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女子,正在逗弄手中的鹦鹉。鹦鹉聰明伶俐,女子忍俊不禁。前朝往事化為曆史煙塵,微小的瞬間,卻凝固成永恒。
女子頭戴幞頭,身着翻領胡服男裝,發型裝束與男子無異,袍服下的一雙女式線鞋,卻透露出女性身份。
中華數千年的王朝中,也許隻有唐代女子真正實作了“穿衣自由”。高腰齊胸的襦裙,長裙曳地,錦巾輕柔透明,紋裙飄逸流動。“男友風”的穿搭,走起了酷飒帥氣的路線。
“盛唐很多女子會穿着男裝,這在當時是相當流行的。女子騎馬、打獵也是一種社會風尚。”
上海博物館陶瓷部副主任、副研究館員陳潔介紹,胡服常見的蹀躞七事,腰間系着的筆袋、小刀、針筒,也是男裝上常見的配飾。“從陶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當時開放包容的多元社會以及女性社會地位的提升。”
開元天寶年間,唐朝國力空前強盛,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開曆代風氣之先。前朝的帷帽被取代,女子“靓妝露面,無複障蔽”。女性地位的提升在武則天稱帝時期達到頂峰。我們能看到的女性面貌,呈現出一種安定從容的“松弛感”。
同一時期女子發髻、妝容、衣衫都有不同的變化。陳潔介紹說,“從當時的畫像雕塑上,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女性形象有相對豐滿的,也有纖細的身材,是以唐代有非常多元的審美,展現了一個非常自信開放的形象。”
大唐美學瑰麗萬千,斑斓色彩也達到極緻。唐三彩,在中國陶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數種色釉并置交融,色塊清濁對比,交融撞擊,綻放奪目的光彩。
最典型的是綠色、黃色、白色,有些還會加入紫色、藍色這樣不同的色彩交融。陳潔介紹,唐朝在審美上是偏向絢爛色彩的,這應該也是受到了當時胡風和西亞的影響。
唐代侍女俑,采用模件化制作,不同的色彩組合産生了迥異的美學趣味。俑胎是繪畫的載體,彩繪是點睛之筆。娥眉、朱唇,衣紋的起伏折疊,線條的運用塑造,賦予它新的靈魂。
曆經歲月磨砺的陶俑丢失了面部的色彩,卻依舊雕飾如生。她神情泰然,英姿勃發。溫柔敦厚,自信從容的氣韻,一如從前。
一回眸,已是千年。一個鮮衣怒馬、烈焰繁花的時代似乎向我們走來。
第二季第二十集
點選觀看《了不起的寶藏·探寶上博》第二季第二十集
第一季經典回顧
《了不起的寶藏•探寶上博》第一季手語版已于5月11日,在上海博物館視訊号上線,每日更新1集,歡迎垂注。
·上海博物館·
SMG記者、編輯|王琳琳、邢維
初審丨石維塵
終審丨湯世芬
版權聲明
上海博物館(微信号:上海博物館)釋出的圖文均為版權作品,僅供訂閱使用者閱讀參考。其它網站、用戶端、微信公号如需轉載,請聯系我們獲得授權,并注明“上海博物館”版權資訊。敬謝!
聯系電話:021-6372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