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周瑜和魯肅對劉備的态度都是友好聯盟的?

作者:黑雪白墨zw

為什麼周瑜和魯肅對劉備的态度都是友好聯盟的,而呂蒙和陸遜則轉變為進攻态勢?

周瑜、魯肅之是以比呂蒙、陸遜受推崇,并非因為前二位是什麼大善人。

相反,這二位是名副其實的戰略擔當。

每個人都能講五分鐘戰略規劃,但能講和能聽是兩碼事,能聽和能用又是兩碼事,能用和好用更不是一回事。

一個好的戰略規劃,要具備說服力,合理性與可行性。

劉表新亡,魯肅立刻向孫權提建議,請派自己去荊州吊唁,趁機摸清形勢變化,及劉備、劉琮、劉琦三方的動向,根據形勢變化拉攏分化,借此促成荊州仍可抵禦北方,讓孫權有時間去奪取荊州之目的。

當魯大師到夏口見過劉琦,曹操取荊州的消息已然傳來,該如何做?

到夏口,聞曹公已向荊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備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肅徑迎之,到當陽長阪,與備會,宣騰權旨,及陳江東強固,勸備與權并力。

魯肅根本不去請示孫權,而是直接去迎劉備。

他的目的是啥——“勸備與權并力”——為江東抵抗曹操尋找助力。

這個速度有多快呢?

荊州的消息傳到夏口,魯肅和劉琦都在夏口,前者是在當陽迎到劉備,後者是在長江上迎到劉備。是以,史料記載魯肅說“宣騰權旨”,其實是魯大師自作主張用來安劉備心的“虛言”,實際上他沒有時間回柴桑請旨,再去荊州的。

換言之,後來大破曹操的聯軍組合是魯肅一手攢出來的——劉備是魯肅“自作主張”迎往江東;周瑜是魯肅“獨斷之明”推薦孫權喊回來共謀大事。

魯肅的态度非常明确,江東不能獨立抵抗曹操,是以需要劉備。等到劉備跨有荊、益,孫權要奪取三郡時,你看魯肅反對了麼?不僅沒反對,而且是三路人馬中的一路統帥。

周瑜與劉備攜手完成赤壁、南郡二大戰役,對劉備集團有着深刻的認識。他固然想吞并劉備集團,但也不會選擇在赤壁、南郡這種戰役中捅刀翻臉,而是看到劉備入吳這種千載難逢的良機,才出手勸孫權軟禁劉備。

魯肅和周瑜,都是非常務實的戰略擔當,該向劉備捅刀時他們絕不含糊。

可有一點,他們對盟友的态度會變,抗曹的立場卻不會變。

但呂蒙、陸遜會。

不僅會,還與虎謀皮,支援孫權以投降曹操為代價,換取為曹操解襄樊之圍,背刺劉備集團,襲殺關羽的機會。

得到的是什麼?

是曹操第一時間把讨羽自效書信射給關羽的出賣。

是襄陽圍解後,北方毫無壓力的隔岸觀火,随時下場。

是缺乏利用價值後,隻能加大注碼奴顔媚骨的讨好曹操。

是拿下荊州後,繼續用兵益州對北方的提心吊膽。

曹操去世,劉備東征,又擔心曹丕來襲。

為了得到盟友的三個郡地盤,孫權在這幾年内數降數叛曹操、曹丕父子。

還先後被劉備、曹丕毆打,雖說最後赢了,但也明白自己根本沒能力長期與兩個敵人保持作戰。

孫權集團沒在這段期間被玩死,有很大的運氣因素。

換成周瑜、魯肅在,取三個郡的地盤,需不需要這麼屈辱,這麼麻煩,這麼驚險,這麼睿智?

就算劉備搞盟友劉璋,也沒到要向曹操屈膝稱臣,乞求攻拔益州這種地步不是?

遑論,周瑜的二分天下,是在曹操慘敗,暫時無力南下時,提出要搞劉備或劉璋。魯肅支援襲取三郡,也是在聯盟内部沖突,保持抗曹這大前提下進行。這種戰略方針,都保持着進取北方的不錯前景。

呂蒙、陸遜給出的是啥?

是北方設立的漢中、襄陽、合肥防線,一個被打爆,一個搖搖欲墜,中原地區一片動蕩時,以救曹操,解北方之圍的方式,去捅盟友。

在北方防線最弱的時候,不去北方地區割肉,反而幫着北方穩定局面,穩固形勢,這是什麼精神?

至少,這是以犧牲南方攻占北方的戰略前景為代價,去賺取蠅頭小利。

每個人都能說五分鐘戰略,但說出來的東西真的分三六九等。

給你一個戰略,增加五分之一左右的身家,承擔破産的高風險,還要用未來再無進賬來換。如果不實施這個戰略,繼續現有方針,沒有破産的風險,不用犧牲未來,投資形勢大好,增加多少資産看本事,你怎麼選?

合作也好,态度也罷,都是一時的,還是看你能為對方帶來什麼利益,對方能給什麼好處。當放棄合作,背棄友好獲得的利益足夠大時,自然不用再說。周瑜和魯肅并不是友好,而是拎得清什麼時候做什麼事。

為什麼周瑜和魯肅對劉備的态度都是友好聯盟的?
為什麼周瑜和魯肅對劉備的态度都是友好聯盟的?
為什麼周瑜和魯肅對劉備的态度都是友好聯盟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