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飲茶到做茶,是對中國茶與文化的敬畏與信仰

作者:深愛榜

從飲茶到做茶,是對中國茶與文化的敬畏與信仰

文:遊鵬

從飲茶到做茶,是對中國茶與文化的敬畏與信仰

遊鵬:20世紀50年代出生于廣東潮汕。2005年,與收藏結緣,經過10多年的潛心研究、慎重收藏,在2016年傾盡半生積蓄建成了“深圳市和暢園博物館”,将收藏的600餘件珍貴文物陳列其中,免費對外開放,被中國收藏家協會授予“中國收藏文化示範基地”榮譽稱号,成為深圳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2018年創辦“勐海和暢園茶業有限公司”,專注頭春古樹茶的制作,秉持"從好原料開始",遵循傳統制茶工藝,弘揚中國茶文化,是集茶葉生産、傳統制茶工藝研制、銷售及茶文化普及于一體的精品普洱茶專業出品商。

我叫遊鵬,出生在潮汕,工作、生活在深圳,平生兩大愛好,茶與收藏。從品飲到做茶,從收藏到辦博物館,實際上就是一種學習的過程、追求的過程,分享的過程。

茶在中國人的生活和文化裡,始終占據了一塊重要的位置,茶的曆史就是一部文化史,幾千年來影響着人們的生産、生活與日常交流,潮汕人,從娘胎裡面就開始飲茶,在潮汕人的骨子裡,天生流淌着茶的精髓,可謂“一日無茶從此落魄”的情形。本人有兩大嗜好,一是茶,由于愛喝茶,多年前就開始尋覓好的茶山、茶樹,開始做茶。二是收藏明清書畫、曆代陶瓷,我從世界各地收集并從蘇富比、佳士得等拍買回了大量流入海外的名人書畫傑作,面對如此中華文化瑰寶,獨樂樂不如衆樂樂,為此,竭盡全力在深圳坪山開辦了一個博物館,以收藏研習展示中國古陶瓷與古代及近現代名人書畫為主。并由本人主編出版了三大學《和暢園博物館藏古代書畫集》、《和暢園博物館藏近現代書畫集》和《和暢園博物館藏陶瓷集》,得到了中國文博界的高度首肯。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茶葉、茶器、茶藝、茶會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品味、飲茶的一道風景,在細品中相伴歲月的悠長,攜手親情、友情和愛情,乃人間一大美事,也将貫穿于人的一生,讓茶香伴着四季,在時光中烹出暖暖的人情味,漫步天地長廊,沐浴歲月光陰,盡享人間美好。這就是我做茶的初衷。

為此,我創辦了勐海和暢園茶業有限責任公司,将近半個世紀,我跑遍了雲南勐海、易武、曼松、臨滄、冰島、昔歸等名山古寨,翻山越嶺了解掌握普洱茶的生态環境的第一手資料,長期與茶農交朋友,與茶葉專家一起研究制作技藝,進而得出了做成一片好茶所必需具備的六大要素,也算是我踏入茶行業幾十年來之不易的心得,即:一款好茶,第一茶樹的品種基因要好,第二茶樹深根的土壤生态要好,第三是海撥高度要适宜,第四茶樹年齡要純古樹,第五是要明前頭春采摘,第六殺青工藝很重要,第七壓餅倉儲更重要,此乃缺一不可,用古法制茶,以匠人之心做好茶,力争做成一個民族品牌,為中國茶文化、茶産業的轉型更新貢獻出自已的綿薄之力,也為和暢園樹立百年老字号品牌打下紮實基礎。

中國茶文化曆史中,自唐代陸羽的《茶經》問世,促成了每年宮廷的清明茶宴,宗徽宗的《大觀茶論》,與蔡襄等一衆文武官員一起品茶論道與治國治家,再到朱元璋廢除龍團鳳餅,采用散茶沖泡品飲,去繁從簡,中國茶經曆了無數次的改革與演進,一步步讓茶從上層走入民間,走向世界,繼而影響世界,這是茶的力量,中國的力量。

本人對中國書畫的愛好,閱讀過許多古人留下的關于茶的書畫,其中明代沈周的《會茗圖》,唐寅的《品茶圖》,文徵明的《陸羽烹茶圖》,仇英的《寫經換茶圖》等,以及近現代書畫大師的茶畫茶詩,無不彰顯中國人對茶的信仰與鐘愛。從喝茶到做茶,對我來說是一次人生的機遇,從喝茶到品茗是對茶的一種敬畏,更是一種信仰,中國茶葉的曆史,可謂一部精深的文化史、多彩的文明史和獨特的藝術史,值得大家一生去守候、欣賞、品味,這就是我做茶、辦博物館的初心與目的。

二零二三年六月十六日,遊鵬于深圳

相關連結:(新聞來源于2016年03月06日《深圳晚報》A15版)

和暢園博物館在坪山新區打一張“深圳文化”大名片

遊鵬:“獨樂不如衆樂”

從飲茶到做茶,是對中國茶與文化的敬畏與信仰

2016年03月06日《深圳晚報》A15版

2010年1月,國家文物局等七部委印發了《關于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意見》,使得民辦博物館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新時期。伴随着這股熱潮,各地有不少民營博物館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從2005年介入,潮商遊鵬厚積薄發後真正“下海”,由此一發不可收地踏上收藏之旅。

1

嘔心瀝血募藏品為圓夢

生在潮州,經商出身的遊鵬是乘着改革開放的浪潮“先富”起來的人,這麼多年來,自己對社會一直有一份感恩之心,“我從小酷愛傳統文化,涉獵收藏之後,獨樂不如衆樂,我希望通過建設博物館,讓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文化。”年屆六十的遊鵬從小就喜歡舞文弄墨,可歎的是小時候家裡窮姊妹多,父母連一塊五的學費都交不起,隻能無奈失學。“失學我很不開心,因為當時我歲數小,隻想讀書,我念書時每次都考100分,有成就感。”遊鵬回憶說,“我爸跟我說,你不要那麼難過,你這條命如果有的,不讀書也要成才。”辍學之後,遊鵬就跟着大人學習做生意,從賣小糖塊到後來賣水産賣水果,遊鵬的生意越做越大,在上世紀90年代就以“水産大王”和“水果大王”的身份積累了過億的财富。

1991年,遊鵬來到了創業熱土深圳,從實業轉向投資。2005年,因為工作關系,遊鵬開始接觸到一些收藏家朋友。“朋友們鼓勵我,說拿一個億就可以做一個博物館,博物館做成了,也算是回饋社會。但我讀書不多,文化不高,對此有猶豫。”但有了這門心思之後,遊鵬開始有意識地接觸專家、學者,并且開始捧起書本鑽研,他告訴記者,他曾通過“題海戰術”看大量的書畫“練眼”。

從古至今,古玩交易最怕買到赝品。如何規避,把買到赝品的機率降到最低?遊鵬采取的辦法是:博聞強識、請教專家,并主要通過國際國内一流的大拍賣機構征集藏品。“私底下我看過幾百幅畫但一幅也沒買。我就相信國際十大拍賣機構,以及國内一流的中國保利、中國匡時、西泠印社這些國内一流的拍賣機構。因為他們有自己強大的專家團隊,我結合了我們國内的一些收藏專家,包括一些博物館專家的意見,再加上我個人的靈感以及膽識,方成今日。”

2

實力眼力魄力衆力合力

在遊鵬看來,收藏就是一個不斷“結緣”的過程。以和暢園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明晚期董其昌書法力作《醉翁亭記》為例,“該套作品為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原作,是迄今為止見到的唯一一套董其昌12條屏巨幅書法作品。該作品以絹布為載體,書寫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經典散文《醉翁亭記》。在日本收藏300多年,以楠木裱框,儲存完整。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大家都沒錢了,是以這才有緣讓我得到。”

在收藏過程中,遊鵬也交過學費,他告訴記者自己交的學費恐怕“超過千萬”。而在衆多的古玩珍奇裡,遊鵬最喜歡的是古書畫。他說:“我喜歡書畫,這是我本身的愛好。我小時候書讀得少,這是我一生的遺憾,是以有條件之後,我就希望弘揚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大家知道,我們文化裡的精粹。”并且,和其他藏家不同,遊鵬一開始涉獵收藏,就是以“建設博物館”為目的,他的夢想就是要在在嶺南地區打造一個一流的民間博物館。

既然一開始就宏圖在胸,在收藏過程中,遊鵬就有意識地按年代、成系統地去收集。“我收藏的古書畫是從明朝開始,明朝到清朝,從清朝到民國,再到現在,也就600多年。這600多年的書畫發展是有脈絡的,既然我要做博物館,但凡書畫史上有名有姓的大家我都想收集到他們的作品。比如說,明四家、清四王、清四家等等。但是,你要想買,人家不一定想賣。是以說,做一個上檔次的博物館非常難。沒有十多二十年的心血,你做不了。你沒有實力做不了,你沒有眼力做不了,你沒有魄力做不了。這幾方面的‘力’都要結合。”

3

巨資投入隻為博物暢流

遊鵬常說“獨樂不如衆樂”,擁有了越來越多的收藏品之後,他考慮更多的是怎麼把這些藏品變為公共文化資源,讓更多的人享用,傳播傳統文化,發揮社會效應。他說,“和暢園博物館以傳承中華文化精髓為己任,希望努力成為深圳的一張文化名片。”和暢園博物館位于深圳坪山新區,初次走進這間博物館的參觀者,均不免被這間處在“江湖之遠”的民間博物館的“高規格”所震撼。和暢園博物館所在的商業群樓是遊鵬斥巨資買下荒地專門為博物館精心設計建造的。遊鵬稱,為了這間博物館,他把一生的心血都投進去了。而耗費巨資打造這間博物館将對社會公衆免費開放, 而一個博物館的營運費用更是巨大,是以對于遊鵬來說,這幾乎就是一種不計成本的“投入”,

由于文博古玩行業的買賣素來“不打假”,很多民營博物館因為“東西不對”也鬧出了很多啼笑皆非之事。遊鵬強調,和暢園博物館裡的藏品絕大多數是通過佳士得、蘇富比、中國嘉德、保利、匡時等國内外頂級拍賣行購得,“因為書畫的管道,在全世界都是拍賣行,因為拍賣行它有專家,起碼有考證,有名的拍賣行還是守誠信的。”

遊鵬一再強調,建博物館其實就是一種弘揚正能量的方式,因為我們這個社會還需要更多的正能量。

以下内容由深愛榜尹娅亞綜合《南方+》整理釋出,僅為讀者了解、宣傳深圳市和暢園博物館,如果涉及版權,請聯系深愛榜融媒體中心,深愛榜第一時間删除)

從“門外漢”到藏品千件!館長帶你走讀和暢園博物館書畫珍品

六百餘件國内外展品、聞名遐迩的名家書畫、交口稱贊的曆代陶瓷精品,珍藏于深圳市和暢園博物館内。大家跟随深愛榜融媒體一起來了解一下深圳市和暢園博物館吧。

深圳市和暢園博物館位于深圳市坪山區,是深圳首家經中國收藏家協會官方認定的“中國收藏文化示範基地”。和暢園博物館囊括了明朝、清朝、近現代等時期諸多珍貴藏品,分為三個館,主要以書畫為主。博物館總建築面積約四千平方米,目前常設展覽有:明清名家書畫精品展、近現代名家書畫精品展和中國古代陶瓷精品展。

館長遊鵬介紹,和暢園書畫藏品頗精,珍藏了600餘件(套)從佳士得、蘇富比、中國嘉德等國内外頂級拍賣行購得的曆代書畫和古陶瓷精品,包括明四家、清四王、清四僧、揚州八怪等代表流派書畫家作品,還有近現代名人吳昌碩、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等大家書畫作品。和暢園博物館館名由香港中文大學、著名漢學家饒宗頤先生題寫。“和暢”出自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館長遊鵬,作為早期來深創業的潮汕籍企業家,僅用了短短十幾年的時間,便從一個文物藝術品收藏領域的“門外漢”,成為鵬城收藏文化界的收藏名家,幾乎将自己半生精力用在建設博物館上。博物館不收門票,免費向社會開放,對此遊鵬表示,“非常值得。在欣賞藏品過程中,自己收獲了巨大的快樂,希望把這份快樂分享給大家”。源自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愛,遊鵬希望,和暢園博物館能建成在深圳、乃至嶺南地區的一張文化名片。

進入第一個展廳明清名家書畫精品展廳。該展廳陳列着明清時期知名書畫家精品數十件。首先映入眼前的是明朝早期大學士方孝孺的《書法十二條屏》,2010年在台灣拍賣行露面,被遊鵬見到後有幸收藏。“該套作品距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曆史。是方孝孺創作于1400年,該書法紙張為北宋時期白麻紙,他善于以‘寓熱于冷、以形傳神’的手法抒發憤世嫉俗之情。書法十二條屏寫的是蘇轼的一首經典詞句,此套作品儲存非常完整,是目前儲存最好,篇幅最大的方孝孺書法作品。”遊鵬介紹道。

從飲茶到做茶,是對中國茶與文化的敬畏與信仰

明朝早期大學士方孝孺《書法十二條屏》

明朝晚期董其昌書法力作《醉翁亭記》引起我們的注意,據了解,該畫作是和暢園博物館的珍寶。董其昌是明代知名書畫家,他在書法上有“邢張米董”之稱。該套作品為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原作,是迄今為止見到的唯一的一套12條屏巨幅書法作品。作品以絹布為載體,書寫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經典散人《醉翁亭記》。展品原在日本收藏375年,後在國際拍賣公司被遊鵬拍賣所得。

從飲茶到做茶,是對中國茶與文化的敬畏與信仰

明朝晚期董其昌《醉翁亭記》

遊鵬帶大家走進近現代書畫精品展。徐悲鴻所作國畫彩墨渾成,以奔馬享名于世,被稱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他對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及動态,做過長期的觀察研究,經常在山鄉和有馬的地方對真馬寫生,馬的速寫稿不下千幅。是以他下筆時能做到‘全馬在胸’,筆墨酣暢。”遊鵬說。徐悲鴻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确把握,并強調作品的思想内涵,對當時的畫壇影響甚大。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之一。

從飲茶到做茶,是對中國茶與文化的敬畏與信仰

徐悲鴻畫作

館内還藏有張大千的《東坡赤壁賦詞意》。作品構圖簡潔,設色淡雅。畫中蘇東坡與兩位好友靜坐舟中,陶醉于清風明月、江水美景之中。遊鵬介紹到,張大千以其獨有的清新文秀之筆,畫出了詩人的遺世獨立、超然物外的情懷,畫出了一種清逸蕭散、曠達自适的人生境界。

從飲茶到做茶,是對中國茶與文化的敬畏與信仰

《東坡赤壁賦詞意》張大千

傅抱石擅長畫山水,筆緻放逸,氣勢豪放。“傅抱石常說作為畫家,不能把自己當照相機,要用腦,不要光用眼。”遊鵬表示。傅抱石的《松山論道圖》,是1944年的作品。整幅畫面氣勢磅礡雄壯,縱觀此作,畫面線條縱逸挺秀,設色沉渾質麗,水、墨、色達到了巧妙的融合,傅抱石利用典型的破筆散鋒的“抱石皴”法将崇山峻嶺的巍峨形态描繪的淋漓盡緻,達到了揮灑入神的效果。觀衆可以從平視的角度欣賞遠處那沉重厚實、雄偉峻穆的群山疊璋,也可以換種視角,感受在蒼松下兩位高仕論道的閑情雅緻,意境也在中國式的透視筆法下完美的展現出來,令人陶醉。

從飲茶到做茶,是對中國茶與文化的敬畏與信仰

《松山論道圖》傅抱石

“河蝦”作為齊白石畫作的經典題材,在其筆下曾經曆數變。遊鵬稱,作此幅《群蝦圖》時齊白石已是九十歲的高齡,在十餘年間,本已被世人傳神的“河蝦”仍在不覺間完成着最終的進化,此時的河蝦已被他大膽地删減了多餘的小腿,清潤蝦頭中的一筆濃墨也更為突出,在形象不斷提煉概括的同時,齊白石的畫蝦技法也進入了真正的爐火純青之境。

從飲茶到做茶,是對中國茶與文化的敬畏與信仰

《群蝦圖》齊白石(左)

直播尾聲走進中國古代陶瓷精品展,此展展出陶瓷藏品20件,現代官窯精品60件。從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窯、半山、馬廠類型彩陶,到兩晉南北朝的青瓷;從唐宋元時期的南北名窯精品,到時下收藏界炙手可熱的明清官窯,可謂自成體系。和暢園博物館倡導“以傳承中華文化精髓為己任,為公衆普及曆史人文知識,提供藝術欣賞資源”,提及文物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精神力量時,遊鵬表示,中國的傳統文化從根源、它的審美,它的整個構圖,底蘊深厚、魅力無窮,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的快樂和收益,百看不厭,回味無窮。

遊鵬介紹起釉裡紅雙鳳象耳方瓶,據其分析,該釉裡紅方瓶很可能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為崇慶皇太後六十壽誕特地定燒,當為賀禮,用以陳設慈甯宮,故極為珍稀尊貴。該釉裡紅雙鳳象耳方瓶造型端莊典雅,釉色肥潤,紋飾精緻,又屬崇慶皇太後六十壽誕賀禮,堪稱乾隆官窯頂級重器。

從飲茶到做茶,是對中國茶與文化的敬畏與信仰

釉裡紅雙鳳象耳方瓶清

從飲茶到做茶,是對中國茶與文化的敬畏與信仰

白地黃褐斑三彩馬唐

從飲茶到做茶,是對中國茶與文化的敬畏與信仰

青花纏枝花卉紋香寶子明

綜合:《南方+》

整理:尹娅亞

宣傳:鐘 琴

統籌:黃守理

稽核:魏 娟

出品人:袁子彈

出品:《深愛榜》融媒體中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