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追憶五星紅旗設計者曾聯松

作者:日日悅讀

在新中國誕生的那段曆史煙雲中,有一位驚鴻一瞥的江南名士——曾聯松。曾聯松隻是新中國成立時,滿懷激動的億萬群衆中的普通人,學的也不是美術設計。似乎是神來之筆,他“摘”下來“星星”這個璀璨的意象,與共和國的辨別緊緊相連;他的後半生,也因國旗設計者這個特殊身份而波瀾起伏……

他出生于一個書香人家

1917年12月17日,農曆十一月初五,曾聯松出生在濱海小城瑞安。這是一個山清水秀、工商繁榮、文風昌盛、名人輩出的地方。

曾聯松出生在一個并不富足的書香人家,祖父曾叙卿是當地有名的老中醫,父親曾宇人是水利工程技術人員,先在杭州灣海塘水利工程處工作,後來調到了南京的“導淮委員會”。母親沈炳娣出身名門,也粗識文字。曾聯松小時候全家就住在瑞安城内水心街14号的三間軒房裡,那是從親戚家租來的。1932年冬,16歲的曾聯松從瑞安初級中學畢業後,來到了南京的父親身邊。次年他考入江蘇省立南京中學高中部。1938年參加中國共産黨,積極從事地下活動,擔任中央大學學生地下黨支部書記。他曾任五屆上海市政協委員、六屆上海市政協常委,著有《陶瓷發展史提要》、《日用雜品商品知識》等書籍和部分詩詞。

把自己關在閣樓裡搞設計

時光回溯到1949年的夏天,在上海現代經濟通訊社做秘書工作的曾聯松,不久前剛把妻子項佩瑜、大兒子一沖從家鄉瑞安接到上海,安頓在華山路東段466号的職工宿舍裡。這是一個荒蕪了的小花園,樹木參差,雜草叢生。曾聯松一家人住在邊上的一個小房間,外加一個小小的閣樓。雖然破舊,但對于當時的曾聯松來說,已經十分滿意了。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後,這家原屬于中共上海地下黨上司的通訊社,完成了自己的曆史使命。但他自己總覺得全身有使不完的勁,總想多做點什麼。不久,《人民日報》《新華日報》《解放日報》等刊登了征求國旗圖案的通知。他仔細讀了幾遍:祖國新生,群策群力,我為何不能一試?!據家人回憶,那段時間,他下班以後天天把自己關在閣樓裡,看看、寫寫、畫畫,就是吃飯也非得妻子三番兩次地催促才肯下來,幾乎到了廢寝忘食的地步。以至于年幼兒子都對媽媽說,要不要帶爸爸去看看病。在日後的談話中,他吐露了這段心路曆程:“建立新中國,一直是萦回在我心頭的願望,看到她如旭日東升般展現在面前時,我能不為之興奮嗎?是以,當我從7月份的報紙上讀到全國政協籌委會關于征求國旗的通知之後,即埋頭于設計之中。”

“我不是藝術家,也不是從事美術設計的,當時之是以不自量力,亦不計工拙,想到去設計國旗圖案,實在是一種歡呼新中國誕生的喜悅,一種熱切愛國的激情使然。”然而,僅有一腔熱忱還不夠,對一個非專業人士來講,要短時間内拿出設計的成品,并非易事。曾聯松在回憶時說道:“當我一進入具體構思,便感到這不是易事,十多天裡時而浮想聯翩,時而伏案塗畫,廢棄的圖紙有一大堆。”那則征稿啟事被他不知看了多少遍,條例中對國旗圖案的四項要求,他幾乎能倒背如流:第一,要有中國特征,如地理、曆史、民族、文化等;第二,要有政權特征,勞工階級上司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第三,形式為長方形,長闊之比是三比二;第四,色彩以紅色為主。

怎樣才能在國旗設計中準确而全面地展現上述的要求呢?特别是其中一、二兩項,曾聯松認為這是國旗設計立意中的關鍵問題,從美學觀點來說,任何一種圖案的設計首先要有立意,就像一篇文章一樣,沒有正确的立意,文章就沒有靈魂。新中國國旗的設計更需要一個準确、貼切而深刻的立意。現在,這個難題就像一座碉堡攔在他前進的道路上,他一下子還找不到它的突破口。

靈感來自一段滬劇唱腔

冥思苦想。終于有一日。一陣委婉深情的滬劇唱腔從窗外飄來:“盼星星,盼月亮,盼來了中國共産黨……”“星星,星星……”曾聯松反複默念,突然找到了靈感:中國共産黨是中國人民的大救星,當年紅軍帽上就有一顆紅五星,用五角星這個革命的标志,來作為國旗的主體,不是很有意義嗎?

追憶五星紅旗設計者曾聯松
追憶五星紅旗設計者曾聯松

經過十多天的繪圖設計,他拿出初稿:以一顆大星導引于前,幾顆小星環繞于後,象征衆星拱北鬥,大五角星象征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小星象征廣大人民,人民緊緊地環繞在黨的周圍。他還把五角星設計為黃色,這不僅與象征革命的旗面紅色相協調,且也表達了中華兒女黃色人種的民族特征。接着,曾聯松又經過反複推敲,苦苦構思,确定五顆金星恰當位置。他曾設想把大星置于旗面的當中,小星環繞在大星的四周。這樣,視之端莊,但天地不夠開闊,視覺局促、凝滞。有一次,他把五星挪向旗面的左上方,頓覺視野開闊:旗面猶如千裡之廣,金星居高臨下,光彩閃耀,仿佛使人看到了星光映照大地,燦爛輝煌。五顆金星的結合圖形,大小呼應,疏密相間,形成了一個橢圓形,這恰恰和大陸疆土的幾何圖形類似,既表現了中國地理特征,也顯得平穩和諧,明朗而有氣勢。

為了使整個圖案更加突出全國人民緊密地團結在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周圍這一特征,曾聯松設計了每個小星的中心點都通過自己的一個星尖,跟大星的中心點連成一線,把中國共産黨是全中國人民的上司核心這個曆史的結論顯示在旗上。凝視着這個圖案,曾聯松感覺莊嚴而顯華麗,簡明而具氣勢,頓時興奮得手舞足蹈。事實上,曾聯松确有一定的美術基礎。在瑞安國中就讀時,他受到美術老師、畫家金作鎬的熏陶,對書畫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中央大學讀書時,曾聯松經常去聽宗白華教授的美學理論課,這些都為他後來設計五星紅星圖案,奠定了基礎。

多年以後,進入人生暮年的曾聯松這樣回憶:“我能設計出五星紅旗,從小受美術老師金作鎬先生的啟蒙教育,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