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概念近期催化不斷,9月22日華為全連接配接大會舉行,在《華為雲機器人平台,攜手共創具身智能未來》的專題演講中,探讨未來将如何探索具身智能,打造智能機器人,迎接下一個AI浪潮。9月24日,特斯拉釋出官方視訊,更新了其在人形機器人方面的研發進展,此次展示再次凸顯端到端算法在人形機器人應用端的不斷成熟。9月25日秋季全場景新品釋出會,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日報、環球時報等将進行同步直播,華為科技概念這把火再添新柴,華為機器人概念,有望成為市場新的關注題材。#時事熱點頭條說#
華為入局有望引領人形機器人賽道
自特斯拉釋出人形機器人Optimus以來,小米、三星、智元等科技巨頭也紛紛加入人形機器人行業中,人形機器人行業具備廣闊發展空間。對于人形機器人的發展而言,除了成本價格較高的零部件需要降本外,軟體端資料采集與模型訓練也擡高了成本,在當下人形機器人廠商逐漸增多的背景下,亟需具備雲計算、大模型解決方案的企業入局。
華為在這種背景下入局機器人概念,也是理所當然,華為是大陸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在雲平台、盤古大模型、畢昇編譯器等領域具有深厚積累。華為機器人發力方向是雲平台,類似華為汽車發力方向是車機,并不直接自己下場做機器人,而是為企業提供華為雲機器人平台,助力企業制造開發、內建以及使用機器人。華為申請了大量關于機器人的專利,并在東莞成立極目機器人公司,注冊資本8.7億元,有望引領人形機器人賽道。
人形機器人市場空間廣闊
大模型技術進步大幅度提高了機器人感覺、決策、控制系統的技術供給,在降低軟體開發門檻的同時拓寬了機器人的應用場景,有望驅動機器人真正實作具身智能。而具身智能機器人作為自洽的智能體,在思維方式、行為模式方面高度拟人,可以在絕大部分勞動作業場景替代人類,有望極大限度地解放生産力、重構生産力範式。
工業機器人與具身智能機器人特點比較
資料來源:IFIND、長江證券
根據高盛預測,在理想狀态下,若機器人軟硬體在短期内産生重大技術突破,實作具身智能的同時年均降本達到20%,人形機器人全球市場空間有望在2035年達到1540億美元,接近2021年智能汽車的市場空間,2025-2035年複合增長率達到94%;若是在樂觀情況下,人形機器人的出貨量有望在2035年達到100萬台,市場空間2025-2035年複合增長率有望達到59%;而即使是在悲觀推測下,人形機器人市場空間在2035年也有望達到60億美元。從勞動力替代角度來看,預計2025年-2028年人形機器人廠商達到兩年投資回報期,2030年-2035年用戶端達到兩年投資回報期。
機器人的市場空間可以比拟智能手機或電動汽車
資料來源:IFIND、長江證券
今年以來,國内衆多機器人廠商釋出了人形機器人産品。7月6日,傅利葉釋出了人形機器人GR-1;8月15日,宇樹科技釋出其首款人形機器人H1;8月16日,智能機器人企業達闼釋出了最新版旗艦人形服務機器人XR-4。在諸多科技巨頭的持續加碼下,大陸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進展有望加速。
國産人形機器人梳理
資料來源:IFIND、長江證券
華為機器人概念股
雲機器人(CloudRobotics)是将雲計算應用于機器人的技術。華為運用雲計算的強大運算和存儲能力給機器人提供一個更智能的”大腦”。可以增強單個機器人的能力,執行複雜功能任務和服務,同時,分布在世界各地、具有不同能力的機器人可以打破地域限制,開展合作,共享資訊資源,完成更大、更複雜的任務。
從2023全聯接大會及官網來看,華為在機器人領域布局的是盤古大模型+雲服務平台,機器人是硬體端口之一,由合作夥伴開發,在工業、四足、人形上均有應用案例。
科力爾:公司在伺服系統等領域實作了重大的技術突破并成為華為的供應商,伺服系統能廣泛應用于機器人與工業自動化、鯉電池裝置和光伏裝置等。
恒為科技:公司與華為在國産化适配、網絡可視化聯合解決方案等方面開展了相關合作。公司機器人有:吊軌巡檢機器人、輪式巡檢機器人等類型。
富臨精工:公司被确定為華為新能源車載減速器及相關零部件産品的供應商,雙方未來将圍繞核心技術産品及産業資源。
拓斯達:公司積極拓展為華為提供智能制造解決方案的機會,工業機器人應用于華為生産線。
高新興:公司機器人與華為雲在行業大模型進行合作,高新興機器人提供行業資料、語料庫以及機器人底層軟體和具身智能模型落地支援,共同面向巡邏機器人智能化開展具身智能大模型研發。
安聯銳視:公司是華為機器視覺業務的JDM合作夥伴,為華為智慧視覺聯合研發制造基地,此外公司作為華為機器視覺業務在珠海的研發和制造基地,雙方合作已兩年有餘。
拓維資訊:公司作為華為首批授權異騰硬體生産制造的合作夥伴,在重點領域探索AI公司在智慧交通領域打造了RPA稽核單機器人産品,在智慧考試領域,公司創新推出了AI智能評分與Al智能巡檢系統,通過建構AI智能評分。
潤和軟體:與華為異騰共同釋出了基于阿特拉斯200的新一代智能機器人解決方案。
軟通動力:公司于2020年設計推出了全場景智能客服解決方案”回聲”智能機器人具備知識庫管理模型訓練、自動分詞、自動标注、特征選擇等多項功能,基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自然語言處理)實作智能問答、多輪會話。
漢威科技:公司傳感器可以用于人形機器人主要應用于機器人人機互動,觸覺、力管控、溫度感覺等方面,并且已經打入華為、格力、小米供應鍊體系;同時,控股子公司蘇州能斯達的柔性納米仿生電子皮膚,可用在機器人領域、可穿戴裝置,目前能斯達的電子皮膚已有小批量商用。
新亞電子:是中國機器人産業聯盟機器人電纜标準的起草機關之一,供貨華為。
人形機器人概念股
綠的諧波:科創闆,國内首家量産諧波減速器的龍頭廠商。産能及技術優勢打造國産諧波減速器龍頭。綠的諧波是全球僅有的幾家能夠規模量産諧波減速器的廠商之一。根據綠的諧波招股書,綠的諧波在國内自主品牌機器人滲透率超過60%,為國産第一。
中大力德:中大力德目前主要産品包括RV減速器、傳動行星減速器、各類小型及微型減速電機等,為各類機械裝置提供安全、高效、精密的動力傳動與控制應用解決方案。
雙環傳動:高精密齒輪龍頭,RV減速器厚積薄發。根據高工機器人資料,2021年雙環傳動為中國市場佔有率僅次于納博特斯克的RV減速器供應商,國産替代初具成果,基本實作機器人減速器産品全覆寫和國産化替代。
彙川技術:國内伺服器龍頭,進軍智能制造。彙川技術為國内工控龍頭,在産品、份額、技術、平台、管理等環節優勢凸顯,業務覆寫通用自動化、電梯電氣大配套、新能源汽車、機器人、軌道交通等領域。運動控制系統方面,相關産品包括伺服系統、伺服電機和運動控制器等。彙川技術打造多元化産品布局,近幾年收入快速增長,2018-2021年淨利潤CAGR=45%。
禾川技術:科創闆,禾川科技成立于2011年,主要産品包括伺服系統、PLC等,覆寫了工業自動化領域的控制層、驅動層和執行傳感層,并在近年沿産業鍊上下遊不斷延伸,涉足上遊的工控晶片、傳感器和下遊的高端精密數控機床等領域。
埃斯頓:國内機器人龍頭,埃斯頓本身在伺服驅動、伺服電機和控制系統等核心環節已具有較高技術實力,同時相繼在2016年對外投資意大利機器視覺公司Euclid填補視覺技術空白,2017年收購英國Trio加強運動控制技術能力。依托内生外延的技術優勢構築護城河。埃斯頓技術實力強勁,産品研發不斷推陳出新,已形成以工業.機器人本體為主的豐富多元的産品矩陣。
鳴志電器:步進電機龍頭,鳴志電器成立于1998年,目前已經成為全球領先的步進電機制造商,同時深入布局無刷電機、伺服系統等領域。鳴志電器産品大多屬于定制型産品,主要應用于工業自動化和高端資訊化技術領域,50%以上步進電機産品銷往美國、日本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