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國際教育視界
ID | FindingWIE
作者 | 熊靓
9月初,伯明翰市政府突然宣布破産,在伯明翰留學或關注伯明翰大學的學生及家長的神經瞬間被牽動了——
城市為何突發破産?破産之後孩子是否會中斷留學?對于想要去留學的家庭又會有怎樣的影響?
近幾年,我們似乎見證了太多創造曆史的時刻,全球也不斷面臨各種危機,那麼對于飄散在海外的留學生,他們将面臨怎樣的挑戰?又要如何度過危機?
作為除了倫敦以外的第二大城市,伯明翰此番宣告城市破産非同小可。根據官方釋出的Section 114 notice(第114條通知)表示,伯明翰破産的主要資金缺口來源于十幾年前的Equal pay claim(同工同酬訴訟)。
截圖自“第114條通知”
2010年伯明翰的女勤勞工狀告了她們的東家:在同樣的清潔工崗位之下,男員工一年可以賺5.1萬英鎊,而女員工僅為1.2萬英鎊,女性的薪酬連男性的四分之一都不到。此外,男員工還有額外的獎金,女員工則沒有分文。
這樣的薪酬制度存在嚴重的性别歧視,伯明翰政府也是以承擔了巨額的賠償。在過去十年已支付了11億英鎊賠償款的情況下,至今仍然有6.5億至7.6億英鎊的缺口。
根據The Guardian(衛報)的進一步解讀:這筆負債正在以每月500萬至1000萬英鎊的速度增長。伯明翰市政府已經無力承擔這筆賠償,這也就成為了城市破産的導火索。
截圖自英國《衛報》
當然伯明翰的财政壓力并不僅僅來源于“同工同酬賠償案”,更多經濟層面的因素我們暫不作過多深入的探究。但在社會層面,城市破産會有哪些直接的影響,是很多人會關注的議題。
從官方公布破産那一刻起,就意味着錢将不會花在除了基礎事務以外的事情上。根據《第一财經》的記者對于伯明翰居民的采訪表示,“第114條通知”僅限制新的政府開支,對當下的生活暫時沒有顯著的影響。
但出于未來“開源節流”的考量,伯明翰政府可能會增加稅負并減少稅收優惠,這無疑會給企業很大的營運負擔。落于個人身上,就業市場将會籠罩一片陰雲,是以經濟收入、社會穩定等方面都會受到不小的影響。
在對伯明翰破産事件有了總體的了解後,我們便切入留學生的視角來看這件事的影響。
伯明翰有6所大學,也算是英國高等教育的“一塊高地”。根據2020/2021學年的資料顯示,伯明翰大學(2024QS世界排名84名)有4650名中國留學生,近乎占據了留學生總數的一半。那麼,伯明翰的破産對于留學生會有怎樣的影響?
伯明翰大學第一時間就在微網誌作出了聲明:“伯明翰大學是一個完全獨立的機構,獨立于伯明翰市政府,我們獨立管理資金收支和其他業務。”
截圖自伯明翰大學官方微網誌
根據伯明翰大學官方的收支占比明細顯示,在學校7.49億英鎊的收入中,政府支援僅占9%。值得一提的是,學校主要的收入來源是學費,超過了總收入的一半。
截圖自伯明翰大學官方網站,點選可檢視大圖
由此,我們達成了一個初步的共識:英國的大學與政府之間有條鮮明的“三八線”。與此同時,也有風聲表示“為了拯救政府的财政危機,大學的學費可能會有所增長”。為了驗證這一說法的可靠性,就需要去更深層次地探究英國大學與政府之間的關系。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國大學權力協調與制衡》一書中,厘清了不同曆史、經濟發展階段以及不同執政者之下大學與政府的關系,時至今日——
- 一方面,“政府仍然将大學視為國家經濟和競争力的重要力量,政府有責任幫助大學應對高等教育的國際競争,提高教學和科研品質”。
- 另一方面,“政府同時承諾,将減少高等教育的管理層次,适當減少對大學的外部評估”。
總體而言,政府雖然一定程度上是高等教育資金的提供者,但是需要助力大學完成自身的使命。實際上,大學的權力是在增強的;而在資金層面依賴市政府越低的大學,自治的權力相對來說也越大。
伯明翰大學有足夠的資金底氣獨立于市政府之外,學校招生、授予學位的權力完全自主,對于留學生的入學影響較小。但是留學期間作為伯明翰市的住民,當地社會的環境安全與就業市場也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學生的就讀體驗。
城市的破産無論是在英國還是美國都不是個例,相比于英國高等教育的高度自治,美國公立學校對政府的依賴性明顯更高,是以也更容易受到政府“動蕩”的牽連。
根據《從走近到走進:美國高等教育縱覽》一書中對于美國高校收入的解讀:“對于公立大學來說,最大的收入來源是州政府的撥款,占24%,其次是學生的學費,占20%。私立大學學生的學費是最大的收入來源,占40%,大大高出其他單個性的收入來源。”
與此同時,大多數州花費的前三位是醫療衛生、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
由于近年來醫療衛生的花銷不斷上漲,選民又要求對基礎教育經費實行保護。最後如果州政府财政緊張,被壓縮的就隻有高等教育經費,是以公立大學的替代收入來源則是學費收入。由此,當美國的城市破産時,學費瘋漲将會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
此次伯明翰破産,很容易讓人聯想到2013年破産的“汽車城”底特律,連帶其所屬的密歇根州,都因為汽車業的不景氣嚴重影響到了經濟和稅收。為了能夠平衡預算,州政府縮減了對高等教育的撥款,州立學校的收入結構與發展都将面臨很大的挑戰,這也促成密歇根大學不斷的轉型(參考資料:《美國公立大學系統治理模式研究》,作者:徐來群)。
當城市危機來臨時,不受影響的倍感慶幸,深陷其中的則拼命自救。
新一代的學子被時代裹挾着見證了無數的曆史瞬間——疫情後的經濟蕭條與破産、俄烏戰争的時局動蕩、日本排放核污水的生命威脅……天災人禍無不給海外的留學生帶來了身心上的巨大考驗,而他們又經曆着怎樣的求學之路?
01)财務危機之下,英美大學現“關閉潮”。
圖檔來源于網絡:愛荷華衛斯理大學官網的停止營運公告
今年3月,美國建校近兩個世紀的私立大學愛荷華衛斯理大學迫于财政壓力,在官網公開聲明,學校将會在本學年結束後停止營運。
而在過去的三年,美國有多所大學不得不宣布永久性關閉。留學到一半,學校破産關停了該怎麼辦?據悉,愛荷華衛斯理大學将會由美國農業部接手,而未完成學業的學生将會在4所學校中選擇一所繼續完成學業。
雖然學校破産關停通常都會給學生一個合理的安置,但對于留學生來說,在學業的适應與心理的調節上都存在很大的壓力。是以或許未來在擇校的過程中,申請學校的财政情況也稱為了一個重要的參考标準。
資料來源于福布斯,福布斯為了建立年度大學财務狀況排行榜,從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擷取了最新的财務資料,涵蓋了從2020年7月開始到2021年6月結束的财政年度。總共對906所招收至少500名全日制學生的大學進行了排名,上表為排名前30的學校。從上表可以看出,财務狀況好的學校通常都是排名靠前的知名大學。
02)戰火中留學,生存危機中頓悟。
伯明翰破産、英美各大學關停,帶來的學業危機或多或少,但都不乏破解之法。真正面臨生死考驗時,留學也從學術精進的層面進階到了叩問生命的層面。
紀錄片《一次遠行》記錄了多位留學生的孤勇青春,其中第四集的主人公朱效民,是一名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沖突解決與調解專業就讀的留學生。
根據新聞報道,2021年5月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對多個以色列城市展開攻擊,這場沖突持續了11天,造成雙方244人死亡,其中兒童有67名。
截圖自《一次遠行》紀錄片
在死亡面前,任何事情似乎都沒有那麼沉重了。而在宿舍的朱效民也親眼見證了戰火,抱着“守衛和平”這樣偉大的理想來到以色列求學,朱效民在戰火中尋找化解沖突的答案,“不是切身的體會,誰能如此明确地感受到兩個民族間的沖突?數百人的死亡,導火索隻是一棟棟房屋,也沒人知道,他們會在何時重新燃起戰火。”
截圖自《一次遠行》紀錄片
結語:
正如朱效民在紀錄片中說的,“我知道,這不過是一次走馬觀花的旅程,複雜的邊境,失控的街頭,不同的選擇,真實世界才展開一角,答案還在風中……”
或許很多留學生的學習生涯都是很順遂的,城市破産、大學關停、邊境戰火,“城市破碎的瓦片”或許砸中的隻是少部分人,伯明翰一所城市的破産對留學生的影響也是可有可無,但是在曆史瞬間來臨之時,我們也将會對社會、學業乃至生命引發更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