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8月中旬,大英博物館被曝2000多件藏品失竊,讓很多人再次注意到這座典藏豐富的博物館。随後,一部小短劇的爆火,更是讓#請大英博物館歸還中國文物#的話題,沖上了熱搜。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這部名為《逃出大英博物館》的小短劇講述了在大英博物館陳列的一盞(看完劇你也會使用這個量詞)玉壺變成人形逃出博物館,并想方設法回到中國的故事。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很多家長都應景地給孩子看了這部劇,不過大家的反應都是“孩子看不懂”“他們不了解為什麼這些文物想要‘逃出去’”。

是以今天我就想寫寫這件事。

大英博物館,在網絡上有個别名——中國國家博物館英國分館。因為這裡收藏了多達23000件中國文物,其中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餘件,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之一。 很多外國人正是通過大英博物館典藏的中國文物,了解并愛上了中國文化。

而追溯這些文物的來源,離不開幾個世紀前的燒殺搶掠,那是刻在國人心中永遠的痛。

說實話,我挺感謝這部劇的,它用特别生動的方式讓很多人,尤其是包括小小常在内的年輕一代對這段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能開始了解這些文物背後所掩藏的曆史傷痛。

這部小短劇隻有短短三集,第一集2分鐘,第二集4分鐘,第三集9分鐘,加起來才不到20分鐘,但卻引起了國人強烈的共鳴。尤其大結局中,“玉壺”帶回了在屈辱年代被非法運往英國的中國文物們的一封封“家書”,字字泣訴戳中諸多網友的淚點。

小短劇,大情懷

《逃出大英博物館》這部短劇的創作者是兩個自媒體人,因為偶然間看到網友的提議,便萌生了“拍個中國文物化成人形從大英博物館裡逃出來的短劇”這一想法。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他們自己寫劇本、自己當演員、自己剪輯,期間推掉商演,專心緻志拍出了這部細節滿滿、誠意十足又非常有家國情懷的短劇。

劇中隻有兩個主角,一個是大英博物館裡化為人形的玉壺,一個是在英國郁郁不得志的小記者,名叫張永安。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兩人的相遇起源于一場“事故”,在街頭拍照的張永安被已經化為人形的玉壺撞到,把相機都給砸壞了。得知對方是中國人後,小玉壺激動萬分,并迫不及待地交代了自己的底細,她是一盞“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從博物館裡偷偷跑了出來,而且還身負重任。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這裡常爸要交代下背景。這個玉壺是蘇州玉雕藝人俞挺的作品,于2007年獲得北京天工獎優秀作品獎,2017年被大英博物館收藏,作為中國薄胎玉器發展水準的展示。和大英博物館收藏的衆多曆史悠久的文物相比,小玉壺算是非常年輕、且是合法管道引進的文物了,而這也是她被“委以重任”的原因,這個後面會提到。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回國後的兩個人來到了博物館,小玉壺從包裹裡拿出了一沓子信。這些信都是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文物寫給自己親友的。到這時我們才明白,小玉壺的任務就是把這些書信帶回來,念給留在國内的文物聽,傳達思念之情。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這些文物,曾經成雙成對被能人巧匠設計制造出來,也曾在漫長的時光裡,在華夏大地上彼此相依相伴,後來卻遠隔千山萬水,被迫分離,它們彼此一定也很思念吧?

這是笛師陶俑寫給琴師陶俑的——

“琴師陶俑伯伯,您好

笛師陶俑阿姨讓我告訴您

改日,您撥您的春風弦,她奏她的晚風笛

那首未完的《長歌行》,大家再一起奏完吧”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這是三彩羅漢寫給佛祖石雕的——

“佛祖爺爺

羅漢爺爺讓我跟您說

緣起緣滅,緣聚緣散

乃衆生法相

重逢

皆在一葉菩提之間”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中國有16尊遼三彩羅漢像,均在河北易縣發現,3尊因盜掘和運輸被損壞,2尊下落不明。已知的11尊被收藏于6個國家9個博物館中。)

還有朝冠耳爐寫給龍耳虎足銅方壺的——

“龍耳虎足爺爺

朝冠耳爐叔叔想跟您說

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間,應自強不息

夫愛國之士,不懼九重之淵

前輩不必挂懷,我雖身在萬裡,仍不墜,愛國之心”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清代朝冠耳爐,因為造型相似,又被稱為官帽耳爐,是皇家寺廟的香爐)

布袋和尚寫給地藏菩薩——

“地藏啊

從前你總嫌我的笑聲吵鬧

這麼多年沒聽到,是否有那麼一點想念啊

哈哈哈哈哈哈”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明代彌勒菩薩三彩陶塑坐像,笑容親切,有容天下事的肚量)

木雕觀音寫給水月觀音的——

“水月

我早已将回還之事抛之腦後

駐留在西方的遊子

需要庇佑的神靈

隻是這具木镂之軀

承得住偷盜者的歉意

卻載不動,故人留連的目光”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五代木雕觀音坐像,高141厘米,表面有彩繪痕迹。)

還有盛唐頂峰之作唐三彩中的唐小馬寫給唐大馬的——

“唐大馬,我是唐小馬

一眨眼

我們已經163年沒有見面了

每天洋人走後

我就會圍着這牢籠跑上幾圈

跑着跑着

我便會想起幾百年前

我們相約跑遍大好江山的誓言……”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唐三彩馬,1907年修建鐵路時在唐代墓葬中發現的随葬品,被外國人以低廉價格買走)

信件還有很多,常爸就不一一介紹了。“家書抵萬金”,每一句話,仿佛跨越千百年,直擊你我的心田。

這些流落在外的文物,何嘗不想回歸故土呢?家國永安,這樣一個純樸又真摯的願望,在亂世中生生被打破,時至今日,這些流落在外的文物想要回家也并非易事。英國曾以“保護文物安全”為由,以立法的形式禁止歸還文物。

從1949年至今,我們國家已經通過各種方式追回文物300多批次,共計15萬餘件。但這不過是所有流落異鄉文物的一小部分,還有大量文物流落海外。

《逃出大英博物館》的視訊創作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也許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文物現在也想家了,但它們隻能擠在擁擠的站位。當它們看到那些來往的中國面孔時,會不會想說:帶我回家。”

片子的大結局直接看哭一衆網友。看得出小小常也意猶未盡,陷入了沉思。那,該如何讓他了解國寶流落他鄉的痛楚,如何了解國寶傳回家鄉的困難呢?幸運的是,我找到了一部紀錄片。

不該被偷走的文物,背後藏着血淚史

這部紀錄片叫《Stuff the British Stole(那些年英國偷走的文物)》,講述了那些被掠奪到英國的文物背後的故事。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紀錄片中的主持人叫馬克·芬内爾(Marc Fennell),是一名澳洲記者、電視節目主持人和作家。他采訪了來自印度、以色列、蘇格蘭等國家的相關人士,講述了國寶被搶奪的過程以及不能回歸的原因,目前國内可以在B站看到五集内容。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這部2020年推出的紀錄片,2021年在多國的播放量都排名第一,并獲得了多個獎項。紀錄片中每一集都會介紹一個國家的文物,以及昔日的日不落帝國的野蠻曆史。

以第一集為例,從英國王冠裡的一顆鑽石開始,可以給孩子講清下面這三個問題:

問題一:它國的文物怎麼跑到了英國?

問題二:英國為什麼要掠奪這些文物?

問題三:英國願意歸還文物嗎?

英國标志性宮殿“倫敦塔”裡有一頂英國王冠,王冠上有一顆巨大的寶石,是世界上最大的切割鑽石之一,名字叫Kohinoor(波斯語),意為“光之山”。Kohinoor被視為财富的象征,誰擁有了它誰就擁有了财富和權力。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英國王室一直對外宣傳Kohinoor是被贈予的禮物,但實際上它是從一個小男孩手裡搶來的。

問題一:它國的文物怎麼跑到了英國?

每一個文物似乎都能講出一段交織着憤怒和淚水的故事,Kohinoor背後藏着的則是一個滅亡的國家和一個小男孩悲劇般的木偶人生。

現在提起印度,我們都會想當然地把其視為一個國家,但這不過是英帝國在殖民時期為了友善管理、販賣貨物賺錢而采取的強行整合措施。曆史上的印度地區一直都存在多個獨立主權的國家,錫克帝國就是其中一個,地理位置上橫跨如今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國家,最後一任國王叫達立普·辛格,出生于1838年。Kohinoor是他父親戴在手上的一枚戒指。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1843年,錫克帝國是當時印度地區最後一個沒有臣服東印度公司的國家。很不幸的是,達立普·辛格骁勇善戰的父親去世,隻有5歲的他在懵懂中繼承了王位。

時局動蕩,幼主上位,這給了東印度公司絕好的侵略時機。他們對錫克帝國發動了戰争,再加上内部争鬥不斷,1849年春天11歲左右的達立普·辛格被廢黜。英國人邀請他簽署了一份現在看來完全不平等的條約,其中一條就是把Kohinoor,這個連達立普·辛格都沒見過的鑽石贈送給英國。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Kohinoor被秘密運到英國并送給了維多利亞女王,為了讓它更閃亮,英國人對其進行切割做成了一枚胸針。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為了防止錫克帝國人民有複國的念頭,1854年,達立普·辛格被帶到了英國,自此再也沒回過故土。

他成了維多利亞的一個“養子”,被帶到各種正式場合展示。

後來有一天維多利亞女王拿出一個小盒子,裡面裝着那顆鑽石。這是他第一次見到這顆鑽石,惶恐至極的達立普·辛格拿出鑽石,躬身獻給了女王。這大概就是“禮物”說法的源頭。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彼時年輕的他還不是很明白這一舉動所代表的意義,多年後,已經成年的他想起已經消失的王國,想起那顆鑽石痛心不已。他寫信給女王,要求返還鑽石,但女王并沒有回信。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自此之後兩人關系交惡,達立普·辛格既回不去祖國也沒有任何資産,最終凄慘死在一個小旅館中,結束了被操縱的一生。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問題二:英國為什麼要掠奪這些文物?

維多利亞女王非常喜歡這顆鑽石,後來把它鑲嵌到了皇冠上。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其實,除了Kohinoor,英帝國搶奪的鑽石難以計數,從女王到權貴、軍官都非常喜歡搶奪鑽石。他們為什麼這麼喜歡鑽石?

藝術史學家Alice解釋道:“鑽石是一種非常便攜的東西,如果你想要展示你的财富和權力,鑽石是最好的選擇之一。”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英帝國殖民地高官,在殖民地用暴力肮髒的手段掠奪當地的資源、土地、财富,但要如何讓國内的人知道呢?如何在女王面前彰顯自己的功績呢?便攜又貴重的鑽石等寶石就成了最好的“功勳章”。

為了更好地展示殖民成果,1851年,他們還特意搭建了一座水晶宮,用來舉辦“萬國工業博覽會”,展示來自本國和世界各國的10萬件藏品,Kohinoor是其中備受關注的展品之一。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這場展示英國财富的盛會吸引了衆多人參觀,賺了18.6萬英鎊,用來修建自然曆史博物館、科學博物館、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帝國理工學院等重要的文化場所。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問題三:英國願意歸還文物嗎?

從英國女王誘導年輕的達立普·辛格用儀式感的方式再次獻出鑽石,以博得好名聲,試圖坐實Kohinoor的“禮物”之說,我們就找到了答案:他們不願意。

強權之下無禮物,達立普·辛格說出的那句“我将這顆鑽石作為贈禮獻給您”不過是一個孩子出于生存本能對強者的屈從。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如今Kohinoor與王冠一起呆在倫敦塔裡成為了陳列品,英國願意歸還嗎?

答案依舊是:不!

近幾年,巴基斯坦和印度都要求返還鑽石,但英國不為所動。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問其原因,原英國首相卡梅倫說的很清楚:

“如果你答應歸還一件,那麼大英博物館恐怕就要被掏空了!”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他們害怕的不是歸還某一件文物,而是害怕連鎖反應,害怕所有曾被他們侵略、掠奪的國家都要求帶自己的文物回家,害怕自己精心粉飾的曆史面具碎成一地。

在紀錄片結尾,用二十年研究錫克族變遷、了解達立普·辛格王子生平故事的曆史學家和收藏家Peter Bance說:

“人要知道自己的根在何處,知道自己以往犯的錯,做過的事,才能夠加以改正,向着更好的未來前進。”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當孩子問為什麼要逃出大英博物館時,我給他講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

大英博物館對中國文物的介紹中第一句話是這樣寫的:“中國創造了世界上最博大和悠久的文明……”每一個去大英博物館參觀過的人,一定都會覺得此言不虛,而這裡所展示的,也僅僅是浩如煙海的華夏文明的一小部分。

我們希望文物回歸,也感謝《逃出大英博物館》這部短片的兩名年輕創作者,是他們的疾呼和呐喊,讓更多的人關注到了流落海外的中國文物。雖然現狀短期可能無法改變,但從積極的角度想,如今每天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去大英博物館參觀,其實也算是對中華傳統文化起到了宣傳作用,讓更多人有機會了解、尊重并欽佩浩瀚璀璨的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