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巴以沖突的原因是以色列搶巴勒斯坦土地嗎?絕對不是

作者:逆行齋視點

這兩天以色列和哈馬斯的大規模武裝沖突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也看到網上有很多文章和留言支援哈馬斯,提及最多的理由就是以色列把巴勒斯坦人從家裡趕出來,強搶别人的土地,難道還不允許人家反抗嗎?這些人根本不知道巴以沖突的真相,不知道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千年以來的土地糾葛。其實,有關這方面的書籍很多,網上也有大量這方面的文章,奈何這幫人視之不見,如若無物。老夫花點時間,找些資料梳理梳理,算是給這幫人補補課吧。

  談及這塊現在名叫“巴勒斯坦”的土地,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都聲稱自己是這片土地的主人。其實這是搞笑,考古證明,這塊土地最早的主人是腓尼基人,“巴勒斯坦”這個名字,在古希臘語中的意思就是“腓尼基人的土地”。

  公元前20-公元前15世紀,猶太人來到迦南(就是現在的巴勒斯坦),後來又流入埃及,被埃及法老迫害。公元前13世紀,摩西帶領猶太人出埃及,傳回迦南,就是著名的“出埃及記”。摩西之後,曆代猶太人的首領在迦南擴張地盤,到公元前11世紀,猶太人領袖大衛打敗了當時統治耶路撒冷的菲利斯人,建立了古以色列王國,首都就定在耶路撒冷。

巴以沖突的原因是以色列搶巴勒斯坦土地嗎?絕對不是

  公元前586年,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占領了耶魯撒冷,焚毀聖殿,擄走猶太精英數千人囚禁于巴比倫。幾十年後,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國(今伊朗)居魯士大帝打敗巴比倫王國,解放猶太人,猶太人又傳回耶路撒冷重建了聖殿。

  公元前66年,羅馬人占領了耶路撒冷及整個迦南,将其變為了羅馬的一個省,并改名為巴勒斯坦。到了公元130年,羅馬帝國皇帝哈德良下令将猶太人驅逐出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舊地建羅馬新城,從此猶太人就流散到世界各地。

  從埃及來到迦南,直到被羅馬帝國驅逐出耶路撒冷,猶太人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一千多年。

巴以沖突的原因是以色列搶巴勒斯坦土地嗎?絕對不是

  注意,到現在,所謂的巴勒斯坦人,甚至阿拉伯人,面還沒露過呢。直到公元638年,阿拉伯人才占領耶路撒冷,成了這片土地的主人。

  之後,在這片土地上又發生了很多事,十字軍東征、阿拉伯領袖薩拉丁大反攻、花剌子模王朝占領耶路撒冷、蒙古第三次西征、埃及馬木留克王朝崛起等。就這樣,阿拉伯人在該地區斷斷續續統治了一千多年,并與當地人不斷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巴勒斯坦人,直到1517年奧斯曼帝國征服該地。奧斯曼帝國雖然接受了伊斯蘭教信仰,但他們是突厥人不是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将他們被統治的這段時間稱之為“突厥桎梏”。無論猶太人還是阿拉伯人當時都是奧斯曼帝國下被統治的人民,兩方互不幹涉,和平共處。

巴以沖突的原因是以色列搶巴勒斯坦土地嗎?絕對不是

一戰結束,奧斯曼帝國戰敗,土崩瓦解,英國從奧斯曼帝國手裡搶占了巴勒斯坦,順理成章地取得了管治權,直到二戰結束,英國将該地區托管權轉給聯合國,巴以分治。

總結一下,這塊土地自猶太人建國開始,曆經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帝國、經拜占庭、阿拉伯帝國、十字軍、薩拉丁、蒙古、奧斯曼土耳其、英國等衆多統治者,說不清誰一直擁有主權。而以巴雙方的差別就是一個統治的時間更早,一個統治的時間更長,雙方共同生活在此,從數量上看,後來巴勒斯坦人是絕對的主流。猶太人的确有一段很長時期不是這片土地的主人,但有的幸存家族一直在此地,沒有離開過,人口随着戰亂等不停波動,少的時候隻有1.7%,多數時候保持在10%左右。1851年,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曾做過人口普查,耶路撒冷的2萬多名公民中,猶太人有5000多人,占比大概是22%。

由此不難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從曆史角度看,巴勒斯坦這塊地并不屬于某個民族獨有,那種猶太人搶了巴勒斯坦人的地盤的說法,是掩蓋了關鍵事實的謊言。無論是講“自古以來”,還是說1947年的實際控制區(國際法對主權認定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猶太人建國沒有任何理虧的,倒是阿拉伯人在曆史博弈中輸得一塌糊塗。

巴以沖突的原因是以色列搶巴勒斯坦土地嗎?絕對不是

  下面說說巴以分治的由來。

  近代以降,民族國家興起,猶太人由于親身感受亡國的痛處,是以要求建立民族國家的情緒更強烈,猶太複國運動興盛。1897年猶太複國主義者在瑞士開大會,通過了複國綱領,建國地點就選在了當年他們祖先生活過的地方,耶路撒冷。

  随後猶太複國主義在歐洲不斷發展,各國都不能不重視。一戰時候,英國看中了猶太複國主義的力量(猶太人有錢,又是跨國組織),于是1917年發表了《貝爾福宣言》,支援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一個“民族家園(national home)”(不是國家),大批猶太人随之來到,加劇了和當地阿拉伯人的沖突,1936年4月,阿拉伯人發動“大起義”,對猶太人與英國人發動襲擊,猶太人的民兵也進行反擊。英國人知道這樣下去不是辦法,遂于1937年7月提出分治方案(皮爾調查報告):把土地一分為二,一部分是猶太人複國,一部分給“阿拉伯國”,這一方案阿拉伯人控制了70%的土地,猶太人獲得20%,剩下10%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繼續由英國委任統治。這個方案猶太人接受了,但阿拉伯人對此堅決反對,計劃無疾而終。

巴以沖突的原因是以色列搶巴勒斯坦土地嗎?絕對不是

  從這時開始,阿拉伯人幾乎反對了所有與分治有關的計劃。

  二戰結束後,猶太複國再度提上議事日程,1947年9月1日,聯合國巴勒斯坦問題特别委員會(UNSCOP)提出了新的分治方案,給猶太人55%的土地,阿拉伯人隻有45%。猶太人抓住了這個機會,立刻表示同意;阿拉伯最高委員會宣布拒絕。

  是以,不要再拿猶太人55%、阿拉伯人45%說事,說什麼分治方案不公平,給猶太人的多,阿拉伯人的少。這不是多和少的事,在阿拉伯人心裡,是一寸土地都不能給猶太人,根本不允許以色列國家出生、存在。

  以後的事就比較簡單了,阿以之間一共打了五次仗,每打一次,以色列就占領一塊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國家土地,越打越多,巴勒斯坦則是越打越小,直到今天這個奶奶樣。

巴以沖突的原因是以色列搶巴勒斯坦土地嗎?絕對不是

  實事求是的說,巴以之間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幾乎和人類曆史一般長,再加上濃烈的宗教情愫,很難掰扯得清。破解巴以沖突的唯一之道就是不再糾纏曆史,着眼現實,巴以兩個民族共處,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兩國共存,誰也别想攆走誰,誰也别想吞并誰。

可惜,這個道理,以色列人明白了,有的巴勒斯坦人(如法塔赫)明白了,有的巴勒斯坦人(如哈馬斯)不明白或裝不明白。

最後說兩句,在簡中輿論場裡,那種以無知的熱情和嗜血的沖動來談巴以沖突的人,太多太多了,那些深陷在網際網路繭房的人,很多都是站在認知和人性的對立面。對于戰争,對于曆史,對于正邪,他們既做不出正确的判斷,也無法有真正獨立的思考,在拾人牙慧和網絡潛移默化的影響裡,成為一種複制粘貼口号式的标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