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美晶片人才戰:是短跑,還是馬拉松?

中美晶片人才戰:是短跑,還是馬拉松?

中美晶片人才戰:是短跑,還是馬拉松?

作者 |  雨前産經觀察

來源 | 雨前産經觀察、藍血研究(lanxueyanjiu)

中美晶片人才戰:是短跑,還是馬拉松?

去年11月,台積電工程師們攜家帶口1800多人,分6班包機飛往美國亞利桑那州。這場大規模人才遷移,是台灣地區半導體産業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人才流動。

美國為了重振晶片制造業,不惜花重金引進台積電這樣的全球上司者,為其提供土地、稅收、電力等優惠條件。但是,美國發現,要打造一個高效的晶片工廠,光有錢和裝置還不夠,還需要有大量的專業人才,這在美國卻是鳳毛麟角。

就在台積電工程師們赴美前一個月,美國向中國釋出了一系列晶片出口管制措施,旨在削弱中國生産甚至購買最高端晶片的能力。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格雷戈裡·C·艾倫将其定性為戰争行為:

從2022年開始,有兩個日期将被曆史銘記,第一個是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第二個是10月7日。

晶片是現代經濟的命脈,我們的手機、烤面包機、雲伺服器和銀行卡等各種電子産品和系統都離不開它。晶片還是改變人類未來的量子計算和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背後的驅動力。美國對中國的晶片封鎖不僅威脅了中國的科技創新和國家安全,也激發了中國的自主研發和生産晶片的決心和動力。

雨前顧問與安謀科技(中國)有限公司聯合釋出《2023年中國大陸內建電路産業人才供需報告》(關注“雨前産經觀察”發送“人才報告”擷取報告)顯示,今年1~5月,中國晶片制造投資額相比去年同期暴漲,對技術人才尤其是具有長期經驗的進階人才需求激增。人與武器構成戰争的決定性因素,短期内先進的武器能帶來優勢,長期來看,人才是最關鍵的變量,中美晶片戰同樣适用這個規律。在美國聯合荷蘭、日本的操控下,中國目前面臨着晶片制造裝置出口的限制,然而,晶片制造領域的人才卻更适合在東亞文化的土壤中生根發芽。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從美國到日本到南韓,再到中國台灣,最終到中國大陸——全球晶片制造中心的轉移趨勢難以阻擋。

中美晶片人才戰:是短跑,還是馬拉松?

01

中國大陸晶片制造投資暴漲13倍

8月7日,晶圓代工龍頭華虹半導體在科創闆上市,根據發行價計算總市值為892.27億元,創下今年以來A股最大IPO。

華虹半導體前身是“909工程”主體華虹NEC,于1996年投資100億元成立,是當時中國電子工業有史以來投資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一個國家項目,承載了中國自主造芯的夢想。

《2023年中國大陸內建電路産業人才供需報告》顯示,今年1~5月,內建電路領域投資(不包括上市公司)事件約163起,投資規模超400億元。其中,晶片制造環節的投資事件隻有4起,但投資規模卻高達263億元,是去年同期的13.5倍,這主要源于華虹半導體獲得的約261.3億元的戰略投資。這一驚人的資料反映在美國封鎖的壓力下,中國政府和企業繼續加大了晶片自主研發和生産的投資力度。

早在幾年前,為了打破外部依賴和縮小與國際先進水準的差距,中國政府就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支援和鼓勵內建電路産業的發展。2020年8月,國務院釋出的《新時期促進內建電路産業和軟體産業高品質發展的若幹政策》從财稅、投融資、IPO、研究開發、進出口、人才、知識産權、市場應用、國際合作等多角度對半導體産業的發展提供政策支援,提出中國晶片自給率要在2025年達到70%。

此外,國家內建電路産業基金一期和二期分别于2014年和2019年成立,總規模達到1387億元和2042億元,重點投向晶片制造以及裝置材料、晶片設計、封裝測試等産業鍊各環節,支援行業内骨幹龍頭企業做大做強。近幾年,全球半導體市場持續增長,而中國晶片進口額卻遭遇下滑,揭示出國産替代的嶄新篇章已經悄然翻開。随着人工智能、5G、物聯網等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晶片需求量不斷增加。據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局資料,2022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達5801億美元,較上年度增長4.36%;2023年,全球半導體市場預計将增長4.6%,達到市場規模6620億美元。

作為全球最大的晶片消費市場,中國在2021年晶片進口額同比增長了25.6%,達到曆史峰值的4397億美元,之後卻出現了連續下降的情況,2022年的晶片進口金額同比下降5%,2023年上半年更是大幅下滑17%。這種現象反映出,除了全球消費力下降,出口管制和國産替代對此也起到了顯著的影響。為了縮小與國際先進水準的差距,中國正在加大對先進制程晶片的投資和研發。全球晶片制造領域的技術水準主要由工藝節點來衡量,即晶片上半導體的尺寸。工藝節點越小,半導體越多,晶片的性能越好。目前,全球最先進的工藝節點是3納米,隻有台積電、三星等少數廠商掌握。中國不甘落後,加大了對先進工藝節點晶片制造的投資和研發。中芯國際在2019年下半年已經開始量産14納米FinFET結構晶片,且12納米、7納米等更先進的制程開發均可沿用該結構有序進行。華虹半導體也已經實作了28納米先進工藝的量産。

中美晶片人才戰:是短跑,還是馬拉松?

02

晶片制造業急需長期經驗人才

對于晶片制造領域的進一步發展,一大挑戰是人才短缺,特别是那些擁有10年以上經驗的進階人才。據《2023年中國大陸內建電路産業人才供需報告》,随着國産替代的步伐加速,制造環節以及裝置環節的人才需求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态勢。具體來看,2022年,大陸上市公司制造、裝置環節的從業人員同比增速分别達到21.66%和33.92%;技術人員的同比增速更是達到了123.89%和52.87%。與需求的增長相比,供給端的表現卻并不樂觀。2022年,裝置環節投遞履歷數為1.15萬人同比增長21.9%,與需求增長相比稍有不足,而制造環節投遞履歷數為3.07萬人,同比下降了3.51%,則顯示出明顯的供需沖突。這背後的原因在于,制造環節的人才需求與其他環節有所不同,它特别需要那些有着豐富實戰經驗的人才。《報告》資料顯示,5年以上經驗的人才需求占比較高,達19.1%,更值得注意的是,10年以上經驗的人才需求占比由2021年的4.35%提升至6.35%。這意味着晶片制造行業對于長期經驗人才的渴求越來越強烈。而這種渴求并非一朝一夕能夠滿足的,因為晶片制造是一種高度複雜、精密、內建和創新的工程活動,蘊含大量know how隐性知識與能力,需要多年的實踐積累和技術沉澱。建一座晶圓廠,資金是氧氣,廠房是身體,裝置是器官,工藝是靈魂,良率是血液,量産是生命。以上每個部分都代表了人類工業的最高标準,合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內建系統,恰如一個有機生命體。

一着不慎,滿盤皆輸;

一刻拖延,滿盤皆輸;

一步落後,滿盤皆輸。

檢驗建廠投産能否成功的唯一依據,就是團隊有沒有成功先例。有,未必成功。沒有,一定不會成功。晶片制造是一種要求無間隙協作的組織活動。晶片制造過程中,每一個細節都牽一發而動全身。從最開始的廠房建設,再到晶圓加工、氧化、光刻、刻蝕、薄膜沉積等制造環節,無一不是精确且繁瑣的工作,任何一個環節的失誤,都可能導緻整個晶片制造失敗,總良率是一家晶圓廠的最高機密。這需要多年實踐經驗且富有耐心與細心的工程技術人才,確定晶片制造的良率量産。

在很多人眼中,建廠屬于土建工程,不需要特别專業的門檻,這往往導緻項目失敗。投資千億元的武漢弘芯項目爛尾,除了資金斷鍊,還有廠房不過關的原因,存在中軸線未對齊、緊急借用電力儲備不足、挑高太低等問題。有熟悉晶片制造的人士曾實地勘測過弘芯的工廠得出結論,“地都是不平的,建起來的晶片廠沒兩年就會報廢。”而弘芯找來的工程總包方火炬集團,也确實沒有任何晶片工廠建造經驗。晶片制造是一種知識密集型的研發活動。受摩爾定律驅動,晶片工藝始終處于不斷前進的狀态,需要對材料、裝置、工序等進行持續改進和創新,才能提高良品率,降低成本,使晶片的性能更加卓越。這需要富有研發精神與能力的高學曆人才,進行前沿的理論探索和實驗驗證,突破技術難關和瓶頸。晶片制造還是一種跨職能協作的複雜系統工程。制造方要與設計共同探索工藝改進方向,并與裝置供應商、材料商等保持高度協同,以確定供應鍊的流暢運作和風險的及時管理。這需要具有國際視野且熟悉供應鍊的全能型進階管理人才,他們掌握多個領域的知識,能将不同專業人員團結在一起。要完成這樣的任務,晶片制造幾乎吸收了微電子、材料、化學、機械(精密儀器)、數學實體等所有理工科專才,大部分工序都要求碩士以上學曆,需要高深的理論知識富有創見性地解決問題,同時還要求極強的動手能力與團隊協作精神,這些素質往往是互相沖突的。

是以,沒有什麼學校能夠為晶片制造行業培養出完全符合需求的人才,也沒有其他類似的工廠或産業能夠跨入高端晶片制造行業,聽說過跨界造車造手機,沒聽說過跨界造芯。這就注定晶片制造人才的來源主要集中在晶片制造企業。

統計發現,大陸晶片制造企業創始人或核心人員均是工程技術人員出身,大部分擁有博士學曆,主要有兩大來源:

一是外資晶片制造企業。如台積電張忠謀和中芯國際張汝京均來自德州儀器,長江存儲CEO楊士甯來自英特爾,粵芯半導體創始人陳衛來自新加坡特許半導體(後被格羅方德兼并),矽力傑創始人陳偉來自芯源半導體(MPS),原華虹集團CEO王甯國曾在全球最大的晶片制造裝置供應商應用材料幹過。

二是國家重大戰略工程催生的晶片制造企業。如燕東微董事長謝小明來自北京電子管廠(京東方前身),該廠曾是亞洲最大的電子管(內建電路前身)生産基地,由前蘇聯與民主德國援建。士蘭微董事長陳向東來自“531戰略”主體華越微電子,華潤微電子首任總經理王國平來自“908工程”主體華晶集團。

晶片制造創業者還呈現出老齡化的現象,基本在50歲以上,與網際網路新銳形成鮮明對比,充分說明晶片制造業是一個在紮實理論基礎上需要經驗積累的行業,隻能一步步從低到高做起,沒有彎道超車、換道超車、跨界造車的可能。值得一提的,長期統治全球先進制程的FinFET架構,其發明者胡正明教授也是一位中國人。

03

全球晶片制造中心在東亞

在張汝京創辦中芯國際之前,陳正宇創立了中國大陸第一家純晶圓代工廠——華晶上華半導體。他是台灣半導體界的老兵,也是大陸半導體市場的開路先鋒。陳正宇曾積極參與台灣半導體産業的發展規劃,是台灣晶圓代工模式及業務開拓推進的倡議核心團隊成員,自1998年起先後創立華晶上華、主導華潤上華重組,奠定了華潤微電子集團的發展基礎。

問及為何總能抓到晶片制造的發展趨勢,陳正宇回顧了半導體發展曆史,1970年,日本取代美國成為半導體市場的要角;1980年,南韓崛起;1990年,台灣起飛。他指出了這個軌迹的背後原因:

取決于人力資源。

歐美等發達地區通常會把低成本、低附加值的産業外移,自己則專注于高端、高附加值的産業。但是晶片制造業與紡織品等勞動密集型産業不同,它是一種由能力驅動的産業轉移。

晶片制造需要大量的技術創新、細緻的工作态度和嚴謹的紀律性,這些特質與東亞文化中講究嚴謹、注重細節、勤奮好學、團隊精神的特點相契合。

東亞地區通過長期的技術學習和積累,在晶片制造領域已經形成了超越歐美的能力和優勢。目前,中國台灣地區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中市占率高于60%,而美國英特爾作為晶片業的鼻祖,集設計、制造與封測于一身,曾在14納米制程上徘徊許久,如今依然無法實作3納米量産。台積電自1987年成立以來,發展出了一套獨特的作業模式,其中包括工程師必須随叫随到解決問題、上下遊以及周邊廠商之間的緊密配合,這使得台積電能夠以高良率和一站式服務在全球半導體市場占據半壁江山。

半導體行業的專家們普遍認為,無論晶圓代工技術和研發如何精進,最終還是要歸結于制造和工廠管理。而論及良率和制造,難免會牽涉到紀律本質。因為晶圓一旦上線後,就必須24小時運作,這不僅僅是輪班問題,還需要随時待命。在台灣新竹的科技公司,客戶臨時有需求,或者運作上突然出現問題,必須在規定時間内立刻趕回公司或工廠。這樣的工作方式對美國人來說是難以想象、無法接受的。然而,短期内改變美國的文化習俗也不可能,是以台積電幹脆直接從台灣調人過去,可能速度還快一點。

此外,台積電強調團隊合作,而美國的教育強調個人主義。這暴露出一個問題,許多美國工程師在理論學術上極其強大,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可能并非如此。相較之下,台積電的工程師團隊通力配合,不僅有研究發展新技術的工程師,還包括了生産方面的工程師和人員,以及負責維護電力供應和調整裝置的工程師。老一輩的美國人早已不願涉足制造業,而年輕一代更不大可能選擇進入要求最高的半導體制造業。歐美這些國家想要發展自身的半導體制造,首先就需要克服文化障礙。是以,全球晶片制造業中心向東亞的轉移,實際上是對東亞地區在全球價值鍊中角色的一種重塑,同時也預示了全球晶片制造業的未來走向。

中美晶片人才戰:是短跑,還是馬拉松?

04

中國大陸:下一個晶片制造中心?

作為東亞文化的發源地和中心,中國大陸擁有世界最大的晶片消費市場,同時也在晶片設計和制造方面取得長足進步。随着中國大陸在晶片自主可控方面的政策支援與投入,全球晶片制造中心的第三次轉移有望朝向中國大陸,并将産生更大更持久的影響。

諷刺的是,美國對中國實施晶片封鎖,反而成為刺激中國晶片業國産化替代加速的一個重要外因。紐約時報近日發表長文《“這是一種戰争行為”:解碼美國對華晶片封鎖行動》認為,中國實作晶片自主可控的難度,不亞于複制整個人類文明,接下來卻不無憂慮表示:

但若要說有哪個國家能夠克服這樣的挑戰,那很可能非中國莫屬。

紐約時封包章擔心,如果中國每年用于晶片進口的4000億美元有很大一部分轉而用于國内,其國内晶片企業可能最終将得到迎頭趕上的手段和動力。7月28日,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在新竹全球研發中心完工啟用典禮上表示,台積電決心“根留台灣”。幾乎同時傳出,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立的晶圓廠,由于能熟練安裝裝置的專業人員數量不足,須教育訓練當地技工,量産時間推遲至2025年,比原定時間晚一年。

對于台積電赴美投資,英偉達黃仁勳的評論一針見血:

台積電的核心和靈魂在台灣,不因設美國廠而改變。

裝置與晶片如水,跟随市場流動乃是天性,人為管制難以長久。文化如山,是晶片制造業的根基和靈魂,不易遷移。

“這些管制措施不能一勞永逸地遏制中國。即便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它們也隻是一種拖延戰術。”紐約時封包章稱,對中國來說,晶片的未來是關乎國運的大事。而在美國工業與安全局負責出口管理的西娅·羅茲曼·肯德勒看來:

這可能也關乎我們的存亡。

作為一家創新驅動的平台型人力資源科技公司,今日人才自2018年8月8日成立之日起,始終緻力于以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賦能人力資源行業,通過人才崗位畫像、人崗智能比對、人才智能推薦等方式,實作企業崗位與人才需求的精準适配,讓職場不再錯配。公司業務覆寫國内五大城市群區域(粵港澳大灣區、長江中遊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長三角和京津冀),并設立四個全球研發中心(深圳、長沙、矽谷、倫敦)。

中美晶片人才戰:是短跑,還是馬拉松?

算法緻勝,賦能行業降本增效

公司緻力于以大資料、雲計算、AIGC、大模型等技術和應用賦能人力資源行業,并将“算法緻勝”寫入公司的價值觀。通過“AI精準比對和複推”的技術創新和“泛獵頭協作招聘”的模式創新,利用大資料、雲計算、AI算法等技術、依托數智化平台運作、由泛獵頭協作完成中高端人才招聘業務,解決供需雙端錯配和比對效率低下的痛點,助力企業獵尋适配人才,助力人才擷取優質崗位,實作中高端人才招聘行業的降本增效。

中美晶片人才戰:是短跑,還是馬拉松?

“招聘協作網絡”旨在盤活閑置資源(80%未傳遞的職位和97%未推薦成功的人才),破解行業“零和博弈”難題,彌補招聘效率低下的短闆。

中美晶片人才戰:是短跑,還是馬拉松?

“今日優脈”首創行業“保薦人”機制,保薦人(行業領袖專家、高校學者教授、企業HR等非全職獵頭)結合對候選人的認知與自身的行業經驗,為職位精準推薦比對的候選人。

中美晶片人才戰:是短跑,還是馬拉松?

華為雲戰略合作,共建生态

2021年11月,今日人才與華為雲啟動重要戰略合作,利用六個月的時間完成産品定義、設計和研發。在華為雲“人才+技能+産能”整體戰略的指導下,今日人才于2022年5月正式成為華為雲雲經銷商,旗下兩款産品已成功上線華為雲商城,成為聯營産品。至今已陸續榮獲華為雲“十大卓越生态夥伴”、“揚帆起航”、“賦能中心潛力夥伴”、“數字化轉型領軍企業”等獎項。

中美晶片人才戰:是短跑,還是馬拉松?

今日人才協同生态夥伴,共同服務于各級政府機構以及晶片、新能源、高端智造、生物醫療、新一代資訊技術等行業的頭部和成長型企業。

中美晶片人才戰:是短跑,還是馬拉松?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