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漢衰落史(3)外戚與外戚的終極對決,漢室錯過唯一翻盤的機會

作者:煙郭說曆史

公元前7年,漢成劉骜病逝,在他執掌漢帝國江山的二十多年裡,由于水準太差,又沉迷酒色,導緻王家外戚崛起,漢室大權旁落。

二十多年來,漢帝國大司馬大将軍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由王家人輪流坐,一共傳了五代。

自此以後,皇權旁落,朝野上下不是王家人就是王家的親戚,要麼就是王家的黨羽門生,在這種極度危險的局面下,劉骜終于走完了自己荒淫無度的一生。

但劉骜死得突然,又沒有子嗣,是以皇位傳給了他的侄子劉欣,是為漢哀帝。

劉欣繼位時,坐在大司馬大将軍位置上的正好是王莽,他便是王家人中第五個坐在大司馬大将軍位置上的權臣。

最關鍵的是,外戚之是以能掌權,是因為跟皇帝是近親這一層關系,如今王家所依賴的皇帝劉骜已死,新的皇帝跟他們沒什麼關系,王家經營二十多年的權勢也面臨着挑戰。

而發起挑戰的,正是新皇帝劉欣的外戚家族,包括劉欣的祖母傅氏家族和母親丁氏家族兩大勢力。

于是,劉欣在位期間,傅家和丁家聯盟與王家展開了一場終極對決。

在這個過程中,劉欣原本是有機會讓皇權旁落的漢室翻盤的,可他比自己的上一任皇帝劉骜還要差勁,總是錯失機會,最終使得皇權徹底旁落,西漢帝國也在他這一代徹底涼透。

而這一切還得從劉欣繼位時的局勢說起。

傅、丁家族與王氏家族的第一次交鋒

原本,這皇位是輪也輪不到劉欣的,可劉骜實在是不争氣,盡管後宮有不少美豔動人的大小老婆,但劉骜在趙飛燕和趙合德姐妹倆的運作,幾乎是專寵她們姐倆。

最嚴重的是,隻要劉骜跟别的妃子有了孩子,趙飛燕姐妹倆就會想方設法弄死懷孕的妃子或者嬰兒,而趙飛燕姐妹倆自身又多年不能懷上孩子。

以至于劉骜直接絕了後,王家人原本是打算立劉骜的兒子為太子的,可劉骜根本沒有一個子嗣,迫于朝野輿論壓力,王家隻好同意立劉骜的侄子劉欣為太子。

反正也隻是立個太子而已,将來等劉骜有了兒子,還可以再換嘛,到時候王家一樣可以繼續掌握朝政大權。

可誰知,劉骜沒幾年就猝死了,這一下子就打亂了王家的所有計劃。

因為新的皇帝不是劉骜的侄子,跟王家沒有半點親緣關系,而且新皇帝必然重用自家外戚,王家的權勢必然受到威脅。

在新帝劉欣的外戚中,最厲害的當屬傅氏家族。

這個傅氏家族又以傅太後為首,而王家則以太皇太後王政君為首。

這兩個女人,其實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經打得不可開交了,因為她們都是漢元帝劉奭的老婆,隻不過王政君是皇後,傅氏是昭儀。

但傅氏一直是受寵的那個,當年在傅昭儀的運作下,王政君的兒子劉骜都差點被廢了太子之位。

如今傅昭儀的孫子做了皇帝,她的家族自然成了新崛起的外戚勢力。

随着劉欣的登基,兩家外戚迎來了第一次碰撞。

而碰撞的主題就是傅氏的名分問題!

西漢衰落史(3)外戚與外戚的終極對決,漢室錯過唯一翻盤的機會

太皇太後王政君和傅氏是同輩,而且都是漢元帝劉奭的老婆,王政君的兒子劉骜做了皇帝,她當然就是皇太後,如今她兒子死了,新皇帝登基,她自然成了太皇太後。

那麼,新的皇帝是劉骜,他不是王政君的孫子,而是傅昭儀的孫子,他成了皇帝,那傅昭儀的名分也應該是太皇太後了。

但王家的人肯定是不同意的,而且王家掌權二十多年,在朝廷中的勢力根深蒂固,即便劉欣成了皇帝,也一時難以撼動。

果然,劉欣剛登基沒幾天,高昌侯董宏就上書請求将傅氏尊為“帝太後”,這個帝太後享受和太皇太後一樣的待遇和禮制。

但此舉迅速遭到大司馬大将軍王莽以及左将軍師丹的反對,朝野上下也沒幾個支援傅氏的。

劉欣也不傻,他對朝廷的局勢還是有了解的,王家經營了二十多年,權勢滔天,朝野上下不是王家的人就是王家的黨羽。

此時跟王家人翻臉,弄不好就被趕下崗了。

于是,懾于王家的權勢,劉欣當即下令将上書的董宏貶為庶人。

可傅氏這邊不幹了,你小子做了皇帝,怎麼胳膊肘往外拐?幫着王家人欺負自己的祖母?

是以,傅氏向孫兒劉欣施加了壓力,劉欣此時可以說是左右為難,自己剛剛登基,根基尚淺,還需要依賴王家人,而且也沒有實力能跟王家攤牌。

可要是跟王家妥協吧,祖母傅氏這邊不答應,簡直是壓力山大。

關鍵時刻,王政君這邊開口了,畢竟劉欣做了皇帝,傅氏這邊總還是要有個名分的,不然于禮也不合。

不過,雖然王政君松口了,但她并沒有同意尊傅氏為“帝太後”,而是同意尊傅氏為“恭皇太後”,劉欣的母親丁氏則尊為“恭皇後”。

上新立,謙讓,納用莽、丹言,免宏為庶人。傅太後大怒,要上欲必稱尊号,上于是追尊定定陶恭為共皇(帝),尊傅太後為共皇太後,丁後為共皇後。——《漢書》

此事過後,漢帝國出現了曆史上的一個奇觀:同時存在兩個太皇太後和兩個皇太後,即太皇太後王政君、恭皇太後傅氏(和太皇太後一個級别)、恭皇後丁氏、皇太後趙飛燕。

西漢衰落史(3)外戚與外戚的終極對決,漢室錯過唯一翻盤的機會

一年後,傅家與王家接着爆發了第二次碰撞。

公元前7年七月的一天,劉欣在皇宮設宴,古代人對于座次排序是講究尊卑的,這次的宴會坐席上,太皇太後王政君的上座旁邊卻多了一個席位。

這意思就是有個人的座次是和太皇太後王政君并列的。

恰好王莽第一個抵達了現場,一見王政君的座位旁邊竟然還有一個同等的位置,當場震怒。

于是詢問内者令:這是誰的座位?

内者令這才告訴他是恭皇太後傅氏的座位,王莽聽完當場就不幹了,她傅氏當年也隻是區區一個昭儀,怎麼配和太皇太後并列座位?

就這樣,在王莽的強硬要求下,内者令隻好将傅氏的座位撤掉,換到旁邊的一個不起眼的位置上。

另一邊的傅氏聽說後,當場宣布拒絕出席宴會,以示抗議,一場宴會就這樣被搞得不歡而散。

事發之後,王莽做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上書請求辭職。

此時劉欣已經登基一年,加上傅氏、丁氏兩家外戚的崛起,他在朝廷中已有一定的根基,于是當即同意了王莽的請求,并賜500斤黃金,保留王莽三公級别的待遇。

内者令為傅太後張幄坐于太皇太後坐旁。莽案行,責内者令曰:“定陶太後藩妾,何以得與至尊并!”徹去,更設坐,傅太後聞之,大怒,不肯會,重怨恚莽。莽複乞骸骨,哀帝賜莽黃金五百斤,安車驷馬,罷就第。——《漢書》

事實上,這些都是王政君和王莽商量好的,是他們在這場權力鬥争中的政策。

王政君和王莽自知新皇帝登基,傅氏和丁氏崛起,王家必然會受到打擊,如果正面對決的話,傅家和丁家有皇帝的支援,王家是沒有勝算的。

是以,他們選擇了以退為進,主動淡出權力中心,避開傅、丁兩家的鋒芒,儲存有生力量,等待時機,找準破綻,再發起緻命一擊。

西漢衰落史(3)外戚與外戚的終極對決,漢室錯過唯一翻盤的機會

王莽隐退後,王家經營二十多年的勢力體系也随即遭到嚴重打擊,在傅氏、丁氏兩大家族的聯合下,王家在朝廷的黨羽多數被驅逐、貶官。

按理說,橫行二十多年的外戚勢力被打垮,皇帝重新掌握了權力,西漢帝國應該由此轉入正軌才對。

可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外戚一直存在,隻不過換了一家外戚而已,舊的外戚倒了,新的外戚又出現了。

新外戚崛起,漢室翻盤的機會

自從王莽隐退後,劉欣一開始還是想做個好皇帝的,他還是積極地施行了一些抑制土地兼并,免除窮人賦稅的政策,而且積極調整朝廷人事,以消除王家的影響力。

可他萬萬沒想到,自己剛準備大幹一場,就遭到了無情的打擊。

而打擊他的正是自己的祖母傅太後。

事情是這樣的,王莽辭職後,大司馬的位置就空了出來,這個至關重要的職務,應該要交給信任并且有能力的人擔當才對。

劉欣也是這麼想的,而且當時還真有這麼一個合适的人選,他就是傅喜。

傅喜這個人能力不錯,而且是傅家的人,論輩分,比恭皇太後傅氏還要高一輩。

最關鍵的是,傅喜為人正直,他這人認理不認人,哪怕是傅家的人犯了錯,他也一定會秉公執法,毫不留情。

是以,傅喜在傅家内部也被很多驕橫的纨绔子弟恨上了,連恭太後傅氏也不滿。

最開始,劉欣打算任命傅喜為大司馬的時候,遭到了恭太後傅氏的極力反對,因為傅喜老跟她唱反調。

劉欣懾于祖母的壓力,幹脆任命自己做太子時的老師太傅師丹為大司馬。

這下不僅是恭太後不願意,連不少朝廷大臣也提出了反對,理由是師丹跟皇帝沒有親緣關系,讓他做大司馬不符合禮制。

而更深層次的算盤,其實是恭太後傅氏想效仿當年的呂後掌控朝政,而師丹跟她不是一夥兒的,這不利于她控制朝政。

就這樣,皇帝和祖母傅氏僵持了一個月後,傅氏選擇了妥協,同意讓傅喜擔任大司馬,而師丹則改任大司空。

上既聽莽退,衆庶歸望于喜。喜從弟孔鄉侯晏親與喜等,而女為皇後。又帝舅陽安侯丁明,皆親以外屬封。喜執謙稱疾。傅太後始與政事,喜數谏之,由是傅太後不欲令喜輔政。上于是用左将軍師丹代王莽為大司馬,賜喜黃金百斤、上将軍印绶,以光祿大夫養病。——《漢書》
明年正月,乃徙師丹為大司空,而拜喜為大司馬,封高武侯。——《漢書》

傅氏原以為自己賣了傅喜一個人情,他會感恩在心,不再跟自己作對。

可她還是打錯了算盤,傅喜為人正直的性格,是不會因為這種恩惠而改變的。

西漢衰落史(3)外戚與外戚的終極對決,漢室錯過唯一翻盤的機會

果然,沒過多久,傅氏不滿足于“恭太後”的尊号,想更進一步,要求再給自己上一次尊号,以獲得和太皇太後王政君同等的名分。

誰知,傅喜當即聯合師丹表示反對,說傅氏“恭太後”的尊号早已議定,不能随意更改,而且天底下哪有上兩次尊号的?這明顯于禮不合。

一年後,傅氏還是不甘心,再次要求給自己上尊号,傅喜照樣反對。

此事一出,徹底激怒了傅氏,此後不久,在傅氏的運作下,先是罷免了師丹,接着将丞相孔光也給貶為庶人。

值得注意的是,師丹和孔光都是有能力,而且人品正直的大臣,他們被貶之後,傅氏當即将傅家和丁家那些驕橫的纨绔子弟填充進來,于是形成了新的外戚專權。

傅喜也在不久後被罷免,給攆回封地了。

丁、傅驕奢,皆嫉喜之恭儉。又傅太後欲求稱尊号,與成帝母齊尊,喜與丞相孔光、大司空師丹共執正議。傅太後大怒,上不得已,先免師丹以感動喜,喜終不順。——《漢書》

而皇帝劉欣,太過于年輕,而且能力太差,缺乏政治手腕,懾于祖母的壓力,他根本沒有能力和祖母掰手腕,隻能眼睜睜地看着這一切發生。

西漢帝國的江山,就這樣在王家人掌握實權之後,又落到了傅家人手中,而皇帝一直都是擺設。

這也是劉欣丢掉的第一個翻盤機會。

如果他有漢宣帝那樣的能力的話,完全可以頂住傅氏的壓力,保住傅喜和孔光,也不至于後面傅氏外戚一家獨大。

在此後的日子裡,劉欣這個皇帝幾乎就變成了吉祥物,朝政事務都是傅家人說了算,實際上就是傅氏說了算。

而劉欣本人眼見無法挽救,幹脆躺平,這這個皇帝身上還有一種怪癖。

他喜歡上了一個叫董賢的娘娘腔,每天都跟這個董賢混在一起,兩人一起吃飯、一起玩、一起同床共枕。

有一次,劉欣和董賢睡在一起,第二天劉欣先睡醒,而董賢還在熟睡,但董賢的頭壓着劉欣的衣袖。

劉欣想起床,但他要是直接抽出衣袖,就會弄醒董賢,于是這位年輕的皇帝當即小聲叫人給他拿來一把刀,将衣袖割斷,然後才從床上下來。

這個事情在曆史成為了一個著名的典故——斷袖之癖。

所謂斷袖之癖,在現代,也被稱作同性之戀。

常與上卧起。嘗晝寝,偏藉上袖,上欲起,賢未覺,不欲動賢,乃斷袖而起。其恩愛至此。——《漢書》

就這樣,一直到公元前2年,這是劉欣登基的第五個年頭,壓在他頭上的祖母傅氏終于離開了人世。

而傅家和丁家剩下的人中,大多都是些纨绔子弟,沒什麼有能力的人。

王氏外戚則暫時處于戰略收縮,不敢露頭的狀态。

這個時候,如果劉欣能夠大力提拔一批有能力的大臣充入朝廷核心崗位,并打擊那些驕橫跋扈的傅氏和丁氏外戚的話,完全可以扭轉外戚專權的局面。

可這位仁兄卻犯了一個緻命的錯誤,錯失了漢室最後一次翻盤的機會。

西漢衰落史(3)外戚與外戚的終極對決,漢室錯過唯一翻盤的機會

大司馬這個職務空出來以後,他竟然讓董賢來擔任大司馬這種最關鍵、最核心的職務。

董賢這種人,完全沒有任何能力,隻不過劉欣喜歡他而已,這樣的人當了大司馬,根本就沒有任何用處。

當時丞相王嘉極力反對,劉欣甚至不惜逼死了王嘉,也要把董賢扶上大司馬的位置。

劉欣寵愛董賢到了什麼地步呢?據史書記載,劉欣甚至公開表示自己願意将皇位禅讓給董賢。

如此荒唐之言,要麼劉欣這人是嚴重的戀愛腦,要麼他就是真的荒唐至極。

就這樣,雖然恭太後傅氏死了,傅家和丁家群龍無首,可劉欣卻沒有抓住機會扭轉外戚專權的不利局面。

最關鍵的是,傅氏死後不久,太皇太後王政君意識到王家人重回朝廷的時機成熟。

于是,在王政君的要求下,劉欣竟然同意召回王莽!

而且劉欣又是個短命皇帝,王莽回來幾個月後,劉欣便去世了,年僅25歲,此時距離恭太後傅氏去世不足一年。

劉欣一死,大司馬董賢是個能力平庸之人,他哪裡鬥得過太皇太後王政君和王莽。

很快,在王政君和王莽的打擊下,董賢的大司馬職務被剝奪,王莽在王政君的支援下重新掌握實權,并且控制了禁軍。

王莽重掌大權之後,立了一個9歲的小屁孩做了皇帝,是為漢平帝,至此,西漢帝國徹底涼透,再無翻盤的可能。

此後僅僅過了9年,王莽便篡奪了漢室江山,自立為帝。

煙郭說

縱觀西漢皇權旁落,最終被外戚篡奪江山的整個過程,再聯系到西漢衰落的開端,也就是漢元帝劉奭時代。

漢宣帝曾說,亂漢家者,太子也。

因為當時太子劉奭崇尚儒家,主張重用儒臣,而不是漢宣帝采用的王道霸道雜之的治國理念。

但事實上,西漢的衰落乃至最後的滅亡,跟重不重用儒臣沒有太大關聯,有兩點原因非常重要。

一是,皇帝本人的能力。

對于外戚專權、宦官亂政這種事情,跟皇帝本人的能力有極大的關系,漢武帝能駕馭外戚,漢宣帝也能駕馭外戚,更能駕馭宦官。

是以他們在位期間,像衛青、霍去病這樣的外戚做大司馬大将軍,依然無法專權,因為漢武帝駕馭得住。

漢宣帝在位時,許家的外戚、史家的外戚也沒有專權,因為漢宣帝能駕馭他們,宦官石顯也不敢亂政,因為漢宣帝鎮得住。

可每一代的皇帝,能力是不同的,漢元帝的能力不行,優柔寡斷,太過于依賴宦官,容易被宦官忽悠,導緻宦官亂政。

之後的漢成帝劉骜,他的能力更差勁,他明知外戚王鳳有專權的危險,可還是懾于太後王政君的壓力以及王家人的壓力,罷免了丞相王商,導緻王家一家獨大,最後大權旁落。

而且劉骜沉迷于美色,不思進取,完全躺平,直接導緻了王家人專權20餘年。

劉骜死後,新帝劉欣不僅差勁,還有怪癖,他也懾于傅氏的壓力,罷免了丞相孔光,大司空師丹以及大司馬傅喜。

這直接導緻皇權旁落于外戚傅家手中。

在西漢皇權旁落的兩代帝王時期,漢成帝劉骜時代,有正直的王商,漢哀帝劉欣時代有正直的傅喜、師丹、孔光。

可這兩個皇帝的能力太差,太平庸,不僅鬥不過外戚,而且性格軟弱,迫于外戚的壓力,将站在自己一邊的正直大臣罷免,導緻皇權旁落。

他們不是沒有機會,也不是沒有支援者,隻是能力太差勁,性格太軟,直接葬送了江山。

西漢衰落史(3)外戚與外戚的終極對決,漢室錯過唯一翻盤的機會

其次是,制度的問題。

事實上,自隋唐以後,外戚專權的故事已經越來越少,到明清時代,幾乎沒有出現過。

因為越到後面,制度就越完善,權力的配置設定和制衡也更加完善,外戚很難再專權了。

好不容易在唐朝出了個長孫無忌,可他的權勢跟漢朝的外戚比起來差遠了,能制衡長孫無忌的大有人在,是以他根本不是皇帝李治的對手。

參考文獻:《漢書》、《資治通鑒》

注:本文圖檔均來自網絡搜尋,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