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外行人看40年發展前後,理客中聊聊經濟衰退和消費 | 數裡話

作者:數裡話那位王箦錫
外行人看40年發展前後,理客中聊聊經濟衰退和消費 | 數裡話
外行人看40年發展前後,理客中聊聊經濟衰退和消費 | 數裡話

消費數字精細化戰略分析教室與應用中心

" 數字裡頭大有話說,這裡是數裡話,快消産業微觀經濟與市場問題科學決策研究前沿地,我是王箦錫。資料成就更好的戰略,戰略成就更好的品牌。《數裡話》“王教場”,消費數字精細化戰略分析教室正對外公開募集聽衆,社群免費開放,歡迎體驗并領取完整資料!"

為什麼寫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可以說是本年度,對數裡話來講最重要的發表。

雖然我們的專業領域專注在解決一些特定行業的經營戰略問題,但打從一開始,我們并無意做一家平凡的,毫無新意的,隻是具備生意屬性的機構;這出于本心,也代表了我個人的愛好。我從很久以前就對解決複雜的事務感興趣,并總是對傳統方法嗤之以鼻,坦率來說,我享受把各種各樣的玩意兒揉在一起并重新塑造的過程,并深信這些過程定能創造一些新價值;就好比30年代,統計學的誕生是因為國民經濟核算的需要,當時參與制定統計工具和名額的并不是統計學家,那時也沒有統計學家,他們的身份可能是哲學家,數學家,經濟學家或是政治家,但随着核算工作的深入,統計學漸漸發展成為了一門融合了複雜數學,機率論,抽樣和會計方法的獨立學科。

在我從事戰略工作的過程中,我用了一模一樣的思想,做着這份手藝活。是以在我們披露的研究資料中,你應該經常可以看到經濟學,社會學,生物學甚至是政治學方面的思想和方法。我把跨領域視為圭臬,“經濟研究,财務報表和管理報表之間的科目并不通約,管理報表中的利潤和财務報表中的利潤是一個利潤嗎?這項利潤在經濟研究領域是否有對應的名額進行統計?如果有它是什麼,如果沒有,我們知道它的意義是什麼?該如何運用這些數值達成特定的目的?”,提出這樣的疑問,對于我來說,是一種習慣也是日常。我這麼說不代表至今為止我已經提出了什麼宏大且完整的戰略新地圖,這項事業對于我來說也僅僅是剛開始而已。

“我們的經濟究竟怎麼了?”這是近來我聽到最多的提問。

很多人不了解經濟,在市場景氣時,許多人認為經濟是舞台的幕布,自己是台上的演員,歌舞升平全靠自己,幕布隻是烘托氣氛的錦上花。直到入不敷出,開源無力,節流不能時才會委婉問一句:“我們的經濟究竟怎麼了?”,這時候他們依然不了解經濟,但好在承認了,經濟和他們相關。

我們的每一份收入,每一個個體,每一個企業都與經濟密不可分,甚至與世界息息相關。這是為什麼談企業經營和戰略問題的時候,亟有必要代入經濟視角的原因。在這個特殊的,敏感的,甚至可以說動蕩的年代,如果我們還希望能為後代留下些什麼,還希望自己的公司能夠有所傳承,還希望保留我們的生活方式并捍衛每天喝上兩三杯咖啡的權力,我們就不能夠固步自封,也不能僅僅使用老方法解決問題。

是以,數裡話把幾乎所有的專注都投注在關于衰退以及如何避免或減少損失的研究裡,我們希望可以說明白當下的情況,它從哪裡來,怎麼發展的,通往哪裡,有哪些方法趨利避害,并指引我們形成一種可持續盈利的觀念,并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法。

這篇文章,就是帶着這些問題,思想和願景出發,嘗試從一個更宏大的視角帶你了解經濟因果;如果你和你的企業是以受到啟發并轉化為值得鼓勵的經營決策,我們榮幸之至。

鑒于數裡話仍然是一個和消費産業高度相關的機構,我們的分析尚不能覆寫國内經濟的方方面面,如有偏頗,還請其他領域的專家見諒。文中我們會提出一種新型的經濟衰退類型,并從發展的角度闡述其前世今生。鑒于篇幅的關系,我沒有辦法展示所有與之相關的研究資料,這項脈絡解釋也基于我們有限的知識和若幹假設,一些主觀上認定為不重要的裡程碑也未展現在故事線中。文中涉及宏觀經濟方面的分析,我們隻讨論了部分國際貿易和國内财政工具,并沒有廣泛涉獵政治和貨币政策施加的影響。在劃分發展周期時,為了便于讀者記憶取整,可能會出現與确切時間略有出入的情況(如我們描述房地産周期伊始時定義其開始的時間在2000年,但準确說這輪周期起始于98房改)。

經濟衰退的前後

我們這幾代人,幾乎沒有經曆過經濟衰退,但我們一定聽說過金融風暴,有時候,人們把金融風暴肆虐後的短時間經濟蕭條等同于經濟衰退,但準确地說,他們彼此相關,互相影響,但絕不是同一個東西。

西方曆史上出現過數次著名的經濟衰退,一戰後的德國,30年代的美國,90年代的日本和2010年的希臘,這些耳熟能詳的衰退通常率先由某些大類資産(如股票)的價格崩潰作為導火索,引發一系列的債務違約,最後失業率飙升,貨币貶值,民不聊生。執政者應對危機的不同方針将決定這些國家的前途,他們有的邁進戰争的泥潭,有的走向繁榮,有的半死不活,有的甚至破産。

在近1個世紀裡,經濟學家們圍繞經濟衰退的争論,大多關注災難發生後的赈災辦法。凱恩斯主義和奧地利學派的論戰從學院走向議院,從論文變為法案;但鮮有學者關注,我們是否能在危機爆發前防患于未然?某種程度上說,企業的經營戰略也該扮演類似這樣的角色,它讓一家公司極大程度地避免危機的發生,而不是等到明火進入視野後再急着找消防員。但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大部分的職業經理人和少數的企業家不光對自己的經營充滿自信,還對成為“救火英雄”的榮譽感和故事相當滿意。這時候沒人關心是什麼導緻了火災,卻接連慶祝有人撲滅了大火。這麼看,那些滿腹經綸的經濟學家的遠見不會比一個路人強到哪兒去。

真正的英雄,是做對每一件事,是以沒有故事。

美籍日裔經濟學家辜朝明是一名凱恩斯主義者,他的數部著作論述了财政政策在日本經濟衰退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并且他為90年代的這場危機取名為“資産負債表衰退”,在近期的一次采訪中,辜朝明明确表示,我們馬上就要進入一場“資産負債表衰退”。

“資産負債表衰退”的大緻意思是:當資産泡沫破裂,企業資産負債表的資産端價值急速萎縮,而債務卻維持原狀。這種狀況阻礙了企業利用資産進一步獲得信貸的能力,使得企業隻能掙錢還債,阻礙了生産力的發展,日本失落的30年由此構成。

雖然“資産負債表衰退”仍在描述金融系統崩潰後的結果,且我也并不認同辜朝明對未來的判斷,但卻并不妨礙我從中獲得靈感。而我一直關注的是,假設我們真的面臨衰退,那麼究竟是什麼導緻了這樣的局面?

于是,我創造了一個新的概念,用來描述我眼中國内經濟面臨的巨大挑戰,并稱其為“利潤表衰退”。

由于我是一個經濟學外行人(至多有一些業餘研究),與“資産負債表衰退”概念不同的是,“利潤表衰退”并沒有站在傳統的經濟學視角來解釋問題,而更關注在衰退發生前風險累積的過程,以及引爆危機的機制。

利潤表衰退

看到“利潤表衰退”這5個字,你直覺上會想到什麼?

沒錯,你腦子裡浮現的答案和我要說的并無二緻:我們整個社會掙不到錢了,我們缺少利潤!我對“利潤表衰退”的基本定義是:同質化供給過剩在生産要素價格泡沫的環境下,通過商品的競争性貶值破壞了居民部門利潤表,緻使大量企業為保利潤削減崗位,進一步破壞消費能力和預期,形成負向螺旋增強,導緻利潤不足引發的一種經濟衰退模式。

事實上,這個定義隻是描述了一種目前我們可能遇到的困境,還并未詳細闡明同質化是怎麼産生的,供給過剩是怎麼産生的,以及生産要素價格泡沫是怎麼産生的。

外行人看40年發展前後,理客中聊聊經濟衰退和消費 | 數裡話

一張再普通不過的企業利潤表都會告訴你:“利潤=收入-成本”,這項簡單的公式不光适用于全球任何一家企業,放到國家收支核算上,道理也是一樣且生動的。

隻不過在國家的層面,“收入”通常不是貨币,而是一些信用媒介,央行通過收取信用媒介(抵押物)的方式印發人民币。主要的信用媒介包括外貿流入國内的外彙,或是各類債券等。這些新生産的鈔票加上社會上現存的所有财富,就約等同于一個國家的“收入”。

由于我們長期是一個貿易順差國,吸收外彙多寡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收入”水準,貿易,FDI(境外直接投資)和私募基金投資規模很大程度上主導了這個部分。

國内債務體系的增長,也一定程度上建構了内需“收入”水準的高低,市場中有多少貨币,就對應多少債務;由于地方政府債(以前是城投債)的另一面是房地産,是以一般來講,地方政府債的快速增長,就意味着貨币的急速擴張,也就意味着,“收入”變多了。

想要估量一個國家的“成本”是非常困難的。一家公司的成本,簡單說就是為了生産花去的錢,但站在國家的角度,每當有一個人花掉10塊錢,就必然有一個人收到了10塊錢。使得這項“成本”難以定義。但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如果用于營運的生産要素特别昂貴,那麼無論是公司還是國家的成本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高的。

開設營運一家公司,你是不是先得租下(或買下)一間辦公室,招聘合适的從業人員,并通過購置各種生産資料,它們可能是桌椅,電腦,筆記本,生産線,原材料形成商品之後,賣給客戶,必要時,你可能還需要做一些廣告。

由于房地産(背後是地方政府債務)在國内的無序擴張是人人皆知的事情;企業(全國)在營銷方面的花費和價格方面的變化沒有一個公開權威的統計結果作為參考,是以在數裡話建構“利潤表衰退”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分别沒有将它們納入收入項(地方政府債務擴張水準),和成本項(營銷費用價格水準)的觀察,但仍會在後續的論述中加入我們的判斷(假設)。

我相信,通過之前的一番介紹,你應該已經建立起如何使用一張“利潤表”的視角來看待國内當下經濟情況的基本架構;上圖中,綠色代表情況良好(規模大),紅色代表情況危機(價格高),由于這些參數彼此之間不能簡單地轉化和算數,是以我們僅以趨勢判斷的邏輯得出結論。

事實上,經過40年的發展,國内經濟正面臨“收入”減少,“成本”增高,“利潤”不足的情況。

中國經濟叙事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環境成就的結果,換句話說,外部因素往往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樣的道理無論是在自然學科還是在人文領域,基本都适用,那也自然包含了經濟領域。

這麼說,并不代表中國内在的情況不重要,而是說隻有内在的情況适配了外在刺激,經濟才能迅速發展起來。

外行人看40年發展前後,理客中聊聊經濟衰退和消費 | 數裡話

在傳統認識裡,外貿,投資和消費被稱作為“三駕馬車”,驅動經濟全速向前;在過去40年裡,國内經濟蓬勃發展能夠被梳理出若幹條較為清晰的脈絡,這些周期和裡程碑塑造了幾乎人類曆史上速度最快的繁榮和增長。

但速度本身,會帶來問題,或者說就是問題。

如果今天你問一些經濟方面的資深人士,什麼是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我相信,至少有一半的人會告訴你是房地産。但在我看來,中國的經濟基本面從來都是對外貿易,對這一點,我深信不疑。房地産作為城市化發展的一部分,的确在特定的時空驅動周圍産業突飛猛進,但坦率說,2010年後(甚至更早),整個房地産除了創造貨币泡沫,擡高價格水準,制造金融混亂,并向居民部門裡的個人轉移債務杠杆外,幾乎沒做什麼好事。是以,至少我個人,對土地财政帶來的經濟結果,是持非常大疑問的。

比起外貿,房地産,至少在數字統計意義上,我們接受的外商投資可以說是小巫見大巫,隻有在2015年前後那段時間,投資熱才站到了台前,僅2016年一年,包含外資成分的私募基金投資規模就約摸高達上萬億美金。但這一盛景很快就被貿易摩擦搶下了風頭,2019年之後,無論是私募還是FDI的規模,都以極快的速度萎縮。

一家公司的安全網,應當是那些具備規模,細水長流的業務;對于一個國家來說,也同樣如此,是以,對外貿易,至始至終都是我們的基本面;很多知名的學者偶爾在這方面也會犯糊塗,他們引導市場認為,自“華盛頓共識”開始,西方世界正極力阻礙我們的制造業進入全面現代化,進而為中美貿易戰及全球大拆解的發生找尋借口。但我想說這麼評價是有失偏頗并不公允的,西方世界從未阻止我們的出口,我們和西方世界争論的焦點也從來不是要不要購買我們的産品,而是作為一個供應鍊大國全面進入工業現代化後的産能過剩與能源消耗對全球會産生什麼樣的影響不能達成共識。也正是這一誤導(至少表面上看來),才導緻了我們對目前國際貿易局勢的誤解,也揭開了21世紀投資和消費的新序幕。

對于一個貿易順差國來說,吸收外彙作為擔保,印發人民币并形成儲蓄,是走向繁榮的第一步。但如何支配儲蓄是一個投資問題。正如我們看到的,98房改以後,整個社會開始轉向房地産及周圍産業,由于房地産具有優良的擔保性質,無論是資産端還是資金端都極其容易實作虛拟化擴張,一夜之間,财富走進了千家萬戶。我們住上了毗鄰蘇州河沿岸風景的大平層,用上了LV的speedy包包,吃上了鼎泰豐超過50元一客的小籠包并願意支付10%的服務費。但鮮少有人深谙,這些美好,代價都在你的房貸裡。因為,有多少貨币,就有多少債務。

2010年前,中國經濟得以發展依賴幾個重要的因素和紅利:

①城鎮化建設浪潮下的工業體系(無論是我們借款籌措的,還是接收外商投資的)

②工業體系創造了大量制造和出口的可能

③大量尚未被激活的勞動力和勞動力價格窪地

④西方世界控制通脹與增強企業全球競争力訴求帶來的貿易訂單

我并未将房地産作為2010年前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或紅利,雖然從GDP統計的意義上許多人并不這麼看。原因是房地産本身并不帶有任何紅利,如果非要說有,那發展房地産唯一的好處可能就在于其本身的信用屬性,這種信用屬性賦予了房地産具備虛拟化擴張的資本。的确,房地産的發展為整個社會帶來了更多的現金,但我們不要忘了,有多少貨币就有多少債務,這些債務在交易流通的過程中并不均勻,而是集中在地方政府和居民部門的兩極。許多人感覺自己富裕了,但渾然不知他們所獲得的财富是房地産債務乘數效應增發貨币所帶來的結果。

房地産的非理性預期和過剩,大大提高了商品價格,勞動力價格以及資産價格,與此同時也讓房地産本身變身為一類消費品,失去了房子本身的功能。一旦你背上了房貸,本質上,你背負的是一種變相的消費貸,正是這些貸款的總和使得市場中所有的産品和服務價格水漲船高。

如果現在回到2000年,社會的儲蓄假如沒有過分流向房地産,我們現在又會是一副怎樣的新光景?

曆史,是不能假設的。

2000-2010這十年,全球化仍在進行中,中國加入WTO後的持續經貿擴張,疊加房地産創造的天量貨币,使得GDP增速常常超越兩位數,更是在2007年達到驚人的14.2%。龐大的貨币,龐大的資産,龐大的市場,龐大的人口,龐大的消費力遇上技術在應用層的拐點,一時間,外資瘋狂押注。2009年iPhone3G拉開了國内智能手機全面普及的浪潮,短短5年時間,蘋果手機在華年銷量就超越5000萬台。這台小小的裝置把所有人都聯系在了一起并織成了一張網,它的名字叫移動網際網路。

于是,天貓來了,抖音來了,滴滴來了,美團來了,攜程來了。這些應用迅速借智能手機滲透的紅利做大做強,資本是他們縱橫天下背後的壓路車和破冰船。這其中不妨含有巨量的外資成分。

智能手機,移動網際網路和移動應用的普及對其他行業造成的影響我并不清楚,但它們對于消費的形塑是天翻地覆的。一方面,平台的存在約等于全國消費者般的存在,消費品開設一家旗艦店就可觸達海量消費者,獲客效率極緻增加,免去了曾經品牌需逐一開設門店專櫃的麻煩,這也使得消費品創業門檻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天量的鈔票被投資送入市場,它們變成銷售人員的獎金,IT從業者的高薪,職業經理人的激勵,一時間人們的口袋進一步“寬裕”,改善型的消費需求接踵而至。

前有消費品經營範式的成本改革,後有大量投資創造的消費狂歡,這一唱一和,就書寫了我們熟悉的2010-2020年。

我把這十年的發展的基礎和紅利總結為:

①外貿盈餘對房地産虛拟化擴張的持續投入誇大了經濟核算結果,這種結果成為吸引外商進一步投資的主要理由

②智能手機,移動網際網路,龐大的消費人口,良好的消費預期使得外商投資有的放矢

③手機應用(尤指電商)在早期降低了消費品經營門檻,使得消費品投資增加,創造了大量供給,這些供給滿足了屆時的市場需求

2020年之後,我們似乎感覺每一個冬天都愈加寒冷,我們都認為是那場為時3年的災難改變了如今的生活。

可,真的是這樣嗎?

經濟現實成因與發展脈絡

接下來,我将使用結構化的描述方式,來徹底整理近4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模式,并指出整個過程中不同經濟引擎切換的前因後果,以及潛在的風險和代價;本章節出現的圖檔架構并未包含我将叙述的所有内容,可能和我的描述略有出入,請見諒。

外行人看40年發展前後,理客中聊聊經濟衰退和消費 | 數裡話

制造業周期(1985-2000)

①中國存在内在經濟制度改革的驅動力,大量勞動人口從農村回到城鎮,形成了工業化的基礎

②低廉的商品,資産,勞動力價格以及一定程度的工業化形成了外商對華加工業投資的基礎

③外商投資加速了工業化技術在國内的滲透,在形成充分就業的同時,生産力迅速獲得提升,大量商品出口形成大量外彙收入,實作了經濟的初步擴張

房地産周期(2000-2010)

①98房改後,大量地方政府廣泛使用土地财政工具,發債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同時低價出售工業用地招商引資,推進城市化并形成稅收;與此同時高價出售商住用地合并稅收還債

②大量居民部門(尤指私人)開始參與房地産投資,房地産短時間内開始虛拟化擴張

③房地産資産端擴張伴随大量債務的同期擴張,這些債務産生了固定的财務成本,也就是說廣義上的房地産營運商(比如地産開發商,物業承租人,二房東等)被價格鎖定(房價或租金必須維持在較高的流轉狀态,且要求價格不能下跌),如果價格下跌将産生債務違約的可能性

④房地産資金端以證券抵押的方式同步産生虛拟化擴張,由于行業預期景氣,終端高利率産品持續吸引資金進入房地産行業

⑤資産端和資金端的雙重貨币乘數效應,房産回報預期,資金回報預期以及經濟發展預期推高了資産價格,商品價格以及勞動力價格

全球化貿易周期(2010-2015)

①房地産周期對物價的影響疊加适齡勞動力人口數量下降導緻勞動力價格逐漸上升

②美國為應對次貸危機實施4輪量化寬松導緻全球通脹,中國同期也實施四萬億經濟刺激,進一步推高了資産價格,商品價格及勞動力價格

③全球通脹導緻一些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合并國内勞動力價格高企的要素緻使外貿出口的優勢有所減弱

④政府主要通過出口稅收補貼,人民币國際化及減少購買美債的方式維持貿易的優勢地位

網際網路周期(2010-2015)

①對外貿易和房地産帶來的虛拟化擴張在宏觀上創造了強勁增長形成了外商投資的良好預期

②智能手機的快速滲透帶來移動網際網路及應用繁榮的可能性,這些可能性成為吸引資本(無論是外資還是内資)投資的具體标的

③資本的大量湧入為零售周期品牌經營建立了全新的基礎設施,變革了消費品經營的成本結構,降低了消費品行業的經營門檻

④資本的大量投入(尤其外資)使得市場的貨币增加,又進一步提高了各種要素的成本;成本提升的同時趨使居民部門形成了更多改善型消費預期,私人産生更多消費,包括房産和一般消費品

零售周期(2015-2020)

①随着消費基礎設施(電商平台)逐漸完善,使用者滲透規模日益龐大,資本從應用投資開始轉向消費品投資

②國内對外商投資政策的開放加上人民币貶值的雙重效應吸引了更多外資進入國内,這些錢将進一步推高資産,商品及勞動力價格

③大量消費品企業進入市場(尤指電商),推高了市場營銷(流量)費用,持續不斷上升的生産要素價格使得企業利潤開始下降

④企業一方面為了快速取得成績,另一方面為了補足利潤的損失,普遍減少了研發費用的投入

⑤研發投入的不足使得市場上普遍消費品不具備更為先進的生産力,不能抵禦同質化供給過剩帶來的風險,絕大部分公司不能制造具備差異化或更高品質的産品

外行人看40年發展前後,理客中聊聊經濟衰退和消費 | 數裡話

疫前周期(-2019)

①中美因貿易公平與匯率問題為導火索展開正式貿易戰,國内一些中低端制造業率先受到沖擊

②這些制造業玩家首先進入拼多多,其次進入抖音,在國内形成了低價電商銷售的基本盤

疫中周期(2020-2022)

①傳統電商(正統品牌叢集)業績紛紛受到一定程度影響,為尋新的增量,以價格換規模為代價,開始嘗試進入抖音/拼多多,以及大量涉獵直播電商業務

②制造業玩家為尋求更高的溢價,開始走品牌化路線,依托産銷一體的優勢,與正統品牌叢集展開價格戰

③正統品牌叢集和制造業玩家展開管道的互相滲透,市場出現大面積同質化供給過剩現象,為了保住各自的利益,雙方随即展開激烈的價格戰

④價格戰進一步壓縮企業利潤,使得一些企業開始面臨生存問題,失業情況由此産生

疫後周期(2023-)

①貿易不暢進一步加劇落後産能向内,催化更為嚴重的同質化供給過剩和價格戰,這樣的情況将進一步破壞企業利潤表,企業為求生存,優先保留高費用(營銷費用)以至少獲得周轉和流水,反之采取更為激進的成本優化政策,産生更多失業

②更多失業使得消費的總體能力進一步下降,大部分消費群體(至少是城鎮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因剛性對付(房貸産生的财務成本)份額被鎖定,對價格敏感程度更高,助長價格戰的進一步更新,形成一個利潤減少和失業增加的負向增強循環

理客中看當下

吸收,了解和讨論經濟問題是相當困難的,即便是這個世界上聰明絕頂的經濟學家都不敢妄稱自己了解經濟的全部。一個社群旁的河流被廢水污染了,這可能導緻周圍的居民患上某些疾病,醫療和治理将被實實在在地記錄下來,并成為GDP的一部分,這些增加的GDP可能等于我們向某個貧困山區投資的若幹所學校,也可能等于一家龐大上市公司一年的招待和 會晤費用。事實上,在經濟評價經濟時,我們幾乎不能區分哪些增加是投資,哪些是治理,哪些是消費甚至浪費。

同樣,要做到理性,客觀和中立地對待經濟問題一樣充滿挑戰,它的難度不會比真正解決經濟問題本身容易到哪兒去。在撰寫這篇文章時,我們就已具備與之相當的敬畏。任何人都需要敬畏目前的經濟情況,這使得我們能夠更謹慎地面對各項風險,并在暴風雨來臨之前收起桅杆做好準備。

我們創造了利潤表衰退這一概念,雖然它與資産負債表衰退在字面意思上有所關聯,但卻指向世界的兩個方向。如今我們面對的巨大經濟挑戰,不妨可以看作對制造業全面現代化之前的一種反思,大量充分的過剩将破壞幾乎所有公司的利潤表,繼而産生源源不斷的失業并嚴重損傷消費的自我修複能力。我們也要反思,土地财政給我們帶來的脾益的同時我們究竟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如今看,這代價非常昂貴,因為它建立在經濟能永續發展的假設前提之上。如果我們要繼續依賴房地産,我們就必須要求社會裡的每一個人都能有能力承受得起愈來愈貴的房租和房價。某種意義上,房貸已進化成一種社會消費貸,是它讓我們享受更多昂貴的物質好處。最後曆史為我們上的一課,事關如何投資。客觀講,過去40年我們不缺投資,但我們缺少對制造業以外領域的關注。先進制造的超高效率引發的失業和就業轉移問題不光困擾我們一個國家,它的陰霾遍及全球,更遑論供給過剩幾乎沒有解決方案。尤其近10年來,無論是網際網路還是消費屆,把流量奉為圭臬。買流量就和背貸囤房,奢靡消費并無二緻,這些錢除了吹起一個個GMV泡沫外,對生産力的進化與變革毫無益處。對于此,各位苦苦掙紮的老闆們,失業的夥伴們,你們是負有曆史責任的。無論是個人還是公司過度“消費”的必然後果,是債務向下轉移,利潤向上轉移,最後釀成無可避免的極端兩極分化。

前兩天,财政部低調發文稱中美成立經濟和金融工作組,很多人看到這條消息松了口氣,也有很多人稱這是重大利好。的确,某種程度上是。但絕大多數人并不了解,中國的經濟問題早已不是中國的經濟問題,他們總認為中國的經濟問題是中國的經濟問題。這就好比他們在業務上大肆買量的時候,不會覺察如果每個人都這樣做,經濟就将不堪重負一樣。

1945年,奧本海默引爆了人類曆史上第一顆原子彈,奧本海默本人稱他成為了死神。殊不知,在人類的經濟史上,我們早就暴露在緻命武器的互相威脅之下,就與核威懾一樣,在這場博弈中,任何人最好不要抱有僥幸的心理。

我們寫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可以幫助大家建立起一種分辨的能力,使用這項能力能讓我們更貼近事實地看清和評估生活中任何我們重視的事情,它可能是你的工作,你的業務,你的興趣或是你關注的經濟。同樣的,我們也并不認為現實中有那麼多的分野,經濟問題的讨論可以不局限于經濟學識的範疇,正如我們這篇文章所呈現的笨拙内容,從産業的角度也可以探索經濟發生的原理和過程,雖然我們還缺失了大量内容的讨論,比如說利率和準備金對貨币的影響,中東地緣沖突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等等。

在曆史和未來的踐行中,我們會一直強調跨學科融合解決業務問題的思想和力量,經濟的讨論,隻是其中的某一個瞬間,而且是一個相當美好的瞬間。

"《數裡話》是一家快消産業微觀經濟與市場問題研究機構,通過融合多門學科的研究思想和工具,如哲學,經濟學,生物學,運籌學,統計學,戰略,市場與營運等,緻力于提升市場從業者的分析思想和執行能力,并為品牌提供各種業務戰略解決方案! "

外行人看40年發展前後,理客中聊聊經濟衰退和消費 | 數裡話

勤勞點贊,在看不難,打賞很燃,分享有範

" 為快消産業微觀經濟和市場問題提供原理支援,并專注于向行業從業者的分析提供更好的思想和工具,成就科學有效的戰略決策。《數裡話》“王教場”,消費數字精細化戰略分析教室正對外公開募集聽衆,社群免費開放,歡迎體驗并領取完整資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