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東大學科技館免費對外開放 多元化科普滿足群衆需求

作者:閃電新聞

視訊加載...

齊魯網閃電新聞 10月10日 今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恰逢山東大學成立120周年。今天上午,山東大學科技館開館儀式在山東大學前福山校區舉行,向山東大學緻敬,聚焦未來創新。山東省工業和資訊化部一級督察羅新軍,山東省科協副會長陳愛國,山東省委副書記張永兵,濟南市中小中小企業家代表,各職能部門、高校、科研院所代表, 直屬機關、附屬醫院出席了儀式,儀式由山東大學副校長易帆主持。

山東大學科技館免費對外開放 多元化科普滿足群衆需求

山東大學科技館位于山東大學前福山校區創新樓三樓。建築面積1026.9平方米,面向山東大學醫務人員、學生和市民開放。

山東大學科技館是中國985所高校中功能最齊全的科技館之一,也是探索和建設創新型高校科技館的重要嘗試。

山東大學科技館免費對外開放 多元化科普滿足群衆需求

山東大學黨委副書記張永兵在開幕式上緻辭。他說,科技館的開放将進一步增強山區成年人的創新自信心,鼓勵山區成年人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更積極地參與科技創新浪潮,幫助學校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水準, 為支援實作高水準的科技自力更生,推動國家和山東高品質發展作出更多新的貢獻。

一是高水準高校結合自身學科特點,建構科技館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

山東大學依托自身學科特點和多年的基礎研究積累,積極探索大學科技館建設的新思路和新模式。科技館建設,本着"尊重人才"和"尊重創造"的理念,以科、醫、資訊、工四大學為主線,全面展示,系統推廣創新成果,全面系統總結不同時期科技領域的創新成果, 涉及時間跨度長、學科專業、品格和成就水準特别豐富,是學校慶祝活動的一大工程。科技館除了展示科技成果、人才和相關科技知識外,還具有科技成果推廣、科技交流等功能,促進成果轉化,服務山東高品質發展。

山東大學科技館免費對外開放 多元化科普滿足群衆需求

第二,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承擔着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和責任。

山東大學積極發揮高校科技創新主力軍作用,不斷加強基礎研究,提升原創創新能力。從AMS、天河核心子產品"上九天"到龍"五大洋之下",從高鐵、超高壓輸電改造跨越祖國到大資料,人工智能賦能高品質發展......科技館生動地展示了山東大學多年來參與的重大國家項目,真實再現了科研團隊核心技術研究的細節,展現了山東大學120年的發展,圍繞"四個方向"不斷探索,積極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實力的曆程, 力争在未來科技創新的競争中勇往直前。

山東大學科技館免費對外開放 多元化科普滿足群衆需求

第三,從科技成果的角度,對科學家精神的寶貴傳承進行深刻诠釋。

山東大學科技館展示的科技創新成果和優秀人才的背後,是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在科研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财富。科技館以101位在山東大學工作或學習過的院士為中心,建起了一整面院士牆,作為科學家精神傳承的重要陣地。從1955年中國科學院(科學院)第一批成員誕生開始,山東大學核實體學家王玉昌、實驗胚胎學家童迪舟、礦物學家何作軍、實體化學家傅瑩這四位科學家光榮入選,現在又光榮地入選了中國金融數學的先驅彭世戈, 微生物技術領軍人物張友明,生殖醫學巅峰攀登者陳子江,心血管研究突破者張雲,岩土工程世界難題的征服者李學才......一批科研工作者不斷奮鬥,主動肩負起山東大學"從大到強"的責任,為山東大學的發展譜寫了豐富多彩的篇章。他們大力傳承祖國的愛國精神,服務人民,展現出勇攀高峰、敢為先的創新精神,必将成為遊客寶貴的精神财富。

四是圍繞"四面"探索科技合作新途徑,助學科技成果落地,服務區域經濟高品質發展。

科技館創新運作模式,以市場為導向,打造線上線下科學交流平台。線上依托學校資訊平台,成立雲科技館和成果供需資訊釋出科,線下關聯盛大技術轉移中心、山東省工研院、全國高校科技園等創新轉化平台,共同開展科技成果推廣轉化工作。以市場為導向,連接配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推動更多的科研成果應用于經濟社會的主戰場,形成高品質發展的動力,服務于山東經濟社會發展。

五是滿足不同閱聽人群體的需求,積極踐行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的大學工作。

山東大學科技館免費對外開放 多元化科普滿足群衆需求

山東大學科技館在布局布局、文字語言組織等方面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滿足不同觀衆參觀的需求。以學校科技創新成果為基礎,将相關科普知識與學校師生、大衆普及科技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方法,提高學校師生和公衆求知、探索、創新的能力。同時,借助現代資訊技術,讓大家樂于走進科技館,樂于在科技館中學習知識養分,領悟科學的奧秘,啟迪創新智慧,引導科技生活。

白廬山大,植齊魯肥沃土壤,深耕科研創新,碩果累累,繁榮一個時代。科技館的建設是山東大學120年科技創新發展的縮影,也是山東大學科研人員科研工作的成果。未來,山東大學将繼續發揮國家科技創新發展的主力軍作用,繼續深耕基礎研究領域,充分發揮跨學科優勢,積極推動科研教育與産業發展緊密結合,社會需求緊密結合,全程服務支援國家和山東高品質發展。

閃電記者吳麗蘭實習記者宋明海報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