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一輪複蘇全面啟動,接下來發生的事或颠覆三觀…

作者:笑飲清風怒飲茶

老鐵們,實質性的重磅利好來了,九月份的PMI這回徹底出息了!

我估計得有不少老六一聽今天的開場白,隻想下滑到評論區,當一把“嘴強王者”。

東三省有句老話說:淹死會水的,打死犟嘴的。

咱們今天文明唠嗑,隻拿資料說話——

畢竟,實事勝于熊便。

新一輪複蘇全面啟動,接下來發生的事或颠覆三觀…

國慶節前一天,最新一期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公布——

50.2%,前值為49.7%。

不僅較前月上升了0.5個百分點,且高于Bloomberg此前預測的那個50.1%中值 。

9月份制造業PMI已連續4個月呈現回升,且是今年4月份以來首次升至擴張區間。

新一輪複蘇全面啟動,接下來發生的事或颠覆三觀…

PMI資料是一項綜合性的調查資料,涵蓋了名額企業的采購、生産、訂單、就業幾項核心名額。

這玩意兒要是拿到醫院裡,基本上相當于血正常,細分項目多、覆寫分類廣,對判斷經濟運作品質與後續走勢意義重大。

新一輪複蘇全面啟動,接下來發生的事或颠覆三觀…

從具體行業來看,汽車、電氣機械器材、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等行業生産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均高于53%,提示相關行業供需釋放快于平均值。

從企業規模來看,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還真就走出了一波兩極分化:

大型企業環比改善0.8個百分點至51.6%,繼續高于50%這一臨界點,景氣指數一馬當先。

其實以上兩組分類資料大夥兒可以放一起看,能玩轉那些行業的基本上都是大企業。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中型企業和小型企業分别為49.6%和48.0%——

小型企業雖有0.3個百分點的改善,但中小企業生産經營面仍然位于榮枯線以下。

微觀主體改善水準還有待提升,相關政策面也需要進一步給予支援。

從制造業五分類指數中,生産指數(52.7%,+0.8個百分點)、新訂單指數(50.5%,+0.3個百分點)和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50.8%,-0.8個百分點)高于臨界點;

而原材料庫存指數(48.5%,-0.1個百分點)、從業人員指數(48.1%,+0.1個百分點)低于臨界點。

PMI領先指數同樣有着相當過硬的表現,這項資料反映的是更加敏感的需求變動情況。

目前,PMI領先指數已經接近2021年的平均水準。

說一千道一萬,供需變動是市場經濟的基石:

隻有供需基本面持續改善,複蘇勢頭才能真正持續下去。

是以說,這一項名額的含金量,那是相當到位…

新一輪複蘇全面啟動,接下來發生的事或颠覆三觀…

無獨有偶,9月份産需缺口指數同樣持續上升,目前已經來到2.2%,告别收縮區間。

看到這兒的老鐵忍不住又想問了:這個産需缺口指數又是啥玩意兒?

簡單來說,生産指數減去新訂單指數,得到的就是産需缺口指數。

它主要反映的是企業對未來需求的預期。

預期樂觀,産需缺口便會放大,反之産需缺口便會收縮。

經濟學,既是科學又是玄學,就玄在這兒了。

預期的話語權,在經濟運作的過程中,那真是一點兒不整假的。

新一輪複蘇全面啟動,接下來發生的事或颠覆三觀…

最新的一系列PMI表現,其實已經發出了比較明确信号——

宏觀生産經營活動總體擴張加快,經濟已然呈現緩慢的弱複蘇,且複蘇斜率有加速上揚的迹象。

新一輪複蘇全面啟動,接下來發生的事或颠覆三觀…

PMI可能是常見經濟學資料裡,最特立獨行的——

其一,PMI是個榮枯型名額。

看的是逐月環比的實時資料,某種程度上說,隻有50%以上和50%以下兩個數值段。

高于50%可以視為生産經營活動處于擴張區間,實體經濟改善;

低于50%,不管你是46、47還是48、49,總體都是呈現蕭條。

這就好比我給你介紹個對象,說那個姑娘有180斤,那是不是淨重又能怎樣?

其二,PMI是廣度名額而非強度名額。

下個月52%,這個月51%,意味着更多名額企業經營生産在改善;

它并不是說原先那些企業的改善力度更大。

這個很容易了解——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你比方說,一個行業裡就一個宇宙級大佬吃得滿嘴冒油,恨不得夾兩筷子就得松松皮帶;

完事兒欠一屁股債,還不管别的同行死活,那吊兒郎當入獄還是遲早的事?

那麼,到底是什麼力量促成了宏觀基本面的弱複蘇态勢呢?

首先,政策面的系統性拉動起到決定性作用。

7月24日,高層會議明确了“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着力擴大内需”。

在此之後,央行進行了一系列的降準降息舉措,專項債發行也明顯提速。

貨币手段和财政手段雙管齊下,本質上是瞅準需求、對症下藥。

資料顯示,今年1-7月份,全國各地發行新增專項債券24971億,用于項目建設的新政專項債券是23598億。

像許多市政建設、産業園區建設、交通基礎設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等都是從這兒出的錢。

以上這套系統性打法,直接提振了供應鍊上下遊采購量的上升,繼而促成制造業産量景氣擴張。

據統計,9月份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和出廠價格指數PMI分别為59.4%和53.5%,環比上升2.9個百分點和1.5個百分點。

此外,大宗商品價格環比也出現了上漲,原油、焦煤、煤炭、鋼鐵表現尤為明顯。

幾乎同一時期内,還有一些定向政策利好同樣功不可沒:

一是有關房地産行業的一系列支援性政策接連落地,直接促成了9月份核樓市供需面迎來邊際回暖。

據中指院資料顯示:2023年9月,全國100座城市建立商品住宅平均價格為16184元/㎡,環比由跌轉漲,漲幅為0.05%。

其中,44座城市環比出現上漲,30座城市環比出現下跌,另外26座城市環比持平。

9月份,房地産經營狀況PMI指數達到42.7%,環比上升0.3個百分點。

後續對于上下遊供應鍊條上的關聯行業而言,還将進一步産生拉動。

二是全國各地的促銷費、穩投資措施陸續出台,對拉升總體需求也産生了積極效果。

不少省份設立了數百億的信貸額度,用來支援民生工程以及定向鼓勵消費。

我們國家幅員遼闊,人口衆多——

各省之間,你幾百億、我幾百億,積少成多那可不得了。

9月份,消費品行業PMI幹到了51.3%,環比上月上升0.3個百分點,是一個積極信号。

另一方面,服務業景氣水準回升同樣功不可沒。

9月份,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幹到了51.7%,較前值上升0.7個百分點。

這個表現,明顯比制造業的回暖更具廣泛性。

這麼說可能有點抽象,大夥兒不妨想想——

最近幾個月以來,一到大長假、小長假,怎麼到處都是人山人海;

一到有明星開演唱會,人潮洶湧到總能貢獻幾個熱搜。

從調查結果來看,也的确如此:

資訊、文娛、餐飲住宿、交通運輸保持着較高的景氣水準。

新一輪複蘇全面啟動,接下來發生的事或颠覆三觀…

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海外經濟下行壓力有增無減,全球貿易仍舊疲軟。

咱們來看幾個主要經濟體的表現便可一目了然——

美國制造業PMI是48.9%、歐元區43.5%、英國48.5%、加拿大47.5%、日本48.5%、南韓49.9%…

乍一看都不如咱們,嘿,風景這裡獨好。

可是一看大陸9月份的新出口訂單指數,47.8%,雖然較上月增長了1.1個百分點,但仍位于50%榮枯線以下。

作為全球第一出口大國甚至是貿易全球化的最後信徒,海外需求改善才真正符合我們的長遠利益。

接下來,海外經濟與全球貿易修複,仍是我們需要密切關注的要點之一。

目前,我們的宏觀經濟運作已經進入緩慢複蘇的階段。

這是一個來之不易但未來可期的局面。

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

PMI持續改善與複蘇斜率上揚,極有可能會促成以下兩大結果——

一是通脹壓力增大。

二是資産價格上漲。

PMI在榮枯線以上持續運作,意味着制造業和服務業等實體經濟持續好轉。

在此影響之下,就業基本面的好轉隻不過是時間問題。

就業修複是整個周期傳動鍊條的重中之重——

對此有所懷疑的老鐵,可以扪心自問一下,消費變得摳摳搜搜到底是跟錢包的關系大,還是跟人心的關系大。

是以,就業改善一定會帶來消費改善,而下一步必然是信貸持續修複與通脹壓力增大。

一方面,我們在過去三年的多數時間裡,廣義貨币M2都保持着兩位數增長,截至8月末,餘額已經來到286.93萬億,同比增長10.6%。

很長一段時間來,我們總聽說增發貨币在金融體系空轉…

待實體經濟持續修複後,你再看還是不是這個情況?

另一方面,國際大宗商品和糧食等關鍵原材料價格接連上漲。

在輸入型通脹的傳導效應之下,國内消費的通脹壓力也将進一步加大。

同志們,一面是實體經濟複蘇,另外一面是通脹壓力擴大。

接下來是什麼?

必然是避險需求上升,進而推高資産價格。

這不是預測,而是正在發生的事實——

舉個栗子,随着國際油價重返90美元/桶的曆史高位,與之密切相關的瀝青、燃油、紙漿、橡膠等價格也出現了大幅度波動。

而這必然直接刺激上市公司積極投身期貨市場。

道理很簡單,以前捶背打鹽400塊錢一次,洗浴中心老闆通知我下個月漲到500,那我指定得充卡控制總體成本啊!

在洗浴中心充卡是我的避險需求,在期貨市場擴大投資是上下遊關聯企業的避險需求。

而對我們絕大多數的普羅大衆來講,家庭資産的避險需求,無論怎樣兜兜轉轉,最後大機率會回歸到核心房産上來。

你今天可以不相信這個話,隻要能認可經濟修複-投資提振-通脹壓力增大-資産價格上漲的傳導邏輯,咱們今天不白唠這麼多。

但如果頭鐵說:我隻相信眼見為實,那大機率是要交天價學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