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闊的玉米地連成一片“碧海”,蔬菜大棚裡生機盎然……近年來,府谷縣立足實際,發展玉米、糜子等特色産業,廣泛運用節水灌溉技術、調整種植結構、建設高标準農田,田間地頭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初秋時節,記者走訪府谷各地,探尋農業發展的科技“密碼”。
智能系統實作節水增效50%以上
9月5日,府谷縣哈鎮硬路塔村,農田裡一株株玉米擠擠挨挨,深綠色葉片交織在一起。地面上,一條條黑色細管沿着玉米行道向深處延伸,玉米生長所需的水肥通過這些細管被精準“投喂”到根部,玉米苗茁壯生長……
“整個村子的水體是自循環的,雨水回收到蓄水池裡,過濾消毒後用于澆灌。”硬路塔村水肥一體化系統工程技術人員喬永祥說,“我們通過物聯網技術,采用水肥一體化系統精準滴灌,這種模式非常節水、省工。”
在府谷縣田家寨鎮東溝村,一排排蔬菜大棚内,葡萄、青椒等果蔬長勢喜人,這裡的所有大棚都建設有智能灌溉系統。
“我們依據精準化的資料實施科學灌溉,果蔬品質有保障,而且還省時省力省工節水。”東溝村黨支部書記高永茂說。
據府谷縣農業農村局統計,目前全縣已建成蔬菜大棚1874個,發展設施蔬菜栽培面積1144畝。各項目廣泛運用灌溉系統進行種植,這一方式較傳統漫灌方式節水50%左右。
調整種植結構發展旱作農業
秋高氣爽,地處府谷縣中部區域的木瓜鎮上,1萬多畝糜子将在幾十天後相繼成熟,顆粒歸倉。
“我們這裡屬于幹旱半幹旱地區,地勢高,水調不進來,一旦遇到幹旱期就會大幅減産。”木瓜鎮副鎮長楊永平告訴記者,近年來,該鎮開始調整種植結構,大面積種植糜子、谷子,發展訂單農業。
由于糜子基本不需要灌溉,特别耐旱,該鎮群衆一改過去“靠天收”的局面。“今年糜子産量高,市場價格也高,效益不錯。”楊永平說。
近年來,府谷縣在發展适應性旱作農作物上取得了新突破。
“目前,全縣已種植10.5萬畝糜子。”府谷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楊慧斌說,“經過多年綜合治理開發,府谷縣已經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美好家園。不過部分地區水資源還是相對匮乏。為此,各地調整結構,大力發展旱作農業,成效顯著。”
高标準農田占比達18%
田成方、渠相連、路成網……走進黃甫鎮太家溝村,一片片旱澇保收的高标準農田讓種糧農戶吃下“定心丸”。
“我們把高标準農田建設作為提升糧食生産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高标準農田建設把小田變大田,新增了耕地面積,水渠進行了硬化,避免了跑冒滴漏等問題。”黃甫鎮副鎮長尚寶明說,根據初步測算,高标準農田建成以後每畝增收200公斤以上。
據初步統計,自2012年以來,府谷縣累計投資3.2億元建設高标準農田,畝均投資約2100元,全縣建成高标準農田15萬畝,占全縣永久基本農田面積18%。
“高标準農田建設改善了項目區的生産條件及生态環境,顯著提高了水資源使用率,改良了耕地土壤品質,增強了洪澇災害抵禦能力,糧食普遍實作增産增收。”楊慧斌說。
資料顯示,建設高标準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由0.5提高到0.58,農作物産量增加20%以上,農業生産年均增收3000萬元。
在高标準農田建設過程中,該縣同步推進旱作節水農業,兩年來共發展旱作節水農業3萬畝,其中“漫灌改滴灌”4700畝,山旱地“四位一體”集雨補灌4770畝,旱作內建技術推廣2萬畝。農業生産基礎條件明顯改善,生産能力顯著提升,生産成本有效下降,實作了大旱不減産,小旱保豐收,有效破解了“靠天吃飯”的困局。
“今年,府谷縣計劃投資5800萬元,建立高标準農田3.5萬畝,畝均投資1660元。目前,部分鄉鎮已啟動建設。”楊慧斌說。(通訊員:張樂佳 王永新)
西西新聞榆林
編輯: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