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仰光文化發現暨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大會在河南省三門峽市舉行。
習近平,中共中央總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中央軍委主席向大會緻賀信,令考古學家們非常高興。
100年前,正是在這個深秋,位于三門峽市鹽池縣,仰光村的廢墟迎來了科學發掘的第一鏟。美麗古樸、圖案美麗的彩陶破土動工,将一段時期從5000年到7000年的燦爛史前文明繪畫逐漸擺在世人面前,中國的現代考古學也開始了。
曆經幾代考古學家,風雨交加,綠光黃滾滾,不同時期的重要文物不斷被發現和發掘。從仰光文化、紅山文化到良嶼文化、龍山文化,從鞏義雙桦樹、義石二連頭到安陽陰市場、廣漢三星堆......中華文明的曆史軸心不斷拉長,曆史可信度不斷增強,文明細節不斷豐富。
科學的考古發掘,深刻地改變了中國人對祖先和曆史的認識,也向世人揭示了一個系統而完整的中華文明悠久而輝煌的曆史。經過一百多年的曆程,今天的考古學吸引了社會各界,特别是年輕人的目光,每一個重大發現,也就是成為網絡熱點,不斷激發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視訊加載...

追蹤:尋找文明失落的印記
位于黃河南岸仰光村的一個黃土平台上,三面環水,頭上可以看到郁郁蔥蔥的廬山。80歲的村民王一寶家的小院子裡還留着一個古老的洞穴。王的父親是100年前安特森通路該遺址時的助手之一,當時瑞典地質學家、中國政府礦業和商業部顧問安特森通路了這裡。
照片 Antson先生(左二)在仰光村進行第一次挖掘時(檔案照片)。新華社(由三門峽鎮委宣傳部提供)
1921年10月,秋風涼爽。經中國政府許可,安特森、袁富力等中國學者來到仰光村進行為期36天的官方考古發掘,挖掘了17個發掘地點,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石器,以及骨器、陶器等珍貴文物。
安特生在河南省三門峽市雁池縣仰光村的老家(照片拍攝于10月15日,無人機)。新華社記者 李昂
在此之前,安特森去過仰光村。"1921年4月,安特森在村南溝的懸崖部分發現了一層石器和彩色陶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心偉說。"
六個月後,挖掘工作發現了一種新型的史前文化,并命名為"仰光"。"仰光文化"不僅是中國第一個通過考古發現得到認可的史前文化,也是填補了當時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認知空白。學術界普遍認為,這是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起源。
河南省三門峽市鹽池縣仰光文化博物館(照片拍攝于2020年7月15日,用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李昂
在一塊紅棕色的陶器上,裝飾品的變幻莫測讓安特森着迷,但他誤判了以彩色陶器為代表的仰光文化可能不是起源于當地,而是從中亞引入的。
當時,新文化運動,在推動民主科學的思想解放趨勢的影響下,曆史界掀起了以古代曆史學派為代表的"對古代思想的懷疑",而外國學者普遍認可的"中國文化西部",也赢得了當地許多學者的認同。
中國文化到底從何而來?"'中國文化西域'深深地刺痛了當時許多中國學者,激發了他們通過考古資料重建古代曆史的熱情。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興燦說:"中國古代有什麼樣的文化和政治景觀,中華文化的源頭何時可追溯,已經成為中國人民熱切期待解決的問題。"
河南省三門峽市雁池縣仰光文化博物館展出的陶碗(照片拍攝于10月15日)。新華社記者 徐亞楠
肩負尋根問祖、曆史的證明,中國第一代考古學家李繼、董祖彬、梁思勇等多次到處,"在貧寒的藍秋黃泉,搬動手腳找東西",先後發掘了山西縣西陰村遺址,河南安陽陰市場遺址, 山東章丘市崖遺址等重要遺迹。
董祖彬(右)首次參與測量繪圖(檔案照片)。新華社(由安陽市陰市場博物館提供)
"百年考古,發現了從舊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的一系列重要遺址,建立了考古階段的規模,發展了家譜,證明了從古代到現在的中國文化發展是一緻的,不間斷的。"基于考古發現以及考古和文獻資料的整合,中國考古界為中國古代曆史提出了一個更可信的基本架構,"夏商周項目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化學院教授李伯謙說。"
如今,仰光村遺址的第四次發掘正在有序進行,依靠日益豐富的考古資料,遠古祖先的社會生活不斷得到恢複。
尋找:不斷延伸的曆史軸心
"仰光村遺址的發現,将中國史前社會發展史從有記載的夏日商人時代向前推進了至少2000年,成為研究中國早期文明程序的重要支點。"陳興燦說。
經過百年的不斷探索,仰光文化的面貌逐漸清晰起來。作為中國分布最廣的考古文化,仰光文化涉及10個省區,曆時兩千多年。有學者認為,黃河流域仰光文化的持續穩定發展,文化影響力對四方的強烈發揮,為後來統一文明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基礎,形成了文化意義上的"早期中國文化圈"或"早期中國"。
"研究國家曆史,寫續集",從李璧、梁思勇到夏偉、蘇秉璇,幾代考古學家秉承着初心、藍縷之道,通過發現和發掘一大文物,中華文明的曆史軸心不斷延伸。
我們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周口店遺址的"北京人"不僅是古代亞洲大陸人類社會的罕見曆史證據,也是人類進化過程的例證。
黃帝時代的都铎王朝在哪裡?鄭州雙禹樹遺址的發現,在大約5300年前掀起了"鶴洛古國"的封頂,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的關鍵時期和重點地區的關鍵材料。
雙桦樹遺址(檔案照片拍攝于2019年8月27日)。新華社記者 李昂
夏朝是傳說還是真實存在?沂師二裡圖遺址的發掘,勾勒出"華夏第一王都"的燦爛風光,中華民族完成從多元向融合的轉變,"最早的中國"開始。
夏都遺址博物館(照片拍攝于2019年10月19日,無人機)。新華社記者 李昂
漢字的童年是怎樣的?安陽市面上有大量的銘文,中國有書記的信件曆史提前到了3300多年前,商朝迎來了啟示的時刻。
通過考古發掘,中國"人類百萬年曆史、1萬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得到實證證明,中華文明的輝煌成就和對人類文明進步的貢獻不斷顯現,豐富和加深了我們對祖先和曆史的認識。
兩英裡頭考古遺址公園(照片拍攝于2019年10月16日,無人機)。新華社記者 李昂
湖北曾後B墓出土的鐘,以其宏偉的"曲線懸挂"結構,"一鈴兩音"的奇妙結構,以及豐富生動的錯誤金字,引發了前秦百合花和音樂文化的遙遠思路。
陝西省秦始皇兵馬俑坑的發掘,讓秦軍"如蜻蜓,如發機"重制世界,為研究秦朝史、軍事制度和文化藝術提供了寶貴的素材,凸顯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王朝的壯麗風光。
陶器出土于陝西省臨沂秦市兵馬俑博物館1号坑(攝于2007年5月28日)。新華社記者 王松
長沙馬王鶴漢墓、"新超夫人"千年未腐朽、素紗禅服、T字形畫、雲印畫、中醫書籍......全方位呈現了2000多年前的西漢"精緻生活"。
參觀者在仰光文化博物館觀看展品(照片拍攝于10月15日)。新華社記者 李昂
一個鍋,一個罐頭,一個化妝品,一本書,隻需要一個物體,你就可以把書的曆史密集的引導詞,變成一個可感覺的存在,描述那些宏大叙事背後的真實細節。
參觀者在仰光文化博物館拍攝浮雕(照片拍攝于10月15日)。新華社記者 李昂
"發現和建構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曆史脈絡,是中國考古學家的根本任務。"感受、解釋和宣傳燦爛的中華文明不僅是中國考古學家的使命,也是我們的榮幸,"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士、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偉說。"
來臨:風力更強的中國考古學
半空中,嗡嗡作響的無人機不斷盤旋和射擊,在地面上,機械臂的3D雷射掃描裝置上下飛,在探索之外,新的考古棚拔地而起,甚至有自己的監測和預警系統,實驗室、碳測年法、DNA分析等技術應用都更加令人大開眼界......在那些日子裡,考古學前輩騎着驢子,握着握手,可能很難想象中國野外考古學會變得如此技術野蠻。
從業人員在仰光村遺址的第四次考古發掘現場工作(拍攝于10月15日)。新華社記者 徐亞楠
"雖然夏先生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将碳十四技術引入考古界,但由于兩個國家項目的上司和示範,多學科交叉研究和高科技手段的應用已成為常态。"李說。
參觀者在河南省安陽陰市場博物館觀看展覽(照片拍攝于2018年10月12日)。新華社記者 李昂
1996年,夏商周工程正式啟動,這是我國首個多學科跨領域考古課題聯合研究項目。五年後,涉及更多學科、使用更多現代科學技術的中華文明探索工程啟動。今天,科技考古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在高精度測年、人骨研究、物質屬性分析、同位素分析、遙感監測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100年來,中國現代考古學開始了解,努力探索,并始終向前邁進。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曆史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利用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現代中國考古學迎來了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
工作體系越來越完善,專業隊伍不斷壯大,工作規模不斷擴大,一系列重要的考古成果可以揭曉。同時,一旦冷酷的話題"熱"起來,就變成了"秀"、"自帶流"繼續引起公衆關注:好宇神傳承、三星堆在新話題上頻頻熱搜、"考古盲盒"等創意産品供不應求,許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和遺址博物館成為紅牌......無聲的曆史文物,是以生動的方式與公衆跨越時空的對話。
河南省三門峽市仰光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10月15日無人機拍攝的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昂
"百年考古的豐碩成果,凝固了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河南省文物局局長田凱說,"仔細觀察中華文明的曆程,自然有文化的自知之明、文化的自豪感、文化的自信。"
面對世界,中國考古學家不斷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從國際考古學的邊緣,一步一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指導下,中國已派出30多個考古隊到國外進行考古項目合作,足迹遍布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并與一些外國科研機構、博物館等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
參觀者參觀河南省安陽陰市場宮宗廟遺址的馬坑(照片拍攝于2018年10月14日)。新華社記者 李昂
"考古學'走出去'促進了中國考古學家與各國學者的交流,中國考古學的國際學術話語和影響力不斷增強,為中國考古學家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做出了貢獻。王說。
曆史和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根源和脈絡。正是考古學正在回歸到一塊"拼圖",這是我們曆史遺産和文明的根源。
"展望未來,中國考古學家将繼續發揚'以物觀、以物色人'的學術傳統,以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中國風的考古學為己有,推動中國從'考古強國'向'考古強國'邁進。"陳興燦說。
文字記者:王鼎、桂偉、雙瑞、袁月明
視訊記者:任竹儒、袁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