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位古代“快遞小哥”沒有嘴?驿使職責守口如瓶

作者:齊魯壹點
文|周惠斌

上世紀70年代,魏晉時期的畫像磚《驿使圖》在甘肅嘉峪關市東北戈壁灘的古墓中出土,畫面上“一騎絕塵”的驿使,堪稱中國郵政的标志、形象大使,也是大陸最早的“快遞小哥”。

作為一種古老的通信樣式,郵驿是古代為傳遞政令、軍情而專設的機構,它既服務于官府,也為平民寄送信函,在大陸有着悠久的曆史。

三千多年前,周代就已有頗具規模的郵驿系統。秦統一中國後,建立了以鹹陽為中心的驿站網絡,交通要道上多設有供驿使食宿、換馬的驿館,同時頒行了大陸最早的郵驿法《行書律》。漢代的郵驿系統由州、郡、縣三級管理,漢武帝曾在河西走廊“列四郡(敦煌、張掖、酒泉、武威),據兩關(玉門關和陽關)”,以便捷傳遞公文和信件。三國時期,魏國制定的《郵驿令》将“郵”“驿”結合在一起,是大陸郵驿史上的首部法規。郵驿在唐代日趨完善,《大唐六典》記載,各地共有1639個驿站,驿務人員達2萬多人。宋代以後,為傳遞緊急軍情,又專門設定了為軍隊服務的快速郵遞體系“急腳遞”。清代,全國有官驿1600餘處,驿卒7萬餘名,驿馬4萬多匹,數量甚是龐大。

1972年初,甘肅嘉峪關市新城鄉新城村的兩個羊倌,在戈壁灘牧羊時無意發現了一處隐秘墓葬。不久,中國曆史博物館的專家探知了在嘉峪關以東、酒泉市以西近13平方公裡的戈壁灘上,散布着1400多座魏晉時期的地下墓葬。後來,考古人員對這片“新城魏晉墓葬群”進行多次發掘,相繼發現了多幅精美的墓磚壁畫。這些壁畫大多儲存完好,而且色澤如新。

這位古代“快遞小哥”沒有嘴?驿使職責守口如瓶

其中,畫像磚《驿使圖》描繪了一人一馬在漫漫黃沙的驿途上,飛奔急遞、驿傳天涯的場景。《驿使圖》長35厘米、寬17厘米、厚5厘米,米色設底,黑色輪廓線,馬身塗黃色,點綴紅色斑塊,繪于公元3世紀前後,藝術地再現了西北邊疆的驿使一騎絕塵的郵驿情形,被公認為大陸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古代郵驿形象。

畫面上,形似當今“快遞小哥”的驿使,頭戴黑帻進賢冠,身穿右襟寬袖衣,騎跨紅鬃烈馬,足蹬長靴,左手舉持棨傳(過關時的信物憑證)文書,右手緊控缰繩疾馳,驿騎四蹄騰空,一動一靜之中,凸顯驿遞任務的重要和緊迫。驿使神情肅穆,面部沒有嘴巴,一種觀點指出,這是旨在強調昔日郵驿事關軍務、政令,保密性強,職責要求必須守口如瓶。《驿使圖》筆法簡潔,線條流暢,畫風洗練,融寫實和寫意于一爐,高度展現了魏晉壁畫所崇尚的創作手法和藝術風格。

《驿使圖》出土後,名聲大噪,一度作為中國郵政的标志參加了世界萬國郵政博覽會,并作為嘉峪關市的城市符号,矗立在火車站廣場之上,诠釋出忠誠、負責、守信、高效的人文品格和城市精神。

這位古代“快遞小哥”沒有嘴?驿使職責守口如瓶

1982年8月25日,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原郵電部以《驿使圖》為郵票圖案(将背景和人物衣服改為淺藍色),發行了面值1元的《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小型張一枚,票圖古樸典雅,邊襯大雁底紋,不僅契合紀念主題,而且象征着鴻雁傳書的美好寓意,是以面世後深受集郵界的追捧。《驿使圖》以“快馬加鞭、守口如瓶、不辱使命”的形象,成為中國郵政的“形象大使”而家喻戶曉,廣為傳布。

1994年,原國家郵政儲彙局發行首款全國通存通兌的儲蓄綠卡時,同樣選用了文化底蘊深厚的《驿使圖》作為卡面圖案。此後,《驿使圖》在中國郵政及其儲蓄領域不斷續發再版,尤其是覆寫面最廣的金融借記卡,走出國門,流通海外,亞洲、北美、歐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不乏它的身影。

這位古代“快遞小哥”沒有嘴?驿使職責守口如瓶

2007年,《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郵票公開發行,票面上使用的依舊是以《驿使圖》為主要圖案的郵政綠卡,而這也是《驿使圖》第二次走上方寸郵票。

如今,已然成為中國郵政“形象大使”“代言人”的《驿使圖》,延續着它過往的使命,一如既往地演繹着“一人一馬走天涯”的驿途傳奇,向世界盡情展示着它源自東方文明古國的古典之美、磅礴之力。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下傳“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