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君杜甫、薛濤東坡,皆是天府舞台上的戲中人

作者:紅星新聞

蜀地自古文氣昌盛、人物風流。西漢之文君相如、盛唐之杜甫薛濤、宋代之眉山三蘇,其才氣文名皆千古不朽。

滄海桑田,一瞬千年。處當今之盛世,觀文明之燦爛,而文君杜甫、薛濤蘇轼,皆成了天府舞台上之戲中人。蜀地之光,千載不絕。

文君杜甫、薛濤東坡,皆是天府舞台上的戲中人

天府文化曆史名人舞台劇《杜甫》舞劇海報

在公元759年入蜀之前,杜甫的耳目見聞,是安史之亂令盛唐轟然崩塌的天下大亂。他以不朽的“三吏三别”詩,親身見證底層百姓的深創劇痛:新婦與丈夫死别、母親與兒子死别、老翁與老婦死别,無數上戰場的人最後在黃河裡屍骨無存。

帶着驚恐與身心俱疲,杜甫在颠沛流離中從長安來到成都,“一歲四行役”的流浪生活終于暫告一段落。中原戰火連天、江山瘡痍,處于大後方的成都卻富庶閑适、安享太平。強烈的對比令杜甫既驚更喜,賦詩“軒然名都會,吹箫間笙簧。(《成都府》)”

文君杜甫、薛濤東坡,皆是天府舞台上的戲中人

《杜甫》實景 (攝影 劉海棟)

在朋友的幫助下,杜甫在城西草堂寺的浣花溪邊覓得一塊空地,建起茅屋稱為“草堂”,從此在成都有了安身之所。少年時“一覽衆山小”的意氣風發、豪情萬丈,在動蕩的亂世中已消逝不再。漸至晚景的杜甫,在迎來安穩的生活後,開始進入新一個詩歌創作高峰。

文君杜甫、薛濤東坡,皆是天府舞台上的戲中人

《杜甫》實景 (攝影 劉海棟)

蜀地的一切在詩人的眼中都天然美好。江邊散步,繁花“千朵萬朵壓枝低”;春來夜雨,“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街市鳴樂,“此曲隻應天上有”;尋迹懷古,“長使英雄淚滿襟”……即便隻是無所事事閑坐草堂,也能吟誦“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于鬥室之中思接千載、視通萬裡。

文君杜甫、薛濤東坡,皆是天府舞台上的戲中人

《杜甫》實景 (攝影 劉海棟)

雖然成都自秦漢起就是一座名城,但直到杜甫入蜀之後,成都的自然風光與人文風情才得到更多中原士子的關注,從此“自古詩人例到蜀”。成都的寬适造就了杜甫的不朽名篇,杜甫也令成都從此引來無數向往,成都和杜甫彼此成全、互相成就,正如明代學者李長祥所說,“少陵詩,得蜀山水吐氣;蜀山水,得少陵詩吐氣”。

跟杜甫不同在于,女詩人薛濤一生長居成都,極少出行。除了兩次被短暫流放邊地、再加一赴梓州一赴江陵之外,薛濤終生都在成都城内幾平方公裡的範圍内活動。女詩人在自己的一方天地裡,坐看花謝花開、潮去潮來。

十歲喪父之後,薛濤和孀居的母親安氏搬到浣花溪居住。薛濤當時所見景緻,跟三十年前的杜甫所見并無差别,一樣是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杜甫所建的草堂雖然因為人去室空已經傾頹,但“柱砥猶存”,還可以瞻仰當年茅屋秋風的遺迹。

文君杜甫、薛濤東坡,皆是天府舞台上的戲中人

望江樓公園内的薛濤像

薛濤在浣花溪畔住到十五歲,被西川節度使韋臯一紙指令召入府中,入了樂籍成了樂伎。日日絲竹管弦、歡聲笑語,薛濤聽不見浣花溪的流水聲。十餘年樂伎生涯,得寵時被賞識、失寵時被流放,命運操于人手的薛濤寵辱若驚。

等到終于脫籍、可以走出幕府,及笄之年的少女已經變成了二十七歲的名媛,“萬裡橋邊女校書”。薛濤回到浣花溪重新住下,在門前種滿了琵琶花。浣花溪水清澈異常、極宜造紙,薛濤以木芙蓉皮為原料、以海棠花為染料,制成色彩鮮豔精巧雅緻的“薛濤箋”。

但即便有“兔走烏馳人語靜,滿溪紅袂欋歌初(《采蓮舟》)”的美好,薛濤在浣花溪畔居住二十年後也終于離去。公元827年,薛濤搬離浣花溪,移居到城内的碧雞坊,為自己起了一座吟詩樓居住。

文君杜甫、薛濤東坡,皆是天府舞台上的戲中人

薛濤小像

薛濤退隐吟詩樓,着女冠服即女道士的服飾“偃息其上”——但“退隐”或許是不确的,吟詩樓并不孤冷清寒,反倒是常年有人登門求見或求詩。無它,此時的西川薛濤早已名聞海内。即便退居小樓,也時時與年長的劉禹錫和年少的杜牧們以詩酬唱。

身處吟詩樓上,既能聽見安居太平時的小兒笑語,也會驚聞南诏攻來時的百姓哭聲。薛濤在和平與戰亂的交替動蕩中,慢慢老去。

文君杜甫、薛濤東坡,皆是天府舞台上的戲中人

後人懷念的薛濤井

今日成都大慈寺前的照壁上,有四個大氣磅礴的鎏金大字“精妙冠世”,這是千古一人蘇東坡如今在成都留下的最醒目印記。

文君杜甫、薛濤東坡,皆是天府舞台上的戲中人

蘇轼親筆“精妙冠世”(攝影 王歡)

成都不是蘇轼的故鄉,但成都卻差一點就成了蘇轼的終老之地。從二十歲初到成都開始,蘇轼與成都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結,貫穿了他涉江越海的一生。

七歲時,蘇轼就在故事中知道了蜀宮和摩诃池上的無限盛景。四十年後,谪居黃州的蘇東坡寫下一阙《洞仙歌》,并在序中記述了這一段深刻印象。

公元1055年,年近二十的蘇轼在父親蘇洵的帶領下,跟弟弟蘇轍一起來到成都拜見成都知州張方平。張方平一見蘇氏兄弟即視為奇才,親自給朝中的歐陽修寫去推薦信。成都之行令年輕的蘇轼大開眼界,第二年赴汴京科考更高中進士,一夜間名動京師。

文君杜甫、薛濤東坡,皆是天府舞台上的戲中人

音樂劇《蘇東坡》實景

1066年蘇洵去世,蘇轼與蘇轍送父親靈柩歸葬眉山,并居喪三年。這是蘇轼一生中最後一次回到四川,其間他訪遊成都、多有見聞。城中的大慈寺始建于唐朝,而該寺的第六世主持寶月大師更是蘇轼的同宗兄弟蘇惟簡,是以蘇轼每至成都必來寺訪遊,“精妙冠世”正是蘇轼在觀賞完寺中藏畫後所留墨迹。

蘇轼雖然一生中居住成都時間短暫,但詩文的字裡行間卻時時有成都。有的直接将“成都”嵌入詩題:《次許沖元韻送成都高士敦钤轄》《成都進士杜暹伯升出家名法通往來吳中》《送家安國教授歸成都》《送戴蒙赴成都玉局觀将老焉》……有的則是一再提及:“乘槎歸去,成都何在?”“成都畫手開十眉,橫雲卻月争新奇”“忘卻成都來十載,因君未免思量”……成都之于蘇轼,實在印象至深。

文君杜甫、薛濤東坡,皆是天府舞台上的戲中人

音樂劇《蘇東坡》實景

六十五歲時,蘇轼由海南被赦回到大陸,本已獲準“赴朝奉郎”,提舉“成都玉局觀”,在繁華富庶的故土終老,然而返川路上一病不起、逝于江蘇常州,實在令人扼腕歎息。

即便如此,成都如今的蘇坡橋、東坡大道、東坡路地鐵站……卻無處不有蘇轼的痕迹。當年蘇轼從成都出發後并未傳回,但于成都的印記,卻正如他的詩中所言,“應似飛鴻踏雪泥。”

文君杜甫、薛濤東坡,皆是天府舞台上的戲中人

音樂劇《蘇東坡》實景

今年夏天,大型原創音樂劇《蘇東坡》已在成都城市音樂廳上演,“天府文化曆史名人舞台劇展演季”由此正式拉開帷幕。《蘇東坡》以其偉大的傑作詩文為素材及主要歌詞,用極具美感的視覺效果演繹了蘇東坡一生的藝術成就。

文君杜甫、薛濤東坡,皆是天府舞台上的戲中人

而就在本月,舞劇《杜甫》也将隆重上演。演出時長近兩小時的這幕劇,是首部以舞劇形式呈現杜甫一生的作品,将詩聖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置于時代命運的大背景下展現。《杜甫》之後,更有平劇《薛濤傳奇》和川劇《卓文君》等精彩傑作接踵而至。

文君杜甫、薛濤東坡,皆是天府舞台上的戲中人

平劇《薛濤傳奇》海報

文君杜甫、薛濤東坡,皆是天府舞台上的戲中人

川劇《卓文君》海報

成都曆史悠久、文脈深厚,是享譽已久的一座文化名城。文化名城的建設,離不開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天府文化曆史名人舞台劇展演季”采取了“票補+市場運作”的新模式,以補貼五折的超大力度實實在在地利民惠民,不僅助力了演出的火熱銷售,也使更多的蓉城觀衆得以走進劇場,一覽天府名人的人生傳奇。無論《蘇東坡》還是《杜甫》,開票後都在短時間内迅速售罄,而觀衆的如潮好評也打造出了作品的精品口碑。

此次“天府文化曆史名人舞台劇展演季”由中共成都市委宣傳部主辦,成都傳媒集團承辦。多場優秀舞台劇演出與主題活動,令天府名人的精神血脈得以延續和發揚,也令城市的文化氣質曆久彌新、卓越不凡。當觀衆聚精會神觀看舞台上蘇轼、杜甫、薛濤輪番登場時,天府文化的魅力正滲透到這座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文/啟淩 編輯 李潔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文君杜甫、薛濤東坡,皆是天府舞台上的戲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