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10月8日訊(記者 泮曉陽 通訊員 李婷婷)“顧不上吃飯喝水,總要等該做的檢查、手術都做完才行。”剛剛結束連台手術的聊城市東昌府區婦幼保健院婦産科主任李淩潔微笑着說。連台手術對醫者的技術和體力都有着極高的要求,此刻李淩潔雖然面色疲憊,但難掩欣慰。她說,新生兒的啼哭聲是她聽過最美妙的聲音。
這不是李淩潔第一次排連台手術,也不是第一次深夜驚醒。李淩潔的同僚說,一進手術室,李淩潔就仿佛忘記了時間,一連數台手術是家常便飯,夜裡被電話吵醒,仍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前往醫院參與救治工作。李淩潔的精氣神,感染着科室裡的每一個人。
兩年前李淩潔值門診時,有一位外地來聊城工作需要分娩的孕媽媽,身高156cm,估算胎兒體重4000g,經陰分娩意願強烈,但巨大兒為經陰分娩禁忌,這位孕媽媽輾轉多家醫院,均被拒絕。孕媽媽生産已然迫在眉睫,在經過充分評估後,李淩潔當機立斷,帶領團隊給予各項保障措施,最後孕媽媽産程順利,母子平安。
今年2月份,該院收治了一名兇險型前置胎盤患者,李淩潔帶領團隊充分分析患者術中風險,若胎盤植入面積廣,程度深,術中失血嚴重,休克風險大,可能需要切除子宮。與患者及家屬做好溝通後,李淩潔與團隊為患者實施手術,術中果然見胎盤植入較深,娩出困難,李淩潔參考以往經驗,打破慣例,更換術式,最大程度減少出血,手術順利。患者術中出血和平常剖宮産無明顯差異,手術創傷小,還給患者減輕了經濟壓力。
而這,僅僅是她經手的無數台手術的小小縮影。
從拿起柳葉刀的那一刻開始,她兢兢業業三十載,在技術上精益求精,始終以“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來要求自己。
曾有一例在外院有着兩次剖宮産史的孕婦,術中發現腹直肌完全分離,她憑借過硬的基本功給予分離粘連,按照子宮結構層次給予完美縫合。一般來說,剖宮産次數較多的孕婦,其子宮下段菲薄,僅剩漿膜層,她都能予以修補,以達到手術效果的最佳預期,并降低下次妊娠的風險。
“我們一直努力盡最大的可能為患者着想,争取更小的創傷,保證更好的恢複。”現在三剖很普遍,四剖很常見,借鑒外院經驗,李淩潔所在的科室開展了産後14天複查彩超的随診檢查,并根據宮腔積血的情況,進行低頻脈沖治療,以促進惡露排出。
“我是四剖患者,産後14天複查彩超的時候,宮腔積血有8公分多!我特别害怕要清宮,李主任知道以後,告訴我可以藥物治療和低頻治療。今天複查顯示宮腔有2公分的條狀回聲,最重要的是,不用進行清宮手術了!”患者對李淩潔的醫術豎起了大拇指。
從事婦産科臨床三十餘年,李淩潔三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源于她對每一對母嬰的平安的追求。李淩潔說,自己将繼續做好本職工作,在平凡的崗位上發光發熱,為每一位孕産婦、嬰幼兒提供更好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