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有生之年竟見到《甜蜜蜜》和《梁祝》被批判,我該如何面對孩子

有生之年竟見到《甜蜜蜜》和《梁祝》被批判,我該如何面對孩子

有生之年竟見到《甜蜜蜜》和《梁祝》被批判,我該如何面對孩子

《甜蜜蜜》劇照▲

曾經感動無數人的華語愛情片經典之作《甜蜜蜜》,在上映27年後,前段時間再度登上熱搜。不過這次是挨罵。

罵它的人認為,男主角黎明是一腳踏兩船,女主角張曼玉則是知三當三,整部電影三觀不正。一些年輕人嚷嚷,這部電影要是今天上架,肯定要把它舉報到下架。

有生之年竟見到《甜蜜蜜》和《梁祝》被批判,我該如何面對孩子
有生之年竟見到《甜蜜蜜》和《梁祝》被批判,我該如何面對孩子

這不是第一次,随便找一部老港産片、老港劇、美劇英劇日劇韓劇,或者當下的影視劇,彈幕裡都有無數“一腳踏兩船”“小三”“渣男”之類的字眼。隻要一個人在感情中面對取舍,一段感情涉及三角戀,男女角色就會挨罵。

即使是《甜蜜蜜》,那些批判它的人不會關心男女主角在大時代下的沉浮,在異鄉互相取暖的底層故事,甚至連完整電影都沒看過,就第一時間做起了衛道士。

許多經典之作都是以被批判,《廊橋遺夢》的婚外情主題就被批判過,《泰坦尼克号》的男主角被指斥為“男小三”。甚至連《梁祝》都沒被放過,有人認為馬文才和祝英台早有婚約,梁山伯和馬文才是同窗好友,居然撬兄弟牆角,是絕對的“男小三”。

有生之年竟見到《甜蜜蜜》和《梁祝》被批判,我該如何面對孩子

影視作品如此,文學作品也一樣,隻要角色有換女友、出軌等情節,都有可能會挨罵。至于能不能登上熱搜,那得看“運氣”。

前兩年看了一部名叫《盛夏未來》的片子,整體乏善可陳,近年來也很少寫影評,本來沒打算為它寫點什麼。但是偶爾看到網上的評價,又覺得似乎可以寫點什麼——無關片子,隻關看片子的人。

《盛夏未來》的劇情非常簡單,兩個高中生的故事,女孩喜歡男孩,男孩心裡有另一個人——一個DJ。這一部分有一點性取向疑雲,因為自始至終,這位被暗戀的DJ都沒有露出真容,雌雄莫辨,可以視作導演的擦邊球。後來,為了确定自己的感情到底歸屬于誰,男孩決定與女孩一起去異地的音樂節尋找DJ。在相處過程中,男孩女孩有過一次接吻,而男孩在接吻後,說了一句“如果我也能喜歡你就好了”。

就是這句話,引發了一波對男主角的猛烈抨擊,認為這是一個“渣男”。理由很簡單,不喜歡對方,為什麼要接吻。

不知什麼時候起,年輕人對一個人的評價,漸漸趨向于衛道士思維,也更像如今的老人——也就是我們的父母那輩人,在一次次運動中成長,習慣了非黑即白。

無論電影、電視劇還是書,抑或是現實,一個角色、一個人在他們的評價體系裡,隻有兩種結論,一是“渣”,一是“不渣”。

有生之年竟見到《甜蜜蜜》和《梁祝》被批判,我該如何面對孩子

在我看來,這是思考上的懶惰,更是一種智力缺陷。

我生于80年代初,童年時雖然物質相對匮乏,生活相對簡單,但恰好迎來了觀念上的多元化,在某種程度上習慣了了解與包容。

在《盛夏未來》裡,女孩陳辰原本是個學霸,在聯考前因得知爸媽早已離婚的真相,任性之下淋雨遊泳生病。盡管生病并未影響她的發揮,但最後還是選擇将填滿的英語答題卡擦掉。男孩鄭宇星則在聯考前被DJ無理由甩掉,賭氣不去聯考。

這種逃避當然是任性的,但在人性上并不難了解。我們的青春,即使平庸,即使再怎麼按部就班,也難免會有這種不顧後果的時刻。

電影裡兩個少年的相處,從老師的誤解、同學的嘲笑,到以假情侶的方式在一起,從彈吉他、打碟、蹦迪、喝酒到出逃,本質是年少孤獨下的互相慰藉。那句“雖然過去都是假的,但是可以把未來變成真的啊”,或許是片子中最好的台詞,充滿着少年的憧憬與勇敢。

有生之年竟見到《甜蜜蜜》和《梁祝》被批判,我該如何面對孩子

《盛夏未來》劇照▲

這樣的感情當然是美好的,即使愛而不得,即使不為世界所容。

即使是那個備受诟病的吻,也是再自然不過的發生。它是一個少年的迷惘與悸動,試圖證明些什麼,也試圖否定些什麼。一個人的人生,不就是在嘗試、體驗甚至試錯中度過的嗎?每個人都有不懂愛的時候,都有不能真正明白内心所求的時刻。難道,那些抨擊者的感情,都是規範化标準化的?都是計算機設定好的程式?當然,如果你的感情隻能跟自己手上的鍵盤發生,那當我什麼也沒說。

令我驚詫的,還有許多看起來很“正面”的評價,比如有人說,“從沒想過早戀可以這麼大張旗鼓,現在時代真的進步了”,拜托,大清早就亡了,你的人生,真的匮乏單調到看一個電影都覺得如此驚詫的地步嗎?

類似的還有電視劇。港劇曾是許多人的成長記憶,可如今點開各大平台的港劇,彈幕裡有太多我無法想象的言辭。比如男角色跟女友分手,彈幕裡永遠是“渣男”“小三”這樣的戾氣評價。一段感情裡難免有遲疑與糾葛,有不愉快與争拗,但每逢這種時刻,彈幕裡又會出現“渣男”之類的言辭,仿佛人就是機器,不但要從一而終,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不能有任何當機和故障出現。

愛情是人類最複雜的情感,有太多甜蜜和悲傷,有欲斷難斷,也有相思之苦,有激情也有平淡,有兩個人的相濡以沫,也有一世糾纏。三角戀與四角戀裡,總有迷惘、遲疑、不甘、落寞和糾結。愛與不愛,感情消逝,移情别戀,都是愛情中的常态。

在我喜歡的港樂歌詞裡:

有極盡疏離的“床單竟鋪滿積雪,但我卻覺得熱,你睡旁邊,當中那空缺沒法以愛消滅”;

有真摯的“忘了告訴你,我的路途看不到你蒼老”;

有悲怆不安的“或在同伴新婚的盛宴,惶惑地等待你出現”;

有蓦然回首的“原來過得很快樂,隻我一人未發覺”;

有卑微的“沒有得你的允許,我都會愛下去,互相祝福心軟之際,或者準我吻下去”;

有相見恨晚的“如若早三五年相見,何來内心交戰”;

有遠遠相望的“期盼你那愉快結局,常記挂那美中不足會是我”;

有蕩氣回腸的“我沒有為你傷春悲秋不配有憾事,你沒有共我踏過萬裡不夠劇情延續故事”;

有“閉起雙眼你最挂念誰,眼睛張開身邊竟是誰”;

有“用第三者身份見證,最不可靠是愛情”;

有“咬着唇邊,穿起婚紗上路,餘生請你指教”;

有“看冷酷人間,何年何世為你共我苦戀驚歎,為戀愛平反”;

有“如果我沒有運氣與你笑着入睡,可哭着浪漫又何懼”。

……

這些情愫就像舊時港劇裡的劇情一樣,牽動我們的内心,可是,放在今天,在某些人的認知裡,這一切情愫隻要不符合封建禮教式的要求,就是“渣”。在他們眼中,人沒有複雜的感情,沒有不同階段的心境,沒有喜怒哀樂,沒有情緒波動,隻有“渣”或者“不渣”。

這樣的智力缺陷和認知障礙,無藥可救。

許多人會詫異,為什麼21世紀了,世界文明如此多元,可竟有那麼多年輕人就像被清朝人奪舍一般,主動當起了衛道士,熱衷于審查各種經典文藝作品,天天批判這個是渣那個是小三。其實有什麼好詫異的呢?有看樣闆戲長大的老人,當然就有主動審查自己,主動營造樣闆戲氛圍的年輕人。因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審查無處不在,審查也是他們能夠從老人那裡學到的唯一東西。

有生之年竟見到《甜蜜蜜》和《梁祝》被批判,我該如何面對孩子

你随便找個老人,八成以上機會都是衛道士。他們會說,許多電視劇、電影和書籍都是有害的,亂七八糟,充斥着各種資産階級價值觀,把孩子都教壞了——這不妨礙他們自己天天抱着那些抗日神劇不放,連“我爺爺九歲時就被日本鬼子殺害了”這樣的台詞都覺得瑕不掩瑜。他們對文藝作品的審視,往往也是二進制對立的,即使他們從小批鬥老師、打砸文物、不學無術,也不妨礙他們将“世風日下”歸咎于他們的下一代和外國。

我這代人是相對幸運的,曾經難得見到一些光亮,當然,成長過程中也習慣這些光亮被老一輩批判——小時候,誰沒聽過“看武俠小說就會跑去學功夫幹壞事”“看香港電影就會變古惑仔”之類的武斷臆測呢?

真正遺憾的是,這樣的光亮也會被比我們更年輕的人批判。昨晚發了一條關于《甜蜜蜜》被批判的朋友圈,有朋友留言:“真的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跟這樣一群人身處同一社會,太危險了,太可怕了。”

這樣的感慨也不是第一次,面對許多公共事件,看到那些毫無邏輯的暴戾言論時,都有朋友問出那句“你願意自己的孩子身處這樣的社會嗎?”

我的朋友彭遠文曾在一篇文章裡引用過當年天涯朋友的一句話:“等我們到了四五十歲,如果社會不如我們的意,千萬不要抱怨,因為這就是我們的不負責任造成的。”

我還是要搬出那句我曾經在這個公号裡提過多次的話:“一代人越是強調無底線适應社會,就越會給下一代帶來更難适應的社會。”

《甜蜜蜜》乃至那一時代的流行文化,曾經滋養我們這代人。對于中國人而言,它甚至是曆史上最包容開放的時光。隻是,如果你不珍惜曾經見到的光亮,那麼光亮也會離去。

圖源 |網絡

作者| 葉克飛

編輯|二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