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立陶宛加入美國阿爾忒彌斯登月計劃 月球北約已有40國 壓力給到中國

作者:紅星照耀全世界

随着立陶宛正式簽約加入《阿爾忒彌斯協定》,美國主導的重返月球計劃再添新成員,标志着國際月球探索聯盟的進一步壯大。作為第40個加盟國,立陶宛的加入不僅是對美國重返月球願景的認同,也是全球範圍内太空探索合作深化的又一裡程碑。《阿爾忒彌斯協定》旨在建立一套國際規則架構,促進月球資源的和平利用、保護曆史遺址、確定透明度和互惠互利的太空探索活動,是以被譽為“月球北約”的雛形,它預示着人類對月球的新一輪探索将以更加協同、有序的方式展開。

立陶宛加入美國阿爾忒彌斯登月計劃 月球北約已有40國 壓力給到中國

阿爾忒彌斯計劃,得名于希臘神話中的月亮女神,是繼阿波羅計劃之後美國最為宏大的太空探索項目。計劃不僅旨在送宇航員重返月球,更設定了一系列遠大的目标,包括首次讓女性踏上月球表面,建立可持續的月球基地,以及為未來的火星探索奠定基礎。然而,這一宏大願景并非坦途,其核心硬體——獵戶座飛船、星艦登月艙以及太空發射系統(SLS)火箭的開發進度均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延誤。這些技術挑戰,加之預算超支和政策變動,使得原定于2024年的載人登月計劃不得不推遲至2030年前實作。

立陶宛加入美國阿爾忒彌斯登月計劃 月球北約已有40國 壓力給到中國
立陶宛加入美國阿爾忒彌斯登月計劃 月球北約已有40國 壓力給到中國

《阿爾忒彌斯協定》的簽訂,是國際社會對月球探索共同興趣和責任的展現。自2020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首次提出以來,該協定已吸引了包括歐洲國家、亞洲夥伴乃至新興太空國家的廣泛參與。協定強調了太空資源的開采應遵循國際法,提倡環境保護與科學共享,進而避免了潛在的太空資源争奪風險,建構了一個基于規則的太空秩序。這種多邊合作模式,雖然被戲稱為“月球北約”,實際上更多地展現了和平共處、共赢發展的理念,而非軍事化的對抗。

立陶宛加入美國阿爾忒彌斯登月計劃 月球北約已有40國 壓力給到中國

在這一背景下,美國重返月球的計劃不可避免地被置于中美太空競争的大架構下審視。盡管美國官方聲明不會被拖入“軍備競賽”,但確定在太空領域保持領先,特别是在月球探索上的成就,無疑是中國和美國之間隐形較量的一部分。中國近年來在太空領域的快速進步,包括成功實施嫦娥探月工程、建設天宮空間站等,無疑增加了這場“軟實力”競賽的緊張氣氛。然而,美國的戰略調整顯示了一種更為成熟和長遠的考慮,即通過加強國際合作,穩定推進關鍵技術突破,以確定在太空探索的長期上司地位,而非單純追求短期的“第一”。

立陶宛加入美國阿爾忒彌斯登月計劃 月球北約已有40國 壓力給到中國
立陶宛加入美國阿爾忒彌斯登月計劃 月球北約已有40國 壓力給到中國

面對挑戰,美國及其盟友正集中精力,圍繞2030年前實作載人登陸月球、火星采樣傳回等關鍵任務制定詳細的實施路徑。獵戶座飛船、星艦登月艙和SLS火箭的持續開發,盡管面臨延期,但每一步進展都在為人類深空探索能力的提升鋪路。獵戶座飛船作為新一代載人航天器,其設計旨在支援長時間深空飛行,而星艦登月艙的開發則是實作月面活動的關鍵。SLS火箭作為有史以來最強大的運載工具之一,将為這些載荷提供必要的推力,使之能夠脫離地球引力,邁向遙遠的月球。

立陶宛加入美國阿爾忒彌斯登月計劃 月球北約已有40國 壓力給到中國

立陶宛的加入,再次證明了國際社會對于和平探索宇宙的共同願望。在這個新時代的太空競賽中,速度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準,合作、創新、可持續性成為了關鍵詞。美國及其合作夥伴在確定技術進步的同時,也在努力維護太空作為全人類共有财産的原則,力求讓月球乃至更遠的星辰大海成為各國合作的新舞台,而非沖突的前線。2030年前的太空探索藍圖,不僅僅是對科技極限的挑戰,更是人類文明向未知探索勇氣的展現。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步探索都将為人類的未來開辟新的可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