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觀湘西綜合整理
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世代相傳的口頭叙事古歌,苗族古歌内容十分豐富,涵蓋特别廣博。有苗族 “百科全書”之稱,被廣為傳誦,家喻戶曉。主要包括開天立地、戰争遷徙、風俗習慣、生産勞動、神話傳說、愛情故事、情歌禮辭、喪葬火把、苗醫苗藥以及天文哲學等内容,是苗族人民的“神聖叙事”,也是苗族的“遠古回憶”。
湘西苗族民歌
湘西苗族民歌是苗族人民最為喜愛的藝術形式,曆史悠久,有“五腔十調”,有高吭激越,優美動聽的“高腔”,有悠揚悅耳、婉轉流暢的“平腔”,有高吭婉轉的一句式“飛腔”,還有既抒情又激越,既粗犷又優美的“叭固腔”。 湘西苗族民歌還分“十調”是:接親攔門調、送親調、吆嗬調、情歌調、趕歌調、工夫調、兒歌調、哭嫁調、老司歌調、降仙歌調。湘西苗族民歌的曲調及演唱方法十分獨特,具有較強的文化藝術價值。
湘西苗族鼓舞
湘西苗族鼓舞,是湘西苗族地區最獨特的舞蹈藝術,曆史悠久,據曆史文獻記載源于漢代以前,産生在苗族祭祀活動中。随着時代的變遷,苗族鼓舞有花鼓舞、猴兒鼓舞、八合鼓舞、團圓鼓舞等多種形式和名目,已成為苗族人民最喜愛、最普及的舞蹈藝術形式。
苗畫
苗畫,起初隻是作為苗族刺繡的花樣底稿,主要用于服飾、被面,帳幨、門簾、堂簾、床檐、壁挂、佩飾等各個方面。清朝末年,經過苗族畫師改進創新,變锉苗繡花樣稿為描畫花樣稿,受到了苗族婦女的普遍歡迎。後經過幾代苗畫師的不斷探索,将簡單的苗畫從刺繡繡稿發展成為現在獨立的畫種。
苗族挑花
苗族挑花,俗稱數紗,是在家織布頭帕上,挑出各種不同的花樣。它有别于繡花,從第一針起,所有的走針引線,全在布料的表面挑花行針,不能數錯一根紗,一根紗若數錯,則以後的紗數全部皆錯。是以,苗族挑花是極細緻而嚴格的手工工藝。苗族挑花用線全部是藍線或青線,頭帕上的花樣,簡潔明快,線條清晰,顯得十分淡雅。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是苗族人民最喜愛的民間傳統手工技藝,在湘西以鳳凰縣為代表。苗族銀飾曆史悠久。明清時期,苗族男女戴銀飾已普遍盛行。鳳凰苗族銀飾種類繁多,據統計達二百餘種,常見的有銀鳳冠、銀帽、銀項圈、銀披肩、銀手镯等。這些銀飾工藝品制作精湛細緻,工藝流程複雜,銀飾産品精美,深受人民群衆的喜愛。
湘西苗醫藥
“湘西苗醫藥”,曆史悠久,内容豐富,療效獨特,是苗族人民世代相傳的一種民間醫藥,除采用藥草植物、礦物外,還使用口訣、化水、神符等巫術輔助手段、為湘、黔、渝、鄂四省邊區廣大的各族人民祛病除疾,發揮了積極作用。
苗族節日:四月八
苗族四月八是源于苗族祭祀活動,祭天地、祭祖先、祭英雄、祭神靈,是苗族人民聚會歡慶的重大節日,在廣大的苗族地區十分盛行。“四月八”這一天,成千上萬的苗族男女都要穿上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湧入歌場周圍對唱苗歌。苗族青年稱“趕歌場”,又叫“跳花跳月”,青年人在節日中尋找愛情,故又被稱為“愛情節”。
苗族服飾
湘西苗族包含以“紅苗”為主的20多個苗族支系,每一支系又包含了若幹的小支系,這就使得湘西苗族服飾顯得分外多姿多彩,最終形成了“一型”(湘西型)、“三式”(花保式、鳳凰式、吉泸式)。湘西苗族服飾款式多樣,講究裝飾,圖案以手工刺繡為主,以花鳥居多。是重要的民族文化符号,是反映湘西苗族人民風貌的代表性消費習俗,有極高的曆史文化價值及審美價值。被譽為“穿在身上的史書”。
花保式(龍秀澤 攝)
鳳凰式
吉泸式
苗族節日:趕秋
苗族趕秋,又叫苗族趕秋節,是苗族人民在“立秋”時節歡慶秋收和青年男女進行社交的重大傳統節日,集中展現了苗族的宗教文化和民俗傳統文化藝術。每年“立秋”這天,苗區逢到哪個地方是墟場,便是當年秋場。苗族趕秋内容涵蓋面很廣,主要有祭祖、攔門、八人秋、苗鼓、苗山歌、玩龍、舞獅、邊邊場以及傳統舞蹈、體育競技等等多種内容,規模巨大,影響深遠,極富苗族獨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苗族刺繡
湘西苗繡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既受到楚漢文化和周邊少數民族刺繡的影響,又有自己鮮明的民族特色,表現出一種熱烈奔放的浪漫風格。
湘西苗繡中形象各異的蟠龍、飛鳥、蝶、花、魚、蝦,既不是對大自然的單純模仿,也非單純的自我藝術表現,而是一種由生命形象的非實在性的虛幻性創造。苗繡構圖緊湊、飽滿、圓渾,線條有粗細、虛實變化,流暢飄逸。設色不刻意于固有色的表現,多依本民族的審美心理,大膽進行誇張、想象,靈活地加以運用。崇尚紅、綠、藍、黑等色,在協調中講究純度、明度、冷、暖及色彩的強烈對比,其紋樣、色彩的誇張變化,既着意于生氣勃勃的客觀對象的表現,又揉進夢幻的幻想色彩,形成了苗繡獨特的藝術風格。
湘西苗繡藝術與楚藝術的風格頗有一緻性,二者的紋樣組合複雜、飽滿,手法細膩,線條優美,有怪異之形而無猙獰之态,使人感到親切、純真、樸實。苗繡藝術與楚藝術之是以有這些共性,與它們共同的文化來源和傳統有關。
剪紙
苗族文化中也有自己的剪紙文化,隻是和漢族的窗花剪紙不同,苗族剪紙主要适用于刺繡,當苗族人制作刺繡時,會先用剪紙剪出(或用锉刀)一定的形狀。
那麼,苗族剪紙是如何發展的呢?一起随小編來看看吧!
苗族是中國西南人口較多、分布地域寬廣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貴州和與之毗連的湘西、滇東、川南、渝南、鄂西南、桂北等七省(市、自治區),有三萬多人分布在海南中南部。苗族多是生活在地理條件較差的大山區,長期處于封閉的環境,社會發展緩慢,保持着許多獨特的生活習俗和文化傳承。苗族一些支系在刺繡中使用的剪紙花樣,在藝術上與刺繡有異曲同工之妙,隻是由于它不是獨立的展示,外界人知之不多。
苗族婦女們在刺繡中使用剪紙,曆史悠久,在湘西苗族和黔東南一帶苗族中世代傳唱的《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一節中就有剪紙的叙述。歌中描述苗族先民遠古時期從“東方”(苗族早期生活的長江中下遊)向“西方”(指湘西、貴州)大遷徙的情景,“姑姑叫嫂嫂,莫忘帶針線,嫂嫂叫姑姑,莫忘帶剪花。”苗族曆史上的這次大遷徙,是民族性的集體大轉移,即使在這樣艱辛的環境,婦女們仍把針線、剪花當作十分重要的事項,剪紙(剪花)與刺繡早就成了一對孿生姐妹。
刺繡是苗族婦女一生的主要工作之一,從小孩時就開始學習,一般都能自畫自剪,也有些畫得不太好或個别不會畫的人,就向别人讨要。一些頭腦靈活、畫剪得好的人便剪些花樣子去賣,在剪紙流行地區,幾乎每逢趕場天(即趕集市)都可見到市場上擺賣剪紙的攤子。這類賣剪紙的婦女,由于趨于專業化,剪藝好,刀法熟練,制作精緻,對推動剪紙藝術的完善和發展起丁很大作用。
苗族剪紙紋樣的母題和表述形式具有鮮明的集團性、地域性和相當穩定的曆史承繼性,這是由其刺繡的社會功能和傳承特性所決定的。苗族刺繡一直沒有脫離部落徽記藝術的範疇,它主要用于服飾裝飾,與服飾的款式及其它裝飾構成不同支系成員的外形識别标志。
苗族剪紙有自己的傳統,代代相襲,苗族刺繡和剪紙的傳統紋樣,刻記了許多遠古文化和原始藝術的特征,它衆多幻想性的奇妙形象,蘊藏着神秘的思維寓意。
(全文完)
版權資訊:出于傳遞更多資訊目的,僅供分享不作任何商業用途,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尊重原創,重在分享,如有來源标注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如需聯系我們或需轉載原創授權文章,請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處理,謝謝。
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
編輯/李艾家 周登友 黃沙沙
稽核/尚欣 王向遠
更多資訊
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