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四年的日月星辰
七十四年的艱苦奮鬥
灑滿了共産黨人的鮮血和汗水
映紅了中華民族的未來與希望
舉國同慶 盛世中華
在這個值得銘記的假期
讓我們一起重走紅色旅遊線路
緬懷黨的光輝曆程 讴歌黨的豐功偉績
在栉風沐雨中,中國共産黨已走過一百零二年的峥嵘歲月,祖國母親也迎來了她的74歲華誕,在2023年這個不平凡的時間節點上,贅續紅色血脈,牢記初心使命,成為了一代代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裡的時代人的不渝信念。
地處青海“北大門”的祁連縣,是紅西路軍青藏高原浴血奮戰的地方之一。無數革命烈士和愛國志士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精神,為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的自由解放,抛頭顱灑熱血,在綿延雄偉的祁連山譜寫了一曲曲矢志不渝、視死如歸的英雄贊歌。
在祁連縣卓爾山下、八寶河畔的密林中,西路紅軍解放軍二軍紀念苑,作為一片紅色樂土,靜靜地矗立在這裡,曆經祁連四季,悠悠地訴說着英雄們的故事。高大雄偉的英雄紀念碑總高19.36米,象征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從1936年11月西征河西走廊,曆經半年多艱苦卓絕的鬥争,翻越祁連山西進星星峽,迎接革命的曙光,回到黨的懷抱的曆史時間坐标。
回望86年前,1937年春天,那是一個不平凡的年代,紅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在群峰環繞的紅石窩召開了最後一次軍政委員會擴大會議。會議當天,李先念、李卓然、程世才率領左支隊以中國共産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進入了海拔4000米的祁連山中。
3月,正是祁連山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東西延綿800公裡的祁連山雄渾巍峨、山勢險峻,可在這絕情的冰雪世界裡,卻有一面不倒的紅旗,有一支衣衫褴褛、遍體戰傷、人饑馬瘦,依然沒有對未來喪失信心的紅軍隊伍。
左支隊進入祁連山後,克服了常人難以忍受的艱難險阻,在40多天的行軍中,天天走在冰雪之中,夜夜睡在冰窟裡,沒水沒鹽,隻能吃皮帶、喝雪水。
之後,由李先念、李卓然率領的紅西路軍左支隊突破馬步芳軍隊重重圍困進至黃番寺地區(今祁連黃藏寺),敵馬元海部尾随追至,在黑河、八寶河交彙處,左支隊與之進行了激烈的戰鬥後西進。他們沿黑河、野牛溝峽谷南行越熱水大坂,經托勒、疏勒河谷輾轉西行,抵達星星峽(甘肅、新疆交界處)。
黃番寺之戰是紅西路軍在祁連山中遭受重創後在李先念的直接上司下取得的第一次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的嚣張氣焰,鼓舞了士氣,徹底擺脫了敵人的追擊,為部隊補充了給養,為左支隊走出冰雪祁連山繼續西進奠定了基礎。
自1936年10月至1937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為打通“國際線路”征戰河西,終因寡不敵衆兵敗祁連山。他們以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曆時197天,行程數千裡,殲敵2萬餘人,用鮮血和生命奏響了一部激越昂揚的英雄交響曲。
1949年9月至1952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一兵團二軍、三軍為了挺進新疆,解放大西北,在翻越祁連景陽嶺時,因氣候突變,158名将士凍亡,長眠在祁連山中。
紅西路軍餘部在祁連的土地上,寫下了敢于面對強敵、敢于戰勝艱難險阻的英雄詩篇。在極端艱苦,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西路紅軍始終保持了與敵人血戰到底和甯死不屈的革命氣節和堅持革命不畏艱險的英雄主義氣概,寫就了共産黨人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的無限忠誠。
拂去曆史的塵埃,追思那永不泯滅的記憶,回顧西路軍悲壯、艱辛的曆程,在祁連縣西路軍解放軍二軍紀念苑展廳中,一本本史料、一件件實物、一張張烈士遺像,讓一位位英烈仿佛“活”了起來,一張張烈士的音容笑貌,猶如“長夜群星”,閃耀漫漫長夜,照亮黑暗,讓信仰之光熠熠生輝。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見證英烈用最滾燙的熱血,點亮千千萬萬人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