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世界讀懂中國的“美學之窗”

作者:海外網

來源:人民日報

金秋時節,“亞運美學裡的中國風”點亮夢想、驚豔世界,堪稱用“美”的語言講好中國故事的典範。人文之美,賦予大型體育賽事别樣精彩。從南京青奧會、北京冬奧會,到成都大運會、杭州亞運會,近年來一系列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促使相關設計理念和體系不斷成熟,設計師充分運用傳統文化元素,讓現代設計彰顯“東方美”、掀起“中國風”,為世界讀懂中國打開“美學之窗”。今天,本報記者邀請6位設計師,深入探讨大型體育賽事設計美學呈現的新亮點、新趨勢,總結經驗、探索規律,為推動設計創新提供啟示。

系統設計彰顯大國風範

記者:什麼是系統設計?近年來,大型體育賽事為何愈發注重系統設計?

林存真(北京冬奧組委文化活動部形象景觀藝術總監):在大型體育賽事設計中,系統設計是一種工作方法,要将所有相關設計與系統思維融為一體,考驗着設計師的全局思考能力與創造力。保證設計的系統性與統一性,有助于大型體育賽事彰顯中國氣派、中國風範。比如,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形象景觀就是一個完整的視覺設計系統,包括會徽、體育圖示、色彩系統等。其設計方法為“一主線、多層次”,以中國傳統哲學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為主線,注重文化、科技、運動、冰雪、速度、力量和時尚等多層次資訊的傳播與呈現,被國際奧委會評價為“開啟了奧林匹克設計的新階段”。

成朝晖(杭州亞運會主圖形和形象景觀總體規劃主創設計師):體育賽事設計直接服務于社會大衆。做好系統設計,能夠確定視覺形象的比例、色彩等元素具有一緻性,使整個視覺形象發出同一個“聲音”,每個“聲音”都可以被人們清晰地識别為某一具體賽事。在杭州亞運會和亞殘運會設計中,基于“東方詩意 中國視窗”的形象景觀整體定位,通過“一心璀璨、四組齊發、多點閃耀、全域精彩”的叙事結構,以及視覺形象、公共藝術、夜景營造三個既互相統一又各自獨立的設計系統,展示了“三面雲山一面城”的獨特山水畫卷和“錢塘自古繁華”的江南人文意蘊,使人們能夠清楚聽到杭州亞運會和亞殘運會的“聲音”。

記者:如今,系統設計在國際設計界備受關注,其快速發展對設計師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林存真:當下,設計面臨的環境更加複雜,對其産生影響的因素更加多元,作品要表達的内容也更加豐富,這既需要設計師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出發,了解并解決複雜性和關聯性的問題;也需要設計師将新技術與系統設計有機結合,實作設計創新。同時,系統設計倡導多學科交叉合作,需要更多複合型人才。不同國家之間日益頻繁的文化交流,也要求設計師具備宏闊的國際視野。

成朝晖:一個好的體育賽事設計方案,應該聚焦文化核心。這意味着設計師要努力實作文化傳承與設計活化之間的并存、轉換。在進行杭州亞運會形象景觀設計時,我們深入挖掘、梳理、分析城市精神、自然意蘊、人文曆史等,并将其融入整體美學設計,由此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亞運景觀和開放包容的城市形象。

記者:系統設計确實是一個“大工程”,怎樣才能打好“地基”呢?

林存真:首先要明确設計的目标和邊界,綜合考慮相關主體和要素,形成一套貫穿始終的視覺體系。同時,應認真分析各要素之間的聯系、互動和影響;強化理念的系統性傳播、文化的系統性轉化與呈現;關注設計系統的靈活性、可擴充性和可持續性,強調設計與人、社會、環境的協調有序;注重系統設計的社會效益,等等。

成朝晖:做好系統設計确實需要考慮諸多因素,尤其是基礎要素。舉個例子,在杭州亞運會系統設計中,我們還考慮了如何協調好賽場形象景觀與不同媒體終端視訊轉播之間的關系。由于許多觀衆是通過視訊轉播觀看比賽,是以場館視覺形象的色彩、圖形、位置、大小、方向等要素與轉播機位的關系,也需要進行系統設計與測試。可以說,做系統設計就像建一座大廈,一磚一瓦都忽略不得,細節出品質。

中華美學滋養創新創造

記者:将“中國風”與國際範、體育精神相融合,成為大型體育賽事設計美學新趨勢。如何看待近年來體育賽事設計中洋溢的“中國式浪漫”?

袁由敏(杭州亞運會會徽“潮湧”主設計師):大型體育賽事既是體育界的盛事,也是展示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綜合實力的視窗。“中國式浪漫”的出現,一方面展現了我們愈發堅定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也源自賽事設計的内在要求。作為内容與形式高度融合的資訊體,賽事視覺形象設計講究“信、達、雅”,有效傳遞資訊,帶來美的滋養。這要求設計不僅要立足主題文心、契合大衆審美,更要深植中華文脈。像杭州亞運會會徽“潮湧”設計,将扇面、錢塘江、錢江潮頭等元素融于一體,用優雅舒緩的視覺語言、清新獨特的色彩體系,既展示了杭州山水城市的自然特質,又回應了亞運“弄潮兒”的體育精神,還展現了勇立時代潮頭的精神氣質。

蔣玉輝(四川成都東安湖體育公園總設計師):向傳統借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體育場館設計的重要價值取向。近年來,作為大型公共建築的體育場館,其設計和審美理念悄然發生變化,從過去相對粗放式的設計向着更細膩、更有文化底蘊、更追求品質的方向轉變。比如,成都大運會開幕式場館——東安湖體育公園主體育場設計,立足“公園城市中的體育公園”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借用了傳統自然觀和空間營造理念。像外立面創新使用“外實内透”的隔栅設計,滿足了場内觀衆“望山見水”的需求,突破了傳統體育場館相對封閉的空間設計,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屋頂“太陽神鳥”圖案、落客區的照壁設計等,則于細節營造中彰顯厚重的地域文化。

記者:在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大型體育賽事設計美學怎樣更好地引發大衆的共鳴共情?

袁由敏:如果說視覺形象是地表上枝繁葉茂的大樹,那麼它所承載的内涵就是地下不可視的發達根系,它們既聯系着曆史、文化、藝術、哲學、教育等,也聯系着人們的日常生活。精神之花發于文化之根,文化鄉愁源自精神傳承。杭州亞運會會徽設計便在紮根之江大地的同時,努力通過杭州人的文化記憶,向世界傳播中華人文之美,打造“亞洲時刻”的集體記憶。

蔣玉輝:因地制宜,貼近大衆的生活和情感,發揮好審美引領作用,體育場館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空間。比如成都大運會場館鳳凰山體育公園,其功能、位置、環境與東安湖體育公園不盡相同,設計方案也就各具特色。設計師從市井文化生活中提取“蓋碗茶”這一進制素,并将其融入足球場設計,使當地人喜愛的運動項目與文化生活産生關聯,進而建立起人、場館、城市之間的情感聯系。

科藝融合開辟審美新境

記者:近些年,在大型體育賽事美學設計中,藝術與科技擦出不少火花。科技為設計打開了哪些新空間?

宣學君(杭州亞運會動态體育圖示主創成員):當下,科技的迅速發展為設計帶來更大的自由度,拓展了藝術表現力,提升了智能化水準,也擴充了設計師的“工具箱”。以杭州亞運會動态體育圖示設計為例,團隊借助動作捕捉與遊戲引擎技術,在延續杭州亞運會主視覺形象、遵循體育圖示功能性原則的基礎上,對體育運動的“态”與“勢”進行演繹,形成流暢的動畫效果,更具閱讀美感。作為亞運會曆史上首套動态體育圖示,作品不僅展現了運動項目的精神與特色,也充分彰顯“智能亞運”的理念,并在設計實踐中探索出一條數字化創新路徑。

王志鷗(北京冬奧會開幕式視效總監):現代科技與藝術設計的有機融合,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新思路。立足中華文化沃土,“藝術+科技”的跨學科優勢,在大型體育賽事形象景觀設計中轉化為新鮮的叙事邏輯與獨特的美學理念,為形成中華民族共同文化記憶開辟了新路徑。比如,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以數字技術為媒介,從《立春》的數字分形美學、“黃河之水”的波瀾壯闊,到“冰雪五環”的破冰而出,再到雪花引導牌、雪花主火炬等設計,大量借助人工智能實時互動、裸眼3D、增強現實、數字影像等手段,讓數字技術與中華美學碰撞、融彙,讓外國友人以全新視角了解中國文化與中華美學。

記者:數字技術在為大型體育賽事形象景觀設計帶來新的表現形式的同時,又帶來怎樣的思維拓展?

宣學君:在社交與傳播場景中,數字技術帶來的新思維、新模式正孵化出各種藝術新形态。順應時代潮流,杭州亞運會不僅推出“亞運元宇宙”平台,各類人工智能、數字孿生、XR(擴充現實)、數字人應用更是層出不窮,為大衆帶來虛拟化、沉浸式、互動性體驗。

王志鷗:新技術在設計領域的應用進展速度之快,要求設計師加強對前沿技術的深度學習以及對交叉領域的深入研究。如果說以前比拼的是能跑500米、1500米還是馬拉松;現在考驗的則是能不能從跑步健将變身飛行員,既要身體素質好,也要熟練掌握飛行技巧、洞悉環境變化,也就是說設計師既要有設計和美學基礎,也要會用新技術,并能将其完美融合。

宣學君:期待更多“藝術+科技”領域的探路者,以想象力與技術應用助力體育賽事設計創新和場景拓展,共同建構起深度連接配接虛拟和現實世界的未來體育賽事圖景,展現中華體育文化新氣象。

《 人民日報 》( 2023年10月08日 第 08 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