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埃隆·馬斯克:逆境塑造了我

作者:齊魯壹點

埃隆·馬斯克是如今全球引人注目、富有争議性的創新企業家,他善于突破正常,引領電動汽車、私人太空探索和人工智能發展,還将推特收入囊中。有人認為他是改變世界的創新者,有人認為他是“瘋子”“惡魔”,是一個專橫、偏執、很難相處的人。馬斯克也曾直言:“對于所有那些被我冒犯的人,我隻想對你們說,我重新發明了電動汽車,我要用火箭飛船把人送上火星。可我要是個随和、放松的普通人,你覺得我還能做到這些嗎?”

那麼埃隆·馬斯克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勇于冒險以及對風險高容忍力的背後,隐藏着怎樣的成長經曆?近日由中信出版集團引進出版、全球同步上市的《埃隆·馬斯克傳》,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解答。《埃隆·馬斯克傳》的作者是著名傳記作家沃爾特·艾薩克森,也是《史蒂夫·喬布斯傳》的作者,他深度跟訪馬斯克兩年,以近距離的觀察視角,揭開了馬斯克這個沖突人物的神秘面紗。

埃隆·馬斯克:逆境塑造了我

《埃隆·馬斯克傳》

[美]沃爾特·艾薩克森 著

孫思遠 劉家琦 譯

中信出版集團

文|沃爾特·艾薩克森

埃隆·馬斯克的童年在南非度過,他經受過切膚之痛,也學會了如何在痛苦中生存。

12歲那年,他乘大巴來到一個名叫“野外學校”的野外生存營地。在他的記憶裡,“它就像《蠅王》故事的現實版本”。每個孩子隻能分到一點點食物和水,這裡允許他們為了争奪生存物資大打出手,甚至鼓勵他們這麼做。他的弟弟金博爾說:“欺淩在這裡被視作一種美德。”大孩子們很快就開始暴揍小家夥的臉,然後奪走他們的東西。埃隆身材矮小,木讷呆滞,結果被人打了兩次。最後他瘦了10磅。

埃隆第二次去野外學校時,即将年滿16歲。他身高激增到6英尺3英寸,體格也強壯了不少,身材像一頭熊,還學了一點兒柔道。這一次,野外學校不再是他的噩夢。埃隆說:“那時我開始意識到,如果有人欺負我,我可以一拳打中他們的鼻子,這樣他們就再也不敢欺負我了。”

埃隆最痛苦的經曆發生在學校裡。很長一段時間,他都是班裡年紀最小、個頭最矮的學生,也很難搞清楚人情世故那一套。對他來說,共情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東西,他沒有取悅别人的欲望,也沒有這種本能。結果小混混經常盯上他,朝他的臉揮拳頭。他說:“你要是沒被人打過鼻子,你就不知道這種欺淩會對你的一生造成怎樣的影響。”

一天清晨,在校園集會上,一個男生正在和一幫朋友玩鬧,撞到了埃隆。埃隆一把把他推了回去,雙方發生了口角。這個男生和他的朋友們在休息時間找到了埃隆,發現他正在吃三明治。他們從他身後靠近,踢了他的腦袋,還把他推下了水泥台階。當時和埃隆坐在一起的金博爾回憶:“他們騎在他身上,不停地毆打他,踢他的頭。打完以後,我甚至認不出他的臉。那就是個腫脹的肉球,幾乎看不到他的眼睛。”随後埃隆被送往醫院,一周都無法上學。幾十年後,他還在接受矯正手術,以修複鼻子内部的組織。

但同他的父親埃羅爾·馬斯克給他造成的情感創傷相比,這些傷痛都微不足道。埃羅爾·馬斯克是一名工程師、一個無賴、一個富有魅力的幻想家,他的這些特質至今仍困擾着埃隆。在校園欺淩事件發生後,埃羅爾站在了施暴者那邊,他說:“那個孩子的父親剛剛自殺了,埃隆還說人家蠢,埃隆總喜歡說别人蠢。我怎麼能責怪那個孩子呢?”

埃隆從醫院回家時,父親狠狠斥責了他一頓,埃隆回憶:“我站了一個小時,他沖我大喊大叫,說我是個白癡,說我一無是處。”金博爾不得不旁觀了這一幕,他說這是他一生中最糟糕的記憶。金博爾說:“我父親情緒失控了,可以說是勃然大怒,類似的場景我們見得太多了。他對我們哥倆毫無同情心。”

埃隆和金博爾再也不同父親說話了。他們都表示,父親說埃隆挑起了整件事的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那個肇事者最終因為這件事被送進了少年犯管教所。他們說,父親的謊言反複無常,他經常編造各種穿插着虛構情節的故事,有時這些情節是蓄意編排的,有時則純粹是他的妄想。他們都說他有雙重人格,前一分鐘還和藹可親,後一分鐘就會開始持續一個多小時的無情謾罵。每次長篇大論結束時,父親都會告訴埃隆他有多可悲。埃隆隻能站在那裡,不能離開。“這是精神上的折磨。”埃隆說完,停頓了很長時間,微微有些哽咽,“他總能讓情況變得惡劣不堪。”

盡管埃隆·馬斯克無數次地嘗試在生理和心理上擺脫父親的陰影,但父親對他的精神影響仍将持續存在。他的情緒會在晴空萬裡和暗無天日之間、在激情四射和麻木愚鈍之間、在冷漠疏遠和真情流露之間循環往複,偶爾還會陷入那種雙重人格的“惡魔模式”,讓他身邊的人感到害怕。

埃隆的第一任妻子賈絲廷說:“我覺得一個人像他那樣在南非度過童年,就必須在某種程度上對他人關上心門。”在他的10個孩子中,賈絲廷是其中5個孩子的母親。“如果你父親總是叫你傻瓜和白癡,也許你唯一的回應方式就是閉上心門。因為即便打開了一個情感次元,你也沒有駕馭情感的工具。”這樣做可能會讓他變得冷酷無情,但也使他成為敢于冒險的創新者。賈絲廷說:“他學會了消除恐懼。如果你屏蔽了恐懼心理,那麼你也得屏蔽其他情感,比如快樂或同理心。”

童年噩夢的點點滴滴,讓他變得厭惡滿足于當下。“我隻是覺得他不知道如何去享受成功,欣賞鳥語花香。”他另外三個孩子的母親、藝術家克萊爾·鮑徹(藝名“格萊姆斯”)這樣說道,“我認為童年帶給他最深刻的制約就是:生活即痛苦。”埃隆對此表示同意,他說:“逆境塑造了我,我的痛苦門檻值變得非常高。”

如果跳出原生家庭這口熔爐,你會發現埃隆發展出了一種氣場,讓他有時看起來像個外星人——他的火星任務仿佛是對于重返家園的渴望,而他打造人形機器人的願望似乎又在表達着一種對親密情感關系的心理訴求。

他會宣講塑造人類意識、探究宇宙、拯救地球的必要性。一開始,我以為這主要是在塑造人設,就像一個經常讀《銀河系搭車客指南》的大男孩在演講和播客裡用宏大的夢想來激勵團隊。但随着我跟他打交道越來越多,我越來越相信使命感是推着他前進的動力之一。當其他企業家還在努力形成世界觀時,他已經形成了宇宙觀。

他的遺傳、教養和心智讓他有時既冷酷又沖動,這也賦予他面對極高風險的耐受能力。他可以冷靜地計算風險,也可以狂熱地擁抱風險。“埃隆是為了冒險而冒險,”在PayPal創業早期就成為埃隆合夥人的彼得·蒂爾表示,“他似乎就是很享受,有時候甚至會上瘾。”

動蕩的環境和劇烈的沖突對埃隆有着莫大的吸引力,有時他甚至渴望這些東西,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那些他努力維持卻未能持久的戀愛關系中。在面臨重大危機、最後期限和事業轉折時,他披荊斬棘、激流勇進。每當面對艱巨的挑戰,緊張感常常讓他夜不能寐,甚至嘔吐不止。但這些都是他賴以為生的養分。“戲劇性是他人生中的最佳伴侶,”金博爾說,“離開這個他活不下去,他可以為之生、為之死。”

2022年年初,也就是在SpaceX成功發射了31顆衛星、特斯拉賣出了近100萬輛電動車、埃隆成為地球上最富有的人一年後,對于自己一再挑起戲劇性沖突的背後動機,他略帶感傷地談起了他的反思。“我需要改變我的思維模式,不能一直處于危機戰備狀态,”他告訴我,“我這種狀态已經持續了大概14年,或者說我人生的大部分時間。”

這些年來,每當他身處絕境或感受到威脅時,他就會回想起在操場上被欺淩的恐怖經曆。現在他有機會坐擁整個操場了。

(本文摘選自《埃隆·馬斯克傳》,标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