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浪越大,魚越貴。
現在什麼最貴?
黃金。
今年以來,出現了2個大家最關注的現象:
人民币貶值和黃金大漲。
9月26日,離岸美元兌人民币匯率跌破7.3,是2011年有該資料後的人民币的最低值。
按理說,人民币貶值,最大的影響就是投資者情緒負面,會導緻資本外流。
但因為有外彙的管制,出不去,怎麼辦?
是以,黃金漲價了。
上周上海金價格沖到480元/克,重新整理曆史高點,首飾金價格更是突破600元。
去年,人民币貶值9.2%,但國内黃金則上漲9.8%。
但很詭異的是什麼呢,最近的國内金價和國際金價背離,國内比國際高出了5%的溢價。
這恰好說明,這輪黃金漲價,不是因為黃金值錢了,相反是錢對外貶值了。
我近期看到很多評論,說要去買黃金。
實際上和平年代黃金從來不是一個好的投資品,有這麼一句話盛世古董亂世黃金。
社會風浪越大,黃金才越避險。
現在多出來的溢價,很可能在風平浪靜後機會跌回去,長期來看,現在追高買黃金,一定不是最好的選擇。
但透過現象看本質,其實多數人的痛點共性是:
找不到合适的投資品。
多數人的投資選擇,無非就是買房子、買股票、買黃金。
一線城市的房子當然好,但多數人是苦于名額和資金,股市是個老渣男,不買就是賺。
是以你會發現隻能玩命怼黃金了。
但顯然,我認為大部分人的思維問題限制了看到的眼界。
為什麼我們經常說要分散投資、分散投資?
有沒有一種可能不是讓你各種都買,而是地理緯度上做分散?
難道現在真的到了梭哈買黃金的時候了?
又還是你決定在大放水之下什麼都不做?
問題先留給大家思考。
首先來更新一個觀念:
站在全球的角度,房産造富神話從未停止!
隻是随着時間齒輪在全球各國輪轉。
這兩句話,建議大家認真品鑒。
我們國家的房地産起步比較晚,但我們可以看看國外房地産的漲幅之路:
1980-1990年,日本房産10年房價翻5倍。
哪怕後續日本失去了經濟發展的30年,但日本依然是發達國家,日本人口最集中的東京都市圈一樣在漲。
2023年日本新房漲幅直接拉升,5月份新房均價同比上漲32.5%,創下單月漲幅記錄。
說好的人口減少、生育率降低、老齡化嚴重呢?
是以啊,日本通過事實告訴我們:老齡化少子化這些都不是問題,決定房地産漲跌的還有别的原因。
再看看漂亮國,1946-2006年,名義房價指數持續正增長,2006年較1945年上漲24倍、年均增速5.4%。
而且你會發現幾乎每一次美國房價大漲,都伴随着通脹大漲。
再往後的大漲機會,輪到了中國香港。
2006-2016年時間,中國香港房價10年翻了8倍。
而再往後,是大家最熟悉的中國内地,2009-2019年中國内地房價10年翻了10倍。
看曆史,無非還是我開頭說的:
1、不管哪個國家,長期看房價依然是上漲的。(前提是優質資産)
2、房地産肯定是抗通脹的好品種。(當然,也是優質資産)
是以,資産荒的最好方式,不是不買資産買黃金,而是站在全球角度去買資産。
你會發現不同國家之間,房價大漲的時間是不一樣的,為什麼不是全部一起漲呢?
背後是有一條暗線邏輯的:那就是産業發展速度,是在不同國家間輪動的。
細究裡面的邏輯,你會發現房價大漲的那些年,伴随着都是這個國家實體經濟快速增長。
而這就是我說的機會,全球資産配置的思維,就是要懂得産業機會在不同國家輪動的機會!
産業鍊不僅在國與國之間轉移,城與城之間也是如此。
如果你站在全國資産配置思維,無非就是找到下一個還有機會實作經濟爆發增長的城市。
如果你站在全球資産配置思維,無非就是找到下一個還有機會實作經濟爆發增長的國家。
配置黃金可以抵禦風險,但黃金不産生現金流。
說白了,黃金是隻适合作為避險資産,但一定不是優質資産。
一個優質資産,一定是能給你帶來現金流的。
什麼意思?
可用可出租。
而這點,說實在的,還得是房産。
我不是說隻能買房,你做分散化投資,股票、基金、黃金、房産、甚至古董、字畫都可以。
但你得判斷什麼對你的家庭财富來說,是最核心和最穩定的。
目前對大多數人來說,仍然是房子。
房子身上的金融屬性,已經決定了好房子一定是能給你帶來現金流的。
換言之,可以自己住,也可以出租。
當然,前提是好房子。
比如随着年紀增長,收入減少,有一部分人是非常關注出租回報率的,因為租金收入+養老金+儲蓄,已經完全夠他們擁有一個高品質的養老生活了。
是以很多人會去買一些旅居房子,就是為了自己偶爾住住+出租。
但事實也讓很多人失望,因為大部分房子根本不好租。
目前國内哪怕一線城市的房子,普遍租金回報率也就2%左右,可能連大多數的銀行理财産品都跑不赢。
如果站在全球來看,有些國家的房子出租回報率能做到5%以上的,比如泰國。
泰國本身也是旅遊國家,每年都有大批次的遊客,加上泰國也是開發中國家,人口和城市化率都在快速發展中,對于住房和租房的需求很大。
這是泰國租金回報率有所支撐的原因,其次的隐藏原因很多人不知道,泰國的國際教育水準很高。
現在很多在國内雞娃的父母,開始挖掘第二條路,要麼拿香港身份,要麼海外教育,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更能綜合發展,減少内卷程度。
而泰國的國際教育水準,顯然是部分中産的最好選擇,一個是文化相近,融入難度低。
其次是支出少,泰國大多數處在一梯隊的英制學校,學費也是10多萬一年,對比過價位的家長,應該知道這個費用是不高的。
其實綜合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富人、明星總喜歡到海外置業。
1、房産不管在哪個國家,長期都看漲。
2、房子本身也是避險資産,可自住可出租。
3、不管是哪裡的房子,身上附帶了各種屬性,比如圈層、教育、醫療等等。
還是那句話,先不要排斥任何的可能性,很多人以為自己沒得選,那可能是資訊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