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錢志亮工作室 ,作者錢志亮
很多家長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面對有點挑戰的事情,孩子不敢嘗試,逃避、拖延時間或者直接放棄。
他們會把“我不行”“我不會”挂在嘴邊,無論大人怎麼鼓勵,都不願嘗試。
害怕困難的孩子到底應該如何引導呢?今天這篇文章就為大家提供3個引導思路。
提供心理支援
有的父母說:“我經常鼓勵孩子,可是他們依舊害怕困難。”
回想一下,我們是怎麼鼓勵孩子呢?
“這并不難”
“這很簡單”
“别人能做到,你也行”
“我相信你肯定可以的”
表面上看,這些鼓勵能夠振奮人心,但父母忽略了一種情況,那就是:如果孩子還是做不到、做不好,這些話對孩子來說就是二次打擊。
它在暗示孩子:
“大家都說這件事很簡單,我還是不會,我是不是太差勁了?”
這也是很多父母給孩子加油打勁卻收效甚微的關鍵原因,這些話語甚至加重了孩子的無助感。
孩子有了畏難情緒,我們先需要幫助孩子認識這種情緒。
一位畢業不久的年輕人不适應職場生活,工作裡的人際關系讓她每天壓力倍增。
當她向一位厲害的前輩吐露煩惱時,前輩告訴她:
“我剛剛進入社會那會兒也像你這樣,甚至做得不如你,也是摸爬滾打很久,才有點從容的樣子。”
前輩這番話,雖然沒有讓她的壓力完全消失,卻幫助她卸下了心理負擔。原來,不止自己一個人會覺得工作難,她開始直面自己現階段的“無能”、脆弱和不完美。
安慰氣餒的孩子也一樣。我們要看到他的難,認可他正經曆的挫敗感受,為他提供一定的心理支援。
當孩子意識到,你沒有排斥他的脆弱和退縮,畏難并不可恥,這種被認可和接納的感覺,就會帶給孩子重新嘗試的勇氣。
參考話術:
“這件事對于現在的你來說,确實挺難的。”
“做好這件事本來就需要時間,我們慢慢來。”
引導孩子思維轉換
為什麼很多孩子害怕失敗?
他們害怕的,不是失敗本身,而是失敗之後身邊人的評判,尤其是父母的評判。
他們害怕被嘲笑,害怕被指責,害怕被批評,害怕不被愛。
父母隻會歌頌成功,對“做不好”這件事的解釋,常常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毫無價值。
于是,他們會想方設法地避開有挑戰性的事情,這樣就能避開那些令他恐懼的情緒體驗。
從這個角度來說,與其說孩子害怕失敗,不如說大人接受不了孩子失敗。
孩子這種思維模式,父母要引導他轉變過來。
從“我不行”到“我試一試”
從“我不會”到“我慢慢學”
從“我做不到”到“不一定現在就要做到,我還有時間”
從“失敗就完蛋了”到“失敗意味着經驗,下一次努力做到更好”
從“做不好意味着我這個人不行”到“看來我在這件事情上下的功夫不夠。”
後者的思維模式是可以教育和培養的。
正如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所說:“教育的關鍵要讓孩子相信,他擁有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力量。”
做到這一點,除了父母自己要正确地看待輸與赢,“解釋風格”也很重要。
比如用積極、客觀的态度來分析孩子當下的處境;平時批評孩子注意措辭,如練習不夠、方法不得當、沒有堅持到底等等,避免責怪孩子的個性或能力;引導孩子重視過程而非結果......
因為孩子是會從父母身上學習到各種事件的因果分析,他們的自我評價系統也與父母的語言息息相關。
記得一個媽媽曾說:
“孩子被老師鼓勵報名參加學校裡的演講比賽,到了比賽開始的前一天晚上,他感到有些緊張。
他對媽媽說:“如果我沒有得名次,你會覺得我丢臉嗎?”
媽媽很驚訝,那一刻,她才明白,孩子比自己想象中更害怕讓父母感到失望。
她對孩子說:
“怎麼會呢?有人得名次,就會有人沒得名次,這是正常的。
媽媽覺得,無論你有沒有得名次,這一次的活動,你能報名參加,就是一次勇敢的嘗試!”
她試圖讓孩子明白:“不要害怕做的不好,努力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嘗試過了,失敗就不足為懼。”
很多時候,孩子面對困難的勇氣就是父母給的。
緩解孩子的畏難情緒,要給孩子一個“容錯空間”,接納孩子不優秀的那一面,父母表現出來的這種平常心,會讓孩子毫無顧忌地去勇敢嘗試。
參考話術:
“放輕松去做,參與過程最重要,哪怕失敗,也不會影響我們對你的愛。”
“這次你做錯了,沒關系,下次就知道怎麼做了”
“你隻是現在還做不到,多花時間,争取下次做得更好。”
在孩子提出需要時,提供具體幫助
當孩子說“我不行”時,有時候是心理上的恐懼,有時候确實是能力還沒有達到。
這種情況下, 口頭上的安慰效果有限。
當他主動尋求幫助的時候,我們需要幫助孩子設定一個“跳一跳,夠得着”的目标,适當降低難度或者将任務分解。
舉一些例子:
孩子不敢上台演講,我們可以先讓孩子在房間裡單獨練習演講,再讓孩子在媽媽面前演講,之後增加觀衆,一步一步增加難度;
如果一首曲子,總是彈錯,我們可以把容易出錯的地方,單獨練習;
學習出現困難時,先鼓勵孩子下次考試争取及格,再向上調整目标。
幫孩子邁出第一步,讓他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一個一個的小目标,對任務的掌控感就會增加。
參考話術:
“媽媽陪着你一起來想辦法”
“我們可以先從這件簡單的小事做起……”
當然,也并不是說,孩子一遇到困難,我們馬上就要上前提供幫助,除非是孩子主動求助或者你通過觀察發現他們一直停留在那個情境中無法再進一步,否則,我們不必過度弱化孩子的承受能力。
孩子需要失敗,也需要感受氣餒、不安和無能為力,當我們沖動地去幫助孩子,同時剝奪了他們變得更加堅強的機會。
孩子通過自己的實踐、切身感受,獲得的成長經驗越多,就越會對外界環境産生信任感,有膽量、有勇氣迎接各種挑戰。
來源:錢志亮工作室
圖檔來源: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