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把課堂“搬”進田間地頭,小勞動收獲大成長

作者:上遊新聞

如何開設好勞動課程,讓特殊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真正提升勞動技能,收獲成長?這節走進田間地頭的勞動教育課堂給出了答案。

10月11日,在七彩祥耕開心農場中國小社會實踐教育基地,重慶市九龍坡區特殊教育學校聯合重慶市中國小社會實踐促進會,開展了2023年秋季親子勞動實踐活動,該校學生在老師、家長的陪伴下學習農耕知識,認識常見的農作物和農耕用具,體驗泡菜制作的樂趣,在勞動中收獲成長。

把課堂“搬”進田間地頭,小勞動收獲大成長

“一二!一二!加油寶貝。”在“兩人三足”熱身遊戲結束後,親子勞動實踐活動徐徐展開。

把課堂“搬”進田間地頭,小勞動收獲大成長

“各位同學請站好,雙手垂直向下為‘根’,合攏放在胸前為‘莖’,雙手舉高再打開一點為‘葉’,手指彎曲為‘花’,雙手舉過頭頂握緊是‘果’。”農場從業人員用生動形象的肢體動作幫助學生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于一問一答間調動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增進記憶,使農耕知識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真正入腦、入心。

把課堂“搬”進田間地頭,小勞動收獲大成長
把課堂“搬”進田間地頭,小勞動收獲大成長

田地裡,一片生機勃勃的農忙景象。同學們在老師、家長的指導下,揮起小鐵鍬,将藤蔓鋤斷,挖出蕃薯,不一會兒便收獲頗豐:一個個又紅又大的蕃薯堆了一地。同學們将蕃薯一一裝進袋子裡,雖然手上全是泥土、臉上滿是汗珠,但快樂絲毫不減,并紛紛與自己的“勞動果實”合影留念,歡聲笑語回蕩在田間地頭。

把課堂“搬”進田間地頭,小勞動收獲大成長

為了讓同學們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當天活動還設定了制作“跳水泡菜”環節。撕卷心菜、放鹽、抓拌、裝罐、澆入鹵水……在家長的陪伴下,同學們學習泡菜制作、儲存方法,了解“泡菜文化”。

把課堂“搬”進田間地頭,小勞動收獲大成長

走出教室的田間課堂是否有效?學生們的滿面笑容就是最好的回答。

勞動教育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于特殊學生而言,勞動教育更是助力他們适應生活、融入社會的關鍵一步。重慶市九龍坡區特殊教育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詹玲介紹,作為九龍坡區首批勞動教育特色示範校,九龍坡區特殊教育學校以勞動教育課程為特色,形成了以生活适應課和勞動技能課為基礎,以勞動實踐課為鞏固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讓學生在勞動中淬煉成長,夯實立身之本。

文/孟銳 郭翠琴 圖/郭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