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大名菜炒熱縣域IP攸縣憑啥讓人“烹”然心動?

作者:晨株洲

10月6日,一場與美食的約定,在攸縣文化廣場如期進行。

攸縣香幹、攸縣血鴨、攸縣曬肉……新鮮出爐的攸縣十大名菜一出鍋,便引來饕餮們争相品嘗,香辣勁爽、回味悠長的味蕾震撼,赢得陣陣好評。

活動現場,中國湘菜大師王墨泉毫不吝惜贊美之詞:攸縣十大名菜具備地域性,有曆史、有故事、有藝術。

奔赴美食,向來令人樂此不疲。從8月啟動評選,15萬人次線上投票,89萬人次觀看直播,1.3萬人現場品鑒,攸縣“代表作”承載着百姓答案。

炒熱的美食,一方面擦亮了湖南十大湘菜名縣的縣域IP。往更深層次講,還有打通“糧頭食尾”、建構農業全産業鍊的戰略考量。

毋庸置疑,鄉村振興靠産業,産業謀劃倚重資源禀賦,而被大自然偏愛的攸縣,具備成為“優等生”的先決條件。

攸縣憑啥讓人“烹”然心動?且聽知株俠一一道來。

看資源禀賦:

地标産品走出品牌矩陣

《舌尖上的中國》有句經典台詞——高端的食材,往往隻需要最樸素的烹饪方式。

這句話用于攸縣菜,毫無違和感。畢竟,這片肥沃的土地,種啥長啥,養啥成啥。

種水稻,攸縣種出了全國制種大縣、國家糧食生産先進縣,“湘東糧倉”名副其實。種油茶,攸縣是中國油茶之鄉,其優質品牌“湘天華”茶油,通過嚴苛的“釣魚台食品标準認證體系”,“湘東油倉”有名有實。更别說,攸縣豆腐、攸縣香幹、攸縣麻鴨、攸縣油茶、攸縣香幹這五大國家地理标志産品,早已脍炙人口、享譽全國。

抛開農民的辛勤勞作,攸縣的自然禀賦本就令人垂涎。

北緯27度,山地、丘陵和平原交會的自然禀賦,洣江、渌江兩大水系,加上酒埠江灌區縱橫交錯的水網,讓攸縣的農業生産坐享“老天賞飯”的便利。

農業基礎設施提升,又為高産豐産上了一把鎖。高标準農田建設,攸縣5年内實施改造47.2萬畝,那些曾經道路不通、溝渠不暢的低産田,實作了“旱能澆、澇能排”。小水源工程,攸縣入選項目試點縣後,兩年間恢複改造400餘處,疏通了農田灌溉的“毛細血管”。

于是,有着“鸾山配鳳嶺,金水繞銀坑”之稱的攸縣,得以将土特産文章越做越實。

比如,做一碗攸縣香幹,即可就地取材。香幹用的是本地八月黃大豆,配比富含礦物質的山泉水和沙陵陂開采的石膏,經過十幾道傳統工序制作而成,“鍋香味”十足。辣椒用攸縣皇椒一号,肉質肥厚籽粒少,二者簡單炒制後鮮嫩滑韌、豆香濃郁,一口下去滿嘴留香。

好味道源自好食材,好食材依賴好禀賦,而攸縣沒有辜負大自然的厚愛。無論是地裡種的還是地上跑的,無論欄裡養的還是水裡遊的,冠以攸縣之名的農産品,品牌矩陣勢頭正盛。

看産業謀劃:

變資源優勢為産業勝勢

一則“舊聞”日前在朋友圈廣為流傳。1985年的《攸縣新聞》,播音員播報:“皇圖嶺辣椒收獲8000擔,第一輪紅椒打入港澳市場,被外商授予中國優椒稱号。”

皇圖嶺辣椒被叫做“皇椒一号”,早在民國時期就開始種植,至1985年達到17200畝、總産量46900擔,讓攸縣成為湖南5個出口辣椒基地縣之一。但後來,相比易存活、産量高的雜交辣椒,對自然條件要求極其苛刻、且品質逐漸退化的“皇椒一号”,紛紛被老百姓棄種。

一場實地調研給皇椒“改命”。“我們在年初的産業調研中,發現皇圖嶺鎮蔭泉村還保留着這一辣椒品種。”攸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劉分糧說,在相關部門支援下,村民按照傳統種法将“皇椒一号”品種提純,并成功培育出第一批辣椒苗,首批20畝今年迎來大豐收。

事實上,作為傳統農業大縣,攸縣農産品曆來高産豐産,其中又以五大地标農産品最為“閃耀”,但放在全市甚至更高的層面來看,攸縣農業産業存在“大而不強、優而無勢、有名不響”的尴尬境地,低水準供給與高水準需求不比對等問題比較突出,仍是不争的事實。

炎陵30餘年深耕黃桃,一顆桃吃出了32億元的全産業鍊,讓近6萬人鼓起腰包,炎陵黃桃一躍成為“頂流”。蘆淞竭盡全力“吆喝”白關絲瓜,絲瓜絡鞋墊、絲瓜月餅等“白關絲瓜+”接連湧現,小絲瓜換來大身價。

攸縣農業的C位擔當在哪?

壓力倒逼之下,攸縣不得不重新審視産業布局,将市場意識、經濟思維和品牌理念,融入産業發展中,做好“田間地頭”和“市場端頭”這兩篇文章。

7月,中國工程院單楊院士創新團隊攸縣工作室簽約。開展創新實踐和成果轉化,解決農業産業發展科技水準不高、産業鍊條不長、精深加工不夠等問題,“院士回鄉”帶來更高層次的智慧支撐。

10月,攸縣香幹産業園一期工程進入開園倒計時。該項目投資總額4.7億元,建成後将力推攸縣豆腐(香幹)産業向年産值30億元跨越,農業産業“量大鍊短”“頭尾脫節”問題有望迎刃而解。

……

實踐證明,既注重‘頭部’農産品的增值空間,又挖掘“尾部”精深加工内在潛能,頭尾一起發力才能将農産品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勝勢。

目前,攸縣共培育“兩品一标”農産品38個,新增“湘贛紅”品牌授權企業或産品19個,培育省市龍頭企業20家、省級現代農業特色産業園8家,一批優勢特色農業産業正在集聚。

看品牌推廣:

從“養在深閨”到“借船出海”

早年間,株洲城區小店“攸縣四件寶”,開遍大街小巷。

包裝精美的香幹、麻鴨、油茶和曬肉,通過線下直營,深受顧客喜愛。“拎一盒走親訪友,是件‘倍有面’的事。”時至今日,市民周浩仍記得曾經開在天元區黃河路口的禮品店。

随着時間的推移,加上電商的沖擊和産品疊代,這份“伴手禮”如今難覓蹤影。

“好酒也怕巷子深。農業品牌培育是一個綜合工程,僅從農業角度考量顯然不夠,還要統籌宣傳、文化、旅遊等部門資源,一起發力,将其打造成具備區域特征的經濟名片。”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張玉雙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提出這一觀點。

然而,長期形成的思維定勢,導緻一些地區“低頭拉車”的事做了不少,“擡頭看路”的眼界始終未打開,沒有真正做到“跳出農業抓農業”“用工業化思維和市場化做法延伸農業産業鍊”。

攸縣沒有在老路上徘徊。去年第23屆中國中部農博會上,攸縣被授予“十大湘菜名縣”稱号,為擦亮這塊金子招牌,該縣按照“以菜品帶動農産品,促進農文旅融合”的農業産業發展思路,啟動了“攸縣十大名菜”評選活動。

兩個月内,攸縣推出30個具有地方特色的菜品參加網絡評選,經過線上投票和專家評鑒,最終標明攸縣香幹、攸縣血鴨、攸縣豆腐、攸縣曬肉、皇椒殺豬肉、酒仙湖火焙魚、攸縣包丸、攸縣土雞粉皮、渌田擂菜、攸縣蒸盆為“攸縣十大名菜”。

事實上,将産業和文旅深度捆綁,不少城市走在了前頭。淄博抓住“流量密碼”,憑着“小餅烤爐加蘸料”靈魂燒烤三件套,“淄博燒烤”迅速出圈;醴陵喊出以“醴”相待,打造“醴陵陶瓷”“醴陵煙花”“醴陵炒粉”IP,讓人們從味蕾開始了解這座城市。

攸縣同樣不甘人後。5月,為期3天的攸縣“豆腐工匠”評選活動,共吸引8萬餘人次參與,線上線下銷售攸縣豆制品近1200萬元;6月,“飛越湘贛邊 暢享攸州美”的攸縣鄉村文化旅遊節,将活動主場放在油茶基地“湘天華”,運動休閑項目與農特産品展示牽手,讓遊客既飽了眼福又享了口福。

透過這場讓人“烹”然心動的評選,知株俠越發感受到,将“田間地頭”和“市場端頭”同步拾起來,樹立“借船出海”的開放理念,就是做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這篇大文章的一劑“良方”。

相信農業大縣攸縣,未來還有更多的精彩圖景值得期許。

【來源:株洲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緻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