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果不是700年前有兩場“神風”,現在世界地圖上可能就沒日本了

作者:紫星薇辰

衆所周知,日本作為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資源匮乏不說,還地處太平洋地震帶,常年面臨着地震、海嘯、台風等可怕自然災害的侵襲。

其中地震和海嘯尚且不說,畢竟不是年年都會有程度嚴重的地震和海嘯,但台風卻是每年必有,使得整個島國深受其害。

如果不是700年前有兩場“神風”,現在世界地圖上可能就沒日本了

雖說台風每年要在日本造成财産損害和人員傷亡無數,但縱觀曆史,日本人不僅不該憎惡台風,還應該心懷感謝。

因為要不是有700年前的兩場台風的話,現在的世界地圖上,可能壓根就找不到日本這個名字。

如果不是700年前有兩場“神風”,現在世界地圖上可能就沒日本了

拒絕“通好”惹來滅國之禍

公元1206年,鐵木真建立了史上著名的大蒙古國,尊汗号為成吉思汗,随後便開始了野心勃勃的對外侵略,用一次次西征将蒙古人的兇名遠揚世界。

1259年,成吉思汗去世後,大蒙古國逐漸分裂,但蒙古人的征戰并未就此停止。

名義上的蒙古大汗忽必烈在1271年登上了曆史舞台,廢漢文國号“大蒙古國”,改建“大元”。

如果不是700年前有兩場“神風”,現在世界地圖上可能就沒日本了

忽必烈雖然是個對漢文化十分推崇的君主,但骨子流淌着的依然是蒙古人好戰的本性。

是以上位之後,他做的第一件事還是對外擴張,首當其沖的便是周遭的各國,日本當然也包括在内。

不過由于中間隔着海,擅長陸戰的蒙古軍隊不可能說殺過去就殺過去,忽必烈便采用了“先禮後兵”的政策。借早已被收服的高麗人為媒介,派遣使節前往日本招谕,要求歸順。

大元那封表面友好交流實則勸降的招谕送達之後,日本京都朝廷相當慎重地接下了。

但由于當時的鐮倉幕府并沒有什麼能做主的人,是以一幫子人将大元诏書翻去覆來地研究了幾天之後,也給不出個對策,最終竟然選擇了“擺爛”,不作回應。

如果不是700年前有兩場“神風”,現在世界地圖上可能就沒日本了

雖然是擺爛,但幕府上下還是免不了對這種“大逆不道”的行為心懷忐忑,生怕惹來忽必烈的怒火,但事已至此,一幫無能的官員們也隻好跑到社寺裡去求神拜佛,将希望寄托給上天。

第二年,忽必烈的使者又來了,帶來的是同樣意思的诏書,隻不過語氣略顯強硬,顯然是對日本的怠慢不高興了。

這一次日本朝廷可吓壞了,立馬準備向忽必烈的使者送去表示歸順的國書,但此時的鐮倉幕府不比往年,擁有了新的執任者——北條時宗,一個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輕人。

如果不是700年前有兩場“神風”,現在世界地圖上可能就沒日本了

北條時宗認為歸順大元實在是過于屈辱,于是堅持攔下了那封國書。

此後的三年間,忽必烈前後四次遣使前來,不斷逼迫日本歸順,最後一次直接以武力相威脅。

但北條時宗還是堅決拒絕回書,并開始加強日本九州的沿岸防禦和戒備,擺明了要負隅頑抗到底。

忽必烈萬萬沒想到這個小小的島國竟然能狂妄至此,将他堂堂元世祖的威嚴不放在眼裡,于是立馬籌備軍隊船隻,打算給鐮倉幕府一點顔色瞧瞧。

如果不是700年前有兩場“神風”,現在世界地圖上可能就沒日本了

如有神助的一場台風

公元1274年,忽必烈開始從高麗廣征船工、民夫上萬人,用于建造兵船,同時還從普通高麗農民中征兵五千,作為侵日戰争中的前鋒(炮灰)。

到了下半年,在元軍緊迫的催促下,高麗船工們總算是趕出了900艘戰船。

10月初,忽必烈派出元将忽敦、劉複亨以及高麗将領洪茶丘、金方慶,率領四萬元麗聯軍從合浦出發入海,旨在一舉拿下日本。

當時的4萬軍隊對于大元來說不算什麼,但對于屢經政亂且人口稀少的日本來說卻是個天文數字。

這下就算是集結起整個鐮倉幕府最頂尖的武士,也難以阻擋日本接下來的滅國之災。

如果不是700年前有兩場“神風”,現在世界地圖上可能就沒日本了

看樣子,北條時宗注定要為自己的年輕氣盛付出代價了,除非是神仙顯靈,否則誰也救不了他,救不了日本。

經過數十天的海上奔波,元軍在十月中成功到達了日本海域,不待休整便出軍襲擊了日本的對馬、壹岐。

即使北條時宗早已實施了相應的防禦措施,但當元軍真的殺到時,措手不及的對馬守護代宗助國和壹岐守護代平景隆卻隻來得及調出百來位騎兵倉促應戰。

其結果可想而知,數量可憐的騎兵們瞬間融化在元麗聯軍的刀光下,對馬、壹岐徹底失守。

如果不是700年前有兩場“神風”,現在世界地圖上可能就沒日本了

之後,元軍乘勢攻向松浦半島及沿海諸島,日方依舊隻派得出寥寥無幾的軍隊前去抵擋,但很快就在丢下幾百名日本武士的屍體後大舉潰敗,元軍一時士氣大漲。

在這危急存亡的時刻,日本也不得不拼盡全力了。

10月19日,日本的兵船終于趕到博多灣,20日一早,數萬由日本九州九國禦家人乃至各地神社佛寺僧人組成的臨時軍隊在海岸邊與元麗聯軍交戰。

面對上了岸的元軍步兵,日本九州這邊的“雜牌”軍隊再如何頑強,也還是像羊入狼群一般不堪一擊。

不說戰術,單單是元兵使用的武器,比如火藥武器震天雷,就是日軍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

如果不是700年前有兩場“神風”,現在世界地圖上可能就沒日本了

在铠甲、飛箭與轟鳴鐵彈的攻勢下,梳着武士髻揮着武士刀的日本人被打得人仰馬翻,為了不落個全軍覆沒,隻能一邊全力抵抗進攻,一邊将防線回撤。

兩方一追一撤之下,時間很快來到了傍晚,太陽落下了海平面,戰場上的情況變得難以分辨。

占盡了優勢的元軍不打算再冒險進軍,于是便鳴金收兵開始回撤,日本軍隊得以暫緩一口氣,在大宰府附近重整旗鼓,建立了一道臨時防線。

雖然元軍這邊局勢一片大好,但左副元帥的劉複亨卻在白天的激戰中不幸受了箭傷,情況不是很樂觀。

是以一方面考慮到劉複亨的傷勢,一方面是怕日本軍隊趁夜偷襲,元軍們都退回了海上,準備在戰船裡休整一夜。

但就是這個決定,卻成為了日本躲過亡國之禍的關鍵。

如果不是700年前有兩場“神風”,現在世界地圖上可能就沒日本了

當天夜裡,一場台風毫無征兆地席卷了元軍戰船所停靠的區域,當場便刮沉了200艘戰船,造成死傷無數。

這場肆虐的台風讓從來沒有見識過海洋殘暴一面的元軍們大受震撼,完全亂了陣腳 。

加上害怕日軍的反擊,當即便放棄了對日本的侵略計劃,狼狽返航,這次遠征日本就此以失敗告終。

如果不是700年前有兩場“神風”,現在世界地圖上可能就沒日本了

劇情如出一轍的第二次對日遠征

大元對日本的第一次東征失敗之後,忽必烈那邊有多憤怒,日本那邊就有多歡天喜地。

雖然日本軍隊主力在這次戰争中傷亡不小,但終歸是保全了國家,而那場改變局勢的台風則是被全國人視為了“神風”,認為那是天上神靈降下的庇護。

在“神迹”的加持下,鐮倉幕府對日本各寺社下達了“異國降伏祈禱令”,通過宗教活動來提升幕府的權威,北條時宗借此坐穩了位置,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援。

北條時宗深知強大的元國不會善罷甘休,是以抓緊時間開始了對日本沿海一帶的防禦加強,宣布日本全境進入備戰狀态。

如果不是700年前有兩場“神風”,現在世界地圖上可能就沒日本了

北條時宗先是犒賞了在抵抗元軍一戰中立下功勞的士兵将領,然後借此作為表率,以有戰功者賞相約,動員日本所有“公家”和寺社裡的非禦家人積極參與防禦建設。

然後調動山陰、山陽兩道的禦家人前去駐守長門,東國禦家人駐守九州,任命北條一族人為九州和其他重要國的守護。

做完這些人員方面的調動後,北條時宗順勢又組織人力在博多灣沿岸築起了一道堅固石壘,這道石壘綿延20多公裡,高2米、底部寬3米,被稱為“石築地”。

如果不是700年前有兩場“神風”,現在世界地圖上可能就沒日本了

利用這種備戰的緊張狀态,北條時宗不僅短時間内實作了自己的各項防禦措施,還趁機将全國各要地的守護都換成了自己的親信,進一步集中強化了自己的權力。

與此同時,另一邊的元世祖忽必烈也沒有閑着。

他原本打算第一時間發動第二次日本遠征,但遭到了麾下衆将的反對,理由是南宋未滅,國家政權尚未統一,不應急于對外擴張。

忽必烈對此表示認同,于是暫時把對日本的執着放到了一邊,開始全力剿滅南宋。

公元1279年,南宋滅亡,忽必烈無視了耶律希亮提出的國家統一後要休養生息的建議,開始在南方地區大肆搜刮,進行更大規模的二次東征準備。

如果不是700年前有兩場“神風”,現在世界地圖上可能就沒日本了

在備戰期間,忽必烈還不忘兩次遣使赴日要求朝貢,以試探日方反應。

但北條時宗也十分硬氣,直接兩次斬殺元使,展示了強烈的抵抗決心,忽必烈更加堅定了東征日本的想法。

公元1281年,忽必烈定下了兵分兩路的東征政策,由忻都、洪茶丘指揮的蒙、漢及高麗軍四萬人組成東路軍,從高麗合浦出發;由範文虎率領的南宋降軍十萬人組成江南軍,從江南出發。

東、南兩路軍約定于6月中旬在日本壹岐島會合,然後直取日本。

東征開始後,東路軍率先進發,6月初進入博多灣後避開了西邊橫亘沿岸的“石築地”防線,順利占領了志賀島。

但首戰告捷後,原本該緊随其後到達的江南軍卻遲遲未來,而日本大軍已聞聲趕到。

如果不是700年前有兩場“神風”,現在世界地圖上可能就沒日本了

敵軍近在眼前,東路軍别無選擇,隻得孤軍奮戰,一開始還能殺退日軍,但随着日方增援的突然殺到,東路軍徹底潰敗,統領洪茶丘甚至差一點死在亂刀下。

再之後的數次交戰,東路軍都未能得勝,并且軍隊中還出現了原因不明的瘟疫,士氣一落千丈。

而此時範文虎帶領的江南軍依然杳無音訊,洪茶丘漸漸有了退軍的想法。

7月初,範文虎終于抵達,與東路軍會師。當月下旬,元軍主力在鷹島集結準備揮師進攻大宰府。

然而萬事俱備之後,軍隊高層卻不知出了什麼問題,遲遲沒有下達出擊指令。時間一拖再拖後,終于定下了八月初二正式登陸作戰的計劃。

如果不是700年前有兩場“神風”,現在世界地圖上可能就沒日本了

但就是在進攻的頭一天夜裡,原本風平浪靜的海上卻突然刮起了台風,堪稱是:

“洪濤萬丈湧山起,雹雨風交作,舟不得泊,随驚濤上下觸擊,皆碎。”

而後元麗聯軍再次重演了七年前的劇情,死傷慘重,海中的浮屍連成的一片,甚至能讓人踏在浮屍上行走。

這次台風之後,元軍幸存傳回者寥寥無幾,忽必烈的第二次遠征又以同樣的結局告終。

如果不是700年前有兩場“神風”,現在世界地圖上可能就沒日本了

此後,忽必烈雖有舉兵三征之心,但前兩次的失敗造成的影響已然不可逆轉,元朝屢經内外戰事,國力大傷,第三次遠征徹底變成了泡影。

而原本孱弱的日本卻借着這兩次台風在強國的侵略下幸存了下來,日本人也是以将這兩次巧合的台風都稱為“神風”并就此讓他們古已有之的“神國思想”空前膨脹起來。

這種“神國思想”的意識延續到了近代,就成為了日本軍國主義宣揚侵略擴張的思想工具,二戰期間日本建造的驅逐艦和日本航空隊都用“神風”命名也是由此而來。

如果不是700年前有兩場“神風”,現在世界地圖上可能就沒日本了

結語

忽必烈對日本兩次遠征的失敗,其實不單單隻是因為台風。

都說戰争講究天時地利人和,細細研究一下,這兩次遠征顯然是天時、地利、人和哪一樣都不占。

元軍雖然強大,但也隻是在陸地上,面對從未涉足的海洋,蒙古人顯然還是過于自大了一些,小看了自然的威力。

如果不是700年前有兩場“神風”,現在世界地圖上可能就沒日本了

另外,忽必烈征用高麗船工建造的船隻也存在很大的問題。強壓之下,有幾個勞工能真心實意的建造船隻呢?

而對船隻一竅不通的蒙古人又不懂驗貨,拿着粗制濫造的戰船出海,自然是不可能經得住台風與巨浪的。

而他任用南宋降軍去參與遠征也是一個昏招,一個戰敗歸順的将領,表面上再服從也不可能有發自内心的忠誠,更别提積極配合一場天高皇帝遠的戰争了。

如果不是700年前有兩場“神風”,現在世界地圖上可能就沒日本了

反觀日本這邊,雖然這兩次台風将日本從滅國之禍中拯救了出來,但卻并不能改變他們國家本身的孱弱。

但他們不想着借機發展壯大自身,反而開始搞起極端的“神國思想”,将偶然的自然現象說成是“神風”、“天野明神出陣”等等,大搞宗教崇拜,這樣下去必然不是長久之道。

總之,自然之力雖非人力可比,但大多數時候我們還是要相信,事在人為,隻要做足了充分準備,人定勝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