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放歸山林的“走地娃”,森林學校裡的孩子們都在幹什麼?

作者:兒童設計大資料
放歸山林的“走地娃”,森林學校裡的孩子們都在幹什麼?

城市和社群中的綠地已經屢見不鮮,然而城市中的森林卻不常見,叢林野趣也依舊是稀缺品。

森林具有公認的療愈效果,日本有“Shinrin-yoku”[森林浴]的傳統,六十多個森林療愈中心和專門設計的森林療愈步道遍布日本。對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兒童來說,森林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們增強體魄增進福祉,更是絕佳的教育基地,對兒童的全面發展有着積極的作用。

文章通過介紹森林學校探讨了城市中的森林對兒童福祉和教育的意義以及在城市中設定森林的可行性。

放歸山林的“走地娃”,森林學校裡的孩子們都在幹什麼?

現在的孩子們大多生長在城市中,雖然社群綠地為生活增添了些許綠色,但是他們往往缺乏沉浸式的自然體驗。

放歸山林的“走地娃”,森林學校裡的孩子們都在幹什麼?

森林中的沉浸式自然體驗(圖檔來源:Ute Strimmer)

身處于數字時代的兒童在室内久坐的時間越來越長,并且被大量現代科技包圍着。費城愛因斯坦醫學中心的一組資料就顯示,作為數字原住民的一代,有14%的兒童在一歲時每天的螢幕時間就已達到一個小時,同樣情況的兩歲兒童占26%,四歲兒童則占38%,并且電子裝置使用率随着兒童年齡的增長而增加。

兒童權益倡導者理查德·勒夫在《林間最後的小孩》一書中稱這樣的現象為“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他認為缺乏與大自然共處的機會與兒童注意力障礙、肥胖和抑郁症等問題密切相關。

勒夫說,當孩子們過度沉迷于現代科技時,他們與自然環境的聯系就會變少,這會導緻與他人和周圍的社會脫節。

解決的辦法很簡單,就是增加孩子們的自然時間,讓他們有機會參與到自然中去,例如通過在森林中的活動去豐富孩子們的生命體驗,讓他們親身體會大自然中無與倫比的生命力。

放歸山林的“走地娃”,森林學校裡的孩子們都在幹什麼?

林中的“工程”課(圖檔來源:https://www.theforestschool.co.nz/find-out-about-school-term-1)

近年來,在環境教育家和自然保護者們的極力推動下,媒體和大衆開始意識到兒童福祉和各項能力的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緊密聯系。

一些學校開始把在自然中玩耍(nature play)正式作為課程設定的一部分,森林學校也在逐漸風靡全球。

在歐洲、美國和我所在的紐西蘭都有提供類似森林一日學(One Day Nature School)的項目,每周一天讓孩子們在森林中活動玩耍,也把他們從數字的洪流中解放出來。

放歸山林的“走地娃”,森林學校裡的孩子們都在幹什麼?

在泥地裡盡情玩耍(圖檔來源:https://littleriverschool.com/how-to-dress-for-forest-school/)

放歸山林的“走地娃”,森林學校裡的孩子們都在幹什麼?
放歸山林的“走地娃”,森林學校裡的孩子們都在幹什麼?

其實,早在美國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提出“親生物性”(biophilia)理論之前,心理學家亞曆山大·米切利希在1965年就指出親近自然對兒童的成長有着深遠的影響,無論是與小動物作伴、戲水、還是玩泥巴或是在林間戲耍。

他同時指出,你或許可以用毛絨玩具代替動物夥伴,孩子們在柏油路上也可以奔跑,即便缺乏自然的養育孩子們也會長大,但是他們失去了成為最好的自己的機會。

近些年的相關研究表明,在自然中玩耍的益處包括幫助兒童激發運動能力,提高學習成績,發展社交技能,促進心理健康等等。

森林相對于公園那樣的城市綠地而言更貼近自然的野趣,動植物種類更加豐富,可以提供更加沉浸式的自然體驗。

放歸山林的“走地娃”,森林學校裡的孩子們都在幹什麼?

林中野趣(圖檔來源:https://www.theforestschool.co.nz/preschoolers-playgroup)

森林學校的學習過程是由兒童主導的并且鼓勵探索、冒險、動手、運用創造力解決問題。這些都是在室内教學比較難鍛煉到的能力。

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動之一就是爬樹。爬樹不僅有趣,還會用到許多在日常生活中不會用到的肌肉群,是一項很好地鍛煉。樹木的觸感和風吹樹葉的沙沙聲還可以幫助感官的發展。另外,爬樹是有風險的,教師會引導孩子們進行危險評估,培養了他們的危險意識。

放歸山林的“走地娃”,森林學校裡的孩子們都在幹什麼?

獨特的爬樹運動(圖檔來源:https://kindlingplayandtraining.co.uk/forest-school/i-climbed-right-up-to-here-or-risk-and-challenge-in-a-forest-school/)

“在接受森林教育後孩子們變得更自信了,學會了團隊協作,運動能力也提升了,對周圍環境的認知和接受力也更強了”,

一位英國森林學校的教師瑞秋·夏莫介紹說:

“森林教育同時豐富了孩子們對世界的了解,比如一般情況下如果下雨了,我們大機率會留在室内,但是這樣孩子們便無法感受到天氣帶來的不一樣的體驗。如果我們隻在天氣好的時候才出門,那就是在暗示他們隻有陽光明媚才能帶來快樂。但實際上雨天有雨天的趣味,讓孩子們在任何天氣下都能在戶外玩耍是培養他們積極心态和适應能力的好方法。”

放歸山林的“走地娃”,森林學校裡的孩子們都在幹什麼?

享受雨天别樣的樂趣(圖檔來源:https://www.childrenandnature.org/resources/mud-kids-love-it-and-you-can-too/)

森林同時也是生動的環境保護教育課堂,在自然中玩耍的體驗可以幫助孩子們了解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等環境問題。隻有當孩子與自然産生聯結之後,他們才會真正關心環境保護地球。

比如紐西蘭的科羅曼德學校帶領孩子們為最小的銀魚品種伊南加(inanga)改善生态環境,在一番研究後他們認為恢複地區植被是一個好方法,于是它們在流經學校場地的泉水旁種植了大量的本地植物和濕地植物。

因為森林的療愈效果和更加輕松自然的教學環境,森林學校對有特殊需要的兒童也是一種福音。在這裡沒有所謂的“标準”,也就沒有“不合格”。孩子們可以按照他們的想法去體驗自然,在探索和冒險中重獲信心。

參加森林學校的14歲的大衛說:“在森林裡我就不再是注意力不集中症(ADHD)的患者了。”

放歸山林的“走地娃”,森林學校裡的孩子們都在幹什麼?
放歸山林的“走地娃”,森林學校裡的孩子們都在幹什麼?

在世界範圍内開辦的森林學校有完全代替普通全日制學校的,也有作為長期補充性教育項目定期進行活動的。

比如,紐西蘭的國小生在得到校董事會的準許下,每周有一天可以選擇其他教育類型,這樣的制度被稱為“一日制學校”(one day school)。

結合森林教育,紐西蘭創辦了多所每周開放一天的森林學校,比如2016年創辦的森林學校(the forest school)為5到14歲的孩子提供森林一日學,為五歲以下的幼兒提供森林遊戲班活動。

森林一日學通常作為補充性教育項目在學期中活動,等學校放假時還會舉辦森林社團活動。這樣靈活的森林教育活動是比較适合中國的國情的。

可是到哪裡開展森林教育呢?其實森林教育并不是非要在傳統意義上的叢林中進行,小尺度的“微縮森林”也可以為森林教育提供活動基地。

所謂的“微縮森林”占地面積僅僅是一個到兩個籃球場那麼大,可以輕松地“塞”進高密度的城市空間,甚至可以把“綠色屋頂”(green roof)的理念應用到森林建設中,把屋頂種滿樹變成森林屋頂。

放歸山林的“走地娃”,森林學校裡的孩子們都在幹什麼?

屋頂花園(圖檔來源:https://theconversation.com/how-buildings-in-johannesburg-could-benefit-from-green-roofs-122877)

荷蘭的烏特勒支就有幾個這樣的微縮森林(tiny forest),其中一個穆茲克普萊恩森林(The Muziekplein forest)在2018年以前隻是個停車場,而現在種滿了榆樹和柳樹,鳥叫蟲鳴不絕于耳,生意盎然。

放歸山林的“走地娃”,森林學校裡的孩子們都在幹什麼?

荷蘭烏特勒支的穆茲克普萊恩森林(圖檔來源:Ivn Natuureducatie)

微縮森林把高密度的水泥森林轉化為高密度的灌木叢林,通過種植不同品種的植物增加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吸引各種鳥類和昆蟲。

放歸山林的“走地娃”,森林學校裡的孩子們都在幹什麼?

荷蘭的另一個微縮森林(圖檔來源:https://www.ivn.nl/tinyforest/tiny-forest-worldwide/countries/the-netherlands)

根據荷蘭瓦赫甯根大學的一組研究資料顯示,在11個微縮森林裡共發現了636種動物,還有298個新增的植物種類。這其中也許會有一些需要去除的雜草,但是大部分的新增植物種類例如野花都是不會破壞原有植被的。

這樣的微縮森林不僅可以設定在城市和社群環境中供孩子們自由探索,還可以設定在學校裡,讓學生不用走出校園便能享受到森林教育。學校可以在正常課程和森林教育中尋找共性,比如有關動植物的一些内容就可以放到微縮森林中去講。

放歸山林的“走地娃”,森林學校裡的孩子們都在幹什麼?

微縮森林航拍(圖檔來源:https://www.yours.co.uk/life/gardening/the-tiny-forests-making-a-big-impact/)

在合理的規劃下,微縮森林也可以逐漸形成森林走廊,為更大尺度的森林教學提供可能性。

放歸山林的“走地娃”,森林學校裡的孩子們都在幹什麼?
放歸山林的“走地娃”,森林學校裡的孩子們都在幹什麼?

森林教育需要因地制宜,與當地的自然氣候環境和地理人文環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發揮它原本的價值。

比如在新加坡開辦森林學校時,就需要根據新加坡炎熱潮濕的環境對活動設定做一些改變。

新加坡森林學校教練達倫·奎克(Darren Quek)說:“在氣候涼爽的國家,可以組織在戶外集體午睡。但如果在新加坡這麼做,那我們就得喂蚊子,還要暴曬。即使是動物,在新加坡炎熱的中午,也都躲蔭涼了。”是以,他的森林學校課程要麼在清晨太陽剛升起的時候活動,要麼在傍晚太陽即将落山的時候進行。

在日本,森林教育強調的是樹木的文化和宗教意義,例如日本的寺廟和神社都是郁郁蔥蔥的。

放歸山林的“走地娃”,森林學校裡的孩子們都在幹什麼?

生動的植物課堂(圖檔來源:https://www.theforestschool.co.nz)

雖然城市中的森林并不多見,但是其實大陸是一個樹木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有近8000種木本植物,2800種喬木植物。

大陸國土遼闊,南北氣候各異,植物種類的差異也大,想必建成的森林也各不相同。若把全國範圍内的森林學校連成網絡,孩子們便可以到全國各地體驗不同的森林形态,見識到不一樣的動植物類型。

把樹木和中國的詩歌文化聯系起來可以作為森林教育因地制宜的另一個例子。古人往往會把樹木與特定情感聯系起來,例如柳樹常常與别離聯系在一起,因為“柳“與”留“是諧音,《詩經》中便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兮,雨雪霏霏”的名句。在森林教學中的詩歌學習一定能夠帶給孩子們不一樣的體驗。

在高度城市化的今天,通過在城市中放置微縮森林可以讓兒童有更多接觸自然的機會,也讓未來開辦更多的森林學校和森林遊戲班成為可能。

本文作者:何雨晴 景觀建築博士

文章授權轉自北京國際兒童設計周

兒童設計大資料推薦釋出我們的小目标:2年内,釋出1001個兒童設計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