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媽媽學會讨厭孩子後,才能真正開始愛TA

作者:果殼童學館
當媽媽學會讨厭孩子後,才能真正開始愛TA

本文授權轉載自:簡單心理

母愛是被歌頌最多的一種情感了,人們似乎預設:一個女人做了母親,天生就對孩子有無條件的愛;母愛是犧牲、付出、包容,不摻雜恨意、攻擊。

但其實真實的育兒過程中不是這樣的。在之前的文章中,就有讀者給我們留言,表達她們對孩子的“恨意”——

“我甚至會對自己的孩子起殺心”

“盯着孩子讓我不自由主暴躁,想死”

當媽媽學會讨厭孩子後,才能真正開始愛TA
當媽媽學會讨厭孩子後,才能真正開始愛TA

随即她們又會感覺愧疚,這樣的自己是怎麼了?是不是對不起孩子?

但事實上,兒童心理治療領域最為著名的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指出,對孩子出現嫉妒、厭煩、後悔的情緒,都是正常的。

當媽媽學會讨厭孩子後,才能真正開始愛TA

媽媽的罪疚感,很大一部分來自——這些情緒不符合社會對“全能母親”的期待:

愛孩子,毫無保留地付出并享受這個過程,用“母愛的力量”足以克服一切困難。

但母親不用是全能的。溫尼科特提出過一個概念:good enough mother,你可以把它了解為“60分媽媽”。

當媽不用那麼完美,60分 就是夠好了。

(注:這裡的 good enough mother 有時也指嬰兒的主要養育者,并不僅僅包括“母親”。)

當媽媽學會讨厭孩子後,才能真正開始愛TA

媽媽是可以恨孩子的

從 2008 年到 2013 年,以色列社會學家奧娜·多納特開始了一項“後悔當媽媽”的社會調查,她的訪談對象之一,索菲亞,兩個 1-5 歲孩子的媽媽,這麼跟她說:

“我在自己身上找不到其他人對孩子的愛,當我看到嬰兒時,我感到焦躁不安,我可以表現得像其他人那樣溫馨甜蜜,但在内心……我為此感到害怕。”

她對 23 位母親進行深入采訪,很多媽媽都表達了這樣的沖突心理:愛孩子,想做個好媽媽,但仍然有一些時刻後悔當媽媽。

“女性本弱,為母則剛。”“媽媽是超人。”“神不能無處不在,于是創造了母親。”

我們習慣于把母愛描述為一種:崇高的、沒有瑕疵的愛,這種叙述讓母親的付出變得天經地義,把為人母要經曆的困難和困境一帶而過,這種對母職的神聖化叙述,讓媽媽很難表達“非愛”的情緒。

溫尼科特也觀察到了媒體語境對“母親”角色的神聖化,他說我們很容易理想化母親的工作:任何工作都會有挫折,會有令人厭煩的時候,為什麼當媽媽就是一個例外呢?

他曾寫過一份包含十幾條原因的清單,來說明為什麼母親會恨自己的孩子:

◍ 懷孕到生産期間,媽媽都處于一種危險之中;◍ 哺乳時會被孩子咬傷;◍ 嬰兒不會對媽媽的付出感恩,相反,他們總會對媽媽失望,讓媽媽自我懷疑;◍ 他會在成長過程中一直給媽媽提出新的問題,剝奪媽媽的自由,讓媽媽很難專注于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當媽媽學會讨厭孩子後,才能真正開始愛TA

韓劇《我親愛的朋友們》

這些感受完全是真實而且正常的,更是需要允許被說出,被看到的。因為恨意本身并不可怕(它是真實關系的一部分),但如果因為“媽媽隻能愛孩子”把怨恨壓抑住不表達,隐藏在愛之後的恨,會真的破壞掉母親對孩子的愛。你是不是也聽過這樣的話:

“媽媽這麼辛苦,你怎麼能讓我失望。”“如果不是因為你,我早就……”

不允許表達恨意,會讓媽媽的愛變為“犧牲”,而對犧牲的抱怨,會給孩子帶來持久的内疚感,這會破壞孩子的自我認知,也會破壞孩子跟父母的關系。

當媽媽學會讨厭孩子後,才能真正開始愛TA

電視劇《小歡喜》

當媽媽學會讨厭孩子後,才能真正開始愛TA

接受自己總會讓孩子失望

媽媽要面對的壓力,不僅在于“必須要做個好媽媽”,還在于眼下,這個“好”的标準也越來越高了:

媽媽不僅要照顧好孩子,科學育兒,還要精緻得體,身材有型,事業生活平衡,不能有太多的“媽味”。

複旦大學社會學教授沈奕斐曾分析過公共媒體的“辣媽”形象,發現這個看似在解放母親的概念,實際上是對媽媽更苛刻的要求:

它把需要解決的母親的結構性困境,用一個漂亮的标簽推給了母親一個人。讓媽媽更怕自己不夠好了。

溫尼科特早在上世紀,就注意到了這種“完美母親角色”給媽媽帶來的壓力。他給了媽媽一個定心丸:

别擔心,反正你總是會讓他失望的。

他在給朋友羅傑·錢-凱爾的一封信裡,講自己對“足夠好的母親”的了解:

她首先是一個真正的女人,她能做的最好的就是做得足夠好,而非完美。

這意味着,媽媽在養育過程中總會出現讓孩子失望的時刻。這不僅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孩子需要的,恰恰是一個“不完美”的母親。

他指出,父母在全心全意照顧孩子的同時,也要記得“去理想化”,即“始終如一地做自己”。如果機械地按照書本和育兒班上的技術和規則操作,那麼孩子得到的始終是一個“标準角色”,一個角色是不能提供足夠好的養育的。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一個真實的人:他知道父母既會成功也會失敗,但他們願意陪在自己身邊,始終給自己照顧和支援。

另外,父母的職責之一,就在“向嬰兒持續穩定地展現這個世界”,這個過程中就包括讓孩子了解,有些事情我是不能被完全滿足的,世界不是完全按照我想象的樣子發展,它會有不完美的部分。

打破這樣的全能感,允許自己讓孩子失望,也允許孩子讓自己失望,父母跟孩子才能建立起一種真實的信任關系,孩子也會漸漸發展出“接受很多事情不如我所願”的适應能力。

當媽媽學會讨厭孩子後,才能真正開始愛TA

電影《瞬息全宇宙》

當媽媽學會讨厭孩子後,才能真正開始愛TA

媽媽有自己的生活,孩子才能獨立

龍應台那篇散文《目送》裡,有這麼一段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親子關系是一種需要“結束”的關系,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母親需要盡量給他提供一個安全的照顧環境,但随着孩子的成長,母親也需要慢慢結束這種狀态,開始關注自己的需求,孩子才能順利走向獨立。

溫尼科特把孩子從依賴母親到走向獨立分成“嬰兒心理發展的三階段”,在每個階段,媽媽要做的各有其側重點:

1.絕對依賴階段(absolute dependence):無條件适應孩子

絕對依賴階段,指嬰兒出生後的幾天到幾周時間裡,在這段時間,嬰兒完全依賴着母親,甚至意識不到自己在依賴母親。

這個階段,媽媽嗎的确需要花很多精力在嬰兒上,專注地給嬰兒創造一個優質的保護性環境,不讓嬰兒受到外界傷害。具體包括滿足生理需要,保護嬰兒免受生理侵害;照顧嬰兒皮膚的敏感性;可以某種程度上把自己放在嬰兒的位置上,共情嬰兒的需要。

被好好照顧的嬰兒,就不會把太多精力放在對外界的防禦上,相信自己是安全的,建立起對周圍環境的信心。

2.相對依賴(relative dependence)階段:把現實介紹給孩子

相對依賴階段一般是從孩子6個月持續到兩歲,在這個過程中,嬰兒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依賴着母親的,并會對此感到焦慮。母親需要做的,是用一種平穩緩和的方式,讓孩子認識現實世界,比如:

◍ 告訴孩子什麼是危險的,比如讓他們了解什麼是“燙”;

◍ 給孩子逐漸适應挫折的機會:母親不用再像上個階段那樣,在孩子有需要時立刻滿足他們,而是可以适當地關注自己的需要。

比如喂奶,在上一階段,母親可能需要在孩子哭泣時馬上出現;而在這一階段,母親可以讓嬰兒忍受住緊張等待幾分鐘,這個時候嬰兒也會發展出一種能力,比如從母親在廚房忙活的聲音中知道食物一會就會來,然後告訴自己耐心等待。

嬰兒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這樣的概念:媽媽也許不會馬上滿足我,但我總會被滿足,她不會抛下我不管。

3.趨向獨立(towards independence):通過解釋跟孩子合作

趨向獨立階段,是指孩子從學步期到青春期的漫長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斷擴充他的社會活動區域,比如學校、其他興趣小組、朋友圈,接觸到越來越多對自己陌生的社會現實,并逐漸了解和适應。

這個階段,父母需要跟孩子建立起一種合作關系,通過解釋和溝通跟孩子配合,不僅可以一起滿足孩子的需要,也可以學會讓孩子發現和尊重自己的需要:

比如在一段時間告訴孩子,媽媽也需要休息,你可以安靜看看書玩一會嗎?昨天陪你吃了麥當勞,媽媽今天想吃這個,你能不能跟我一起吃這個?

父母和孩子的關系越來越趨向于兩個獨立個體之間的關系。

當媽媽學會讨厭孩子後,才能真正開始愛TA

韓劇《我親愛的朋友們》

溫尼科特說,母親是需要有“結束”的能力的:

有的母親可以在第一階段可以很好滿足孩子的需要,但當第二、第三階段到來,卻不能給孩子适當的挫折,這種單向的付出,是不利于孩子心理發展的。

做個關愛自己的媽媽,孩子才能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當媽媽學會讨厭孩子後,才能真正開始愛TA

自我懷疑是正常的,這恰恰說明你是“足夠好的母親”

最後還想說,出現自責、愧疚、自我懷疑的情緒,恰恰說明你是一個“足夠好的媽媽”。

為什麼這麼說呢?除了精神分析師的身份,溫尼科特還是一個從業 20 幾年的兒科醫生,他發現,那些有“罪疚感”的媽媽,都對孩子很有責任心:

很多媽媽會因為一些小事帶孩子找溫尼科特做檢查,比如前一天孩子不小心撞到了頭,其實孩子沒什麼問題,但媽媽需要用這種方式讓自己放心。

溫尼科特認為,出現這種情緒,恰恰說明你是一個“足夠好的媽媽”:

這說明你有責任感,想要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想要做一個好媽媽。并不是所有的媽媽都會有這種自我懷疑。

足夠好的媽媽是這樣的媽媽:對孩子的需求足夠敏感,并且願意滿足孩子的需要。

相比于一個對孩子的不舒适視而不見的媽媽,能感受到罪疚感、願意為孩子負責的媽媽,恰恰說明她“足夠好”。

是以,我并不想寬慰媽媽們“不用焦慮”,也并不覺得一篇文章、一本書能夠解決一個母親的焦慮。因為把一個生命帶到世界上、陪他發展為獨立的個體,本身就是一件責任重大的事情。而很多“完美母親”的焦慮,也不該由媽媽們承擔。

接受“覺得自己不夠好”的焦慮,這也是成為母親的一部分。而化解焦慮,也不應該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

媽媽需要的,不是通過“完美”抵達别人眼中的“夠好”,而是更多的“允許”,允許她們表達真實的感受和情緒,是更多實際的支援。

媽媽需要的,是我們在談論和面對一個母親的時候,首先意識到:抛開母親的角色,她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當媽媽學會讨厭孩子後,才能真正開始愛TA

電影《你好,李煥英》

當媽媽學會讨厭孩子後,才能真正開始愛TA

作者丨李歪歪 編輯丨寒冰 責編丨Kuma

封面丨瞬息全宇宙

參考文獻丨【英】唐納德·溫尼科特著,唐婷婷譯,《成熟過程與促進性環境》,2017年11月,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英】唐納德·溫尼科特著,趙丞智譯,《溫尼科特與為人父母者的談話》,2019年4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以】奧娜·多納特著,林佑柔譯,《成為母親的選擇》,2022年2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沈奕斐《辣媽:個體化程序中母職與女權》

當媽媽學會讨厭孩子後,才能真正開始愛TA
  • 莫名其妙就發脾氣,孩子的情緒管理到底怎麼做?
  • 和難伺候、愛發飙的高敏感兒相處,我開啟了六年hard模式
  • 面對情緒崩潰的娃,這個“共情話術”比安慰有效一萬倍!
  • 從見人就哭到主動社交,我隻對高敏感女兒做了7件事

|作 者 招 募 & 投稿|背景回複“投稿”,檢視詳情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