發表。編輯出版《隆昌脫貧攻堅故事集》等多部地方文獻,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巴蜀袍哥傳奇》《青石緣》《月亮坡》。另有多篇社會科學論文獲得四川省、内江市獎項,曾任鳳凰衛視5集紀錄片《消失的江湖--袍哥故事》主講嘉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