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譚震林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為何會怒斥:貪天之功,無恥之尤

作者:任先生講曆史

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譚震林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為何會怒斥:貪天之功,無恥之尤

文|任先生

編輯|任先生

譚震林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為何會怒斥:貪天之功,無恥之尤

1978年,曾任華東野戰軍政委的譚震林來到淮海戰役紀念館參觀,回顧往昔的峥嵘歲月。紀念館内陳列的烈士遺物、作戰地圖,不禁讓譚震林感慨萬千。

然而,在參觀紀念館的尾聲,當譚震林看到了紀念館内對淮海戰役整體戰果的介紹時,不禁沉下臉來。走出紀念館後,譚震林憤怒地留下了八個字:“貪天之功,無恥之尤!”

譚震林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為何會怒斥:貪天之功,無恥之尤

(譚震林)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譚震林憤怒地留下了這八個字?這背後是否另有隐情?今天的我們,該對淮海戰役的結果做出怎樣的評價?

華東野戰軍,是一支偏師?

引起譚震林憤怒的,是當時淮海戰役紀念館内這樣的一段介紹:中原野戰軍對淮海戰役的勝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華東野戰軍是配合中原野戰軍作戰的一支“偏師”部隊。

那麼,在淮海戰役中,華東野戰軍真的算得上是一支“偏師”嗎?

譚震林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為何會怒斥:貪天之功,無恥之尤

(華東野戰軍将領合影)

首先,戰場上的“主力”和“偏師”都是相對的概念。要說哪一支部隊是“偏師”,就要看它和另一支部隊的比較。縱觀解放戰争全局,毛主席等中央軍委的謀篇是以東北野戰軍為主力,其他野戰軍牽制國軍部隊,給東北野戰軍發展壯大的機會後,一舉入關統一全國。

是以,從解放戰争全局的角度來看,如果說東北野戰軍是主力,那麼其他部隊恐怕都是偏師。尤其是在1948年遼沈戰役結束後,東北野戰軍的部隊兵員規模更是高達百萬之衆,超過了其他三支野戰軍部隊兵員的總和,是名副其實的解放軍頭号勁旅。

譚震林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為何會怒斥:貪天之功,無恥之尤

但是,如果我們将視角縮小到一場戰役:尤其是淮海戰役,來看中野、華野的實力對比,我們顯然會發現——将華東野戰軍稱作是“中原野戰軍”的偏師,顯然是有失公允的。

在淮海戰役爆發之前,中原野戰軍在劉伯承、鄧小平的指揮下,千裡躍進大别山,揭開了解放戰争戰略反攻的序幕。由于大别山的惡劣作戰環境,中原野戰軍在挺進大别山後兵員規模人數一度銳減至10萬人,與此同時陳毅、粟裕指揮的萊蕪、濟南等戰役先後獲得勝利,華東野戰軍在淮海戰役爆發前夕的兵員人數已上漲至36萬人。

譚震林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為何會怒斥:貪天之功,無恥之尤

是以,從部隊兵員規模人數來看,在一場戰役中說有36萬人的華東野戰軍是“偏師”,說當時僅有10萬人左右的中原野戰軍是“主力”,顯然有些讓人難以認同了。

當然,如果僅從部隊的兵員規模人數來看哪支部隊是“主力”,哪支部隊是“偏師”,也是并不全面的,每支部隊在戰場上做出的貢獻,也是必須要考慮進去的因素——那麼,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在淮海戰役中的貢獻究竟如何呢?

譚震林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為何會怒斥:貪天之功,無恥之尤

不可否認的是,中原野戰軍在淮海戰役的軍事行動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948年11月淮海戰役正式打響後,中原野戰軍在劉、鄧的指揮下果斷占領了宿縣,遏制住了國民黨的交通咽喉,為後續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合圍黃百韬兵團、殲滅黃維兵團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然而,僅僅憑借這些貢獻,還不能足以斷言中原野戰軍就是淮海戰役的“主力”,華東野戰軍就是淮海戰役的偏師。因為要論戰争貢獻看,華東野戰軍的貢獻并不比中原野戰軍要小:首先,華東野戰軍第4、8縱隊進攻隴海鐵路,打響了淮海戰役的第一槍;其次,華東野戰軍追擊并殲滅黃百韬兵團,為後續圍困黃維兵團、俘虜杜聿明等一系列軍事行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譚震林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為何會怒斥:貪天之功,無恥之尤

是以,如果要論究竟是中原野戰軍在淮海戰役中的貢獻大,還是華東野戰軍在淮海戰役中的貢獻大,兩支部隊其實是難分伯仲的。

最後,要評價同一場戰争中兩支部隊誰是“主力”,誰是“偏師”,也需要看在戰場上究竟是哪支部隊負責主要的指揮。在這一點上,中原野戰軍确實更勝一籌——毛主席決定成立淮海總前委後,中原野戰軍政委出身的鄧小平擔任總前委書記的職務,在此之後前委成員依次為劉伯承、陳毅、粟裕和譚震林。

譚震林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為何會怒斥:貪天之功,無恥之尤

盡管鄧小平堪稱是整場淮海戰役的主要負責人,但從淮海戰役的具體指揮來看,粟裕确實是這場戰役實際上堅定的執行者——無論是華東野戰軍率先出擊隴海路,驅趕黃百韬兵團,還是圍困并生擒杜聿明,都是出自粟裕的手筆。

是以,要論究竟是鄧小平在整場戰役中的貢獻大,還是粟裕在整場戰役中的貢獻大,最公允的答案是二人平分秋色。

譚震林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為何會怒斥:貪天之功,無恥之尤

是以,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将鄧小平當時負責指揮的中原野戰軍盲目稱贊為“主力”,将陳、粟的華東野戰軍稱為“偏師”,無論如何都是不客觀的,這也難怪讓親自參與過淮海戰役的譚震林感到憤懑不已了。

究竟是何原因,讓紀念館稱華野為偏師

華東野戰軍在整場淮海戰役中所作出的傑出貢獻,其實不止譚震林一人心知肚明。1978年淮海戰役紀念館給華東野戰軍“偏師”的評價,着實令人感到蹊跷。

淮海戰役紀念館在當時稱華東野戰軍為“偏師”,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其一,親自指揮華東野戰軍,參加淮海戰役的粟裕平日裡就十分謙遜、低調,他本人并不願意把一場戰役的功勞都算在自己的頭上。

譚震林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為何會怒斥:貪天之功,無恥之尤

粟裕為人謙和的品格,從他“兩辭司令,一讓元帥”的故事中便能看出,1945年抗日戰争勝利後,中央軍委有意讓粟裕擔任華中分局軍區司令員。粟裕兩次推辭掉了華中分局軍區司令員的職務,堅持讓自己的老上級張鼎丞擔任司令員,自己則屈居副職。

1948年淮海戰役打響之前,毛主席考慮到全國的戰争形勢,想要把陳毅調往華中,讓粟裕接替陳毅擔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的職務。粟裕對毛主席說道:“主席,華東野戰軍離不開陳老總啊!”在粟裕的再三堅持之下,陳毅依舊被任命為華東野戰軍司令員,自己隻是代行司令員職務。

譚震林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為何會怒斥:貪天之功,無恥之尤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曆史上的首次授銜,毛主席等中央軍委有意授予粟裕元帥軍銜,被粟裕多次推辭,粟裕說道:“我自己才薄德淺,能在沙場上建功立業也有其他老總、部隊的功勞,怎麼能授予我元帥軍銜,讓我和陳老總同級呢?”

粟裕為人謙遜的品格,讓毛主席、周恩來深受感動,毛主席曾這樣評價粟裕說道:“難得粟裕,兩辭司令,一辭元帥,在軍銜的态度上總比那些一哭二鬧的人強多了。”周恩來補充道:“粟裕辭去了元帥軍銜,但是大将軍銜還是要當得起的。”毛主席說:“對,而且還是第一大将!”

譚震林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為何會怒斥:貪天之功,無恥之尤

1955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首次授銜結果公布後,粟裕位于開國十大将軍之首,于是共和國便有了“粟裕鎮大将”的美談。

但即便是在榮獲大将軍銜之後,粟裕也并沒有從此躺在功勞簿上享樂,而是時時刻刻謹言慎行,保持着謙遜的品格,在總參謀長的位置上繼續為國家發光發熱。

譚震林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為何會怒斥:貪天之功,無恥之尤

然而,在20世紀50年代粟裕的人生事業仍然經曆了不小的挫折。在一次工作會議上,粟裕因為一次外事通路中的發言,被批評為有着嚴重的“個人主義傾向”、“向國防部要權”、“影響國防的現代化建設工作”。由于當時曆史形勢的壓力,粟裕被迫承認了這些所有的“罪名”。

1959年廬山會議召開之際,有人建議讓粟裕抓住廬山會議的契機,為自己尋求恢複名譽的機會,卻被粟裕婉言謝絕。粟裕說道:“我絕對不會用曆史的風浪來實作自己的人生起伏,我相信我過去十幾年的革命實踐,就是我對黨和人民忠心的最好證明!”

譚震林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為何會怒斥:貪天之功,無恥之尤

遺憾的是,由于種種曆史原因,直到1978年粟裕仍未長期得到平反。關于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參與的各場戰役,也往往在曆史評價中被人低估,這是當年淮海戰役紀念館不公正地稱華東野戰軍是一支“偏師”的重要原因之一。

後世之人,如何評價淮海戰役

1979年,已經72歲高齡的粟裕登門拜訪葉劍英,懇請葉劍英能夠為自己在1958年那場會議上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仗義執言,恢複自己的名譽。對于淡泊名利的粟裕而言,他個人的聲譽得失或許無足輕重,但後世對華東野戰軍的評價,對于這位心系人民子弟兵的将領來說至關重要。

譚震林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為何會怒斥:貪天之功,無恥之尤

最終,葉劍英同意了粟裕的請求,對粟裕的平反工作正式開展。遺憾的是,在平反的結果最終得以公布之前,粟裕便因病逝世,享年77歲。中央軍委在訃告中稱贊粟裕為“久經考驗的共産主義戰士,傑出的軍事家”,算是為粟裕恢複了部分名譽。到1994年,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在《追憶粟裕同志》一文中公開承認1958年對粟裕的評價是一個錯誤,自此粟裕的曆史地位才得以正式恢複。

譚震林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為何會怒斥:貪天之功,無恥之尤

随着粟裕的名譽得以恢複,華東野戰軍在淮海戰役中的曆史貢獻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在20世紀90年代出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争史》中,書中評價粟裕指揮的淮海戰役給國民黨主力部隊造成了“緻命打擊”,相比之下,遼沈戰役是對國民黨主力部隊的“沉重打擊”。同時,這本書也肯定了華東野戰軍在淮海戰役中的主力地位。自此,粟裕和華東野戰軍都得到了客觀、公正的評定。

譚震林參觀淮海戰役紀念館,為何會怒斥:貪天之功,無恥之尤

時至今日,人們依然對淮海戰役的前因後果津津樂道。這場戰役之是以至今令人難忘,不僅僅是因為它推動了新中國的成立,更是因為這場戰役中革命前輩們前仆後繼的革命精神,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