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鹦鹉的朋友,有沒有開發過它們的功能?比如,家裡小孩牙齒松動自己又不敢拔時,有沒有想像這樣用鹦鹉嘴拔個牙
穩準狠
其實鹦鹉的喙撬東西的功能一直在被證明,各種鳥的嘴也都存在感很強,有空中叼物的、有鑿樹取食的,是什麼讓這些鳥喙的功能如此特别而強大的呢?
喝點兒喝點兒
鳥到底有沒有牙?
鳥喙部其實類似人頭發指甲和鳥羽毛,是角蛋白包裹在骨質的嘴部外面。它們沒有和現存哺乳動物一樣肉質的唇,角質層起到了唇和齒的作用。
通用 昆蟲捕捉 水面掠食 沖刺
吃糧食 吃球果種子 探索 過濾
吸食花蜜 吃水果 空中叼魚 追着叼魚
鑿開 罩起來捕食 撿屍體吃 猛禽捕食
圖源:Buffalo Museum of Science
鳥類的老前輩,晚侏羅世的一群鳥翼類的小個子食肉恐龍,比如近鳥龍(Anchiornis)和彩虹龍(Caihong)等,都沒有角質喙,它們依靠嘴中的利齒來捕食。到了早白垩世,一群小個子恐龍魔改了自己的一些形态特征,形态學上逐漸變得類似于鳥,其中有的鳥類類群選擇退化牙齒。結果,退化了部分牙齒的鳥類同非鳥類恐龍一起滅絕,而退化了牙齒的鳥類則在新生代大放異彩。
有鋒利牙齒的近鳥龍
圖源:dinoanimals.com
退化了牙齒的鳥們學會依靠靈敏喙部的同時,一些控制牙齒發育的基因也丢了——據它們和美國短吻鳄、龜鼈目等動物的基因組對比,鳥類的六組關于牙齒發育的基因已經丢失,這些基因控制着牙釉質和牙本質的生成發育。
加拿大雁嘴上的鋸齒并非真正的牙齒,而是角質喙的突起
圖源:pixnio.com
時至今日,超過一萬種的不同鳥類演化出了千奇百怪的喙部,這背後和基因的調控及自然選擇分不開。在山雀科鳥類家族中,例如名為COL27A1的基因調控着青藏高原上地山雀(Pseudopodoces humilis)長且彎曲的喙部,以此适應挖洞和地面覓食的生活;CAM基因讓達爾文雀(Geospizinae)喙部長得更大;還有一些調節成骨細胞及破骨細胞發育的基因,負責調控上喙部和下喙部的長短。另一個在顱部還有面部骨骼發育中起到重要作用的ROR2基因,則被發現塑造了很多短嘴巴的寵物鴿子的模樣。
地山雀的尖嘴甚至可以把牦牛毛編織的帳篷啄穿
圖源;mbelement.com
吃蟲子的嘴細一點,吃種子的嘴粗一點
圖源:coolgalapagos.com
鹦鹉嘴拔牙,小菜一碟!
鹦鹉,其實是我們對于鹦形目數百種鳥類的俗稱。多數鹦鹉其實主要的食物是各種植物果實和種子,短而粗壯的喙部對撬開種子而言可以說是開瓶神器。
當然也有少數鹦鹉抛棄其他同胞基本隻吃素的“佛系”生活,也吃點兒其他雛鳥、昆蟲、兔子什麼的,甚至啄食綿羊的皮肉(有時候隻是吓唬一下,綿羊就憤怒慌張失足摔倒撞石頭…然後鳥就可以享用死去的羊了),這就是紐西蘭的啄羊鹦鹉(Nestor notabilis),它們有力的彎鈎型喙部和鷹形目、隼形目等掠食者較為類似。不過啄羊鹦鹉的菜單上面也有很多素食啦,植物的莖葉和嫩芽什麼的。
愛吃點兒帶毛羊排
圖源:keaconservation.co
也搶搶人沒吃完的……
圖源:YouTube
有些時候,鹦鹉的喙部除了開瓶,還有一個重大作用那就是支撐自己的體重。曾有科學家設計了桃臉牡丹鹦鹉在懸挂杆子上面的平衡實驗。這一實驗中,桃臉牡丹鹦鹉選擇了喙部咬住小杆子且身子懸挂在空中,之後擺動下半身讓下身抓住杆子。根據杆子上面的測力傳感器,鹦鹉僅僅把嘴巴放在杆子上拉動自己的時候,頭部産生了幾乎是自己體重一倍半的支撐力量,這個水準已經不遜于一些樹上蕩秋千的靈長目動物胳膊了。2022年的另外一項研究還發現有的鹦鹉使用嘴巴來爬牆。是以和尚鹦鹉拔下牙齒一看就不難。
桃臉牡丹鹦鹉,嘴和爪子長得也差不多
圖源: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鹦鹉家族中更有甚者,學會用嘴巴做打擊樂器。這就是澳洲北部和新幾内亞的棕榈鳳頭鹦鹉,它們把植物堅果殼用粗大的嘴雕刻成自己的樂器。這技能專屬于約克角半島地區鹦鹉群,新幾内亞的棕榈鳳頭鹦鹉則選擇用腳部敲打。演奏出的音樂可能有吸引異性的作用。
棕榈鳳頭鹦鹉和他的棍子打擊樂器
圖源:ktt2.com
它們制作的不同形态樂器
圖源:psychologytoday.com
澳洲的鳳頭鹦鹉在悉尼城市的郊區用嘴把垃圾箱蓋子撬起來,給當地居民帶來了不少麻煩。有人用磚頭石頭放在垃圾桶蓋子上面,結果無濟于事。還需要說一句,很多鹦鹉都是嘴部發達的同時好奇心也發達,沒準會成為比起哈士奇等大型家犬更為瘋狂的拆家狂魔。是以适合飼養大型鹦鹉的地方,最好還是條件足夠好、寬敞的動物園什麼的。
葵花鳳頭鹦鹉:給我看看給我看看
圖源:newsforkids.net
用嘴散熱,不是狗的獨有功能
除了鹦鹉外,各種不同鳥類的喙部形态特化也各有千秋。我們熟悉的由鴻雁馴化而來的村霸大鵝,喙部帶着明顯的角質突起,這些角質突起在碾碎禾大學植物的莖葉上面很有用。角質突起也出現在愛捕食魚類的秋沙鴨屬的鳥類嘴上,可以固定住抓到的魚苗。一些掠食性的鳥類則利用帶着齒突的喙部來殺死獵物和撕開肉,以及切割吞咽食物,這一點,遊隼等隼形目就是典型的例子。當然也有一類屬于鷹形目但是名字叫做隼的鷹,那就是鵑隼屬(Aviceda),這些家夥喙部有兩個齒突。
秋沙鴨的嘴部角質突起
天津自然博物館拍攝
遊隼及其齒突(紅圈圈部分)
圖源:American Bird Conservancy
還有一些鳥類選擇把喙部變成篩子一樣的過濾器,以此對付水中的浮遊生物。這一點最明顯的還得是火烈鳥。鹈形目的鹈鹕則選擇用大嘴下的巨大口袋——學名叫喉囊,這是它們充滿血絲的皮膚在下颌部位的極度延伸。當它們的大嘴罩住魚的時候,這些喉囊憑借收縮擠出喉嚨裡的水。當然鹈鹕的喉囊和喉嚨大小還是有限制的,如果獵物太大吃不下,鹈鹕也隻能把它吐出來了。
用嘴裡的舌頭和刷毛過濾的火烈鳥
圖源:Ranker
鹈鹕:别跑,我罩你啊
圖源:YouTube
除了吃東西之外,喙部還有一大功能就是散熱。夏天炎熱狗子吐出舌頭的時候,有的鳥也會張開大嘴喘氣,為讓它們的身體和外界空氣大面積接觸。巨嘴鳥的中空而巨大的喙部還可以在張嘴的時候讓鳥喙裡面的血液流速加快,帶走相應的熱量,喙部和外界空氣結構幫助散熱。
巨嘴鳥的散熱大嘴
圖源:All about birds
當然并非隻有巨嘴鳥用大嘴散熱,根據從1871年到今天的儲存的很多鹦鹉标本,學界發現這些鹦鹉在人為影響下的工業化時代,因為要适應變暖的氣候就增加了百分之十左右的喙部表面積。根據鹦鹉熱成像照片分析,也發現了它們依靠爪子和喙部去釋放熱量。
看來,鹦鹉和其他鳥類的喙部是上億年演化下的功能,會幫人類拔牙,還在陪着人類改變。
參考文獻
[1] Wang, M., Stidham, T.A., Li, Z. et al. Cretaceous bird with dinosaur skull sheds light on avian cranial evolution. Nat Commun 12, 3890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4147-z
[2] Han Hu, Yan Wang, Matteo Fabbri, Jingmai K O’Connor, Paul G McDonald, Stephen Wroe, Xuwei Yin, Xiaoting Zheng, Zhonghe Zhou, Roger B J Benson, Cranial osteology and palaeobiology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bird Jeholornis prima (Aves: Jeholornithiformes),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Volume 198, Issue 1, May 2023, Pages 93–112, https://doi.org/10.1093/zoolinnean/zlac089
[3]https://birdfact.com/
[4] https://birds.fieldmuseum.org/
[5] Dickinson, E., Young, M. W., & Granatosky, M. C. (2024). Beakiation: how a novel parrot gait expands the locomotor repertoire of living birds. R. Soc. Open Sci., 11(1), 231397. doi: 10.1098/rsos.231397
[6] https://www.keaconservation.co.nz/
[7] Heinsohn, R., C. N. Zdenek, R. B. Cunningham, J. A. Endler, and N. E. Langmore (2017). Tool-assisted rhythmic drumming in palm cockatoos shares key elements of human instrumental music. Science advances 3:e1602399
[8] Handwerk, B. (2024). These Parrots Use Their Beaks to Swing Across Branches Like Monkeys. Smithsonian Magazin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mithsonianmag.com/science-nature/these-parrots-can-use-their-beaks-to-swing-across-branches-like-monkeys-180983694
[9] Young, M. W., Dickinson, E., Flaim, N. D., & Granatosky, M. C. (2022). Overcoming a ‘forbidden phenotype’: the parrot's head supports, propels and powers tripedal locomotion. Proc. R. Soc. B., 289(1975), 20220245. doi: 10.1098/rspb.2022.0245
[10]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7). "Nestor notabilis".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7: e.T22684831A119243358. doi:10.2305/IUCN.UK.2017-3.RLTS.T22684831A119243358.en. Retrieved 12 November 2021. Database entry includes a range map and justification for why this species is endangered.
撰文 | 大清神龍
部分圖檔 | 圖蟲創意
微信編輯 | 趙之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