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鮑仁君:要金牌,還是要足球籃球

鮑仁君:要金牌,還是要足球籃球

鮑仁君:要金牌,還是要足球籃球

馬上就要亞運會了,這次在家門口舉辦,照例我們又要拿很多金牌,第一是沒跑的。

可以想象,等到亞運會結束的時候,我們又有很多刷着手機撓肚子的網友,為我們是一個體育強國而自豪。

而就在幾個星期前,同樣的一撥網友,在國家男籃輸給菲律賓的時候,拍着屁股罵娘,手機都不要了。

男籃輸了,女足輸了,接連幾個大項目在國際賽場折戟,按照慣例反思是少不了的,反思來反思去,都煩死這個反思了,但大家都沒有總結出什麼名堂。

最主要的,我們在同一個月内,從一個弱雞又翻身成了體育強國,你讓我反思什麼呢?

我也想低調,但是一百多枚金牌不允許呀。

長期以來,至少在最近的十幾年,我們的體育就在這個雙曲線上運作,金牌增加的有多快,足球籃球大賽成績下滑的就有多猛。

我認為,在2023年,是時候做一個抉擇了,想要金牌,還是想要足球籃球成績?

我知道很多網友會說,此言差矣,這并不是沖突的,既可以要金牌,也可以要足球籃球成績,成年人不做選擇題,都要。

不論是足球還是籃球,我們青少年國際大賽成績都是很拉風的,到了成年反而不行了,是以不能信成年人的,想不做選擇題,你要有成績打底,而我們成績沒底。

在國家層面,我們長期的體育指導檔案是“奧運争光計劃”。看字面就能了解,目的是為了争光,手段那自然是拿金牌,因為奧運會足球8強,遠遠不如8枚金牌來的拉風。

國家層面是奧運争光,傳遞到各個省市,同樣就是大賽金牌為目的。概括一下我們奧運金牌分布,除了國内普及的乒乓球,大部分金牌都分布在國外群眾普及度不高的純競技項目。這個也很好了解,假如投入同樣的資源,選擇偏僻冷門的項目,應該是奪取金牌的捷徑。

打一個比方,如果聯考改變錄取規則,一共設定300個科目,各科總排名決定聯考成績,每個項目不分輕重,國文、數學、英語、實體、繡花、砌牆、吹泡泡、煎雞蛋、翻跟頭都一樣。對很多學校來說,他一定不會花時間去學國文數學,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踢毽子吹泡泡等項目上。

在很長時間的時間内,這個政策是成功的,1984年許海峰為大陸奪得第一枚金牌,讓外國人知道,我們是有能力拿金牌的,我們集中力量,能做到外國人能做的事情。

集中力量辦大事,氫彈原子彈可以,金牌也可以。

時間到了2023年,我們要靜下來想一想,什麼才是大事?

奧運會上的金牌是大事,還是我們身邊的每個朋友,自己的每個兄弟姐妹,都至少參加過一項有組織的體育項目是大事?

鮑仁君:要金牌,還是要足球籃球

不管你做不做選擇題,這兩項對我們很多人來說,都是對立的。

我個人喜歡運動,從國小到大學,我參加過的唯一有組織的體育活動,是班級籃球賽。我身邊認識的大部分人,都沒有參加過什麼像樣的體育活動。有的人參加過學校田徑運動會,但算不上運動員,因為平時并沒有參加過該田徑項目有組織的訓練。

一方面是奧運健兒争金奪銀,一方面是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清楚這些項目是怎麼玩的,隻知道健兒辛苦了。

找一波人,辛苦十年,吃萬茬罪,拿到金牌給國家争光,光線照到所有人身上,很多時間内,這都是我們對體育的了解。

我看了有些媒體朋友在男籃兵敗後的反思,很多都歸結在技戰術層面,最多到聯賽人才培養。

如果我們的成績是波浪形的,忽然高,忽然低,那麼我們可以把原因歸結為具體的人和團體,如果放在長時間内,是一條穩定下滑的直線,那就是更深層的問題了。

我認為這個更深層的問題,就是人才斷層的問題。

傳統專業人才培養的方式,讓我們無論在足球還是籃球,都取得過一定的成績。當這種模式受到沖擊,而我們依托市場培養人才還沒有成型的時候,斷層就是難免的。

足球已經經曆的問題,籃球正在經曆。

下面的路,無非兩種,要麼重新拾起舉國體制的方式,要麼繼續走大衆化路線。

我是堅決反對舉國體制的做體育的方式。

“奧運争光”,核心是争光,言下之意,自己身上的光還不夠,要去争。

這個邏輯,在1984年是說得通的,但在2023年,則毫無必要。

世界經濟第二,汽車出口世界第一,我們每年都在締造新的經濟奇迹,我們不需要聚光燈,但所有人都會把目光聚集在我們的身上。我們有太多值得自豪的事情,不需要體育給我們額外的自豪,我們不需要金牌,也可以自信。

金牌,那是給别人看的,身邊人都能參加體育運動,才是切實的。

我們不再需要金牌給自己争光,但如果覺得沒了金牌很丢人,就繼續把重要的資源傾斜到取巧的項目上面,那我們的大衆項目,就隻能繼續在夾縫中生存。大家都在反思我們缺少優秀的基層教練,阻礙了我們的發展,我認為我們最缺少的不是教練,而是基層的比賽。基層比賽的核心,不是給球員經驗,而是篩選籃球天賦。現在的籃球,不再是簡單的身體對抗。身高體重很容易衡量,而籃球智商、投射能力等等,都需要在比賽中展現出來。日本身高1米72的河村勇輝,如果按照傳統的專業路線,是肯定會被淘汰的,這樣的球員,隻有在比賽中才能展現天賦。

後天培養很重要,但天賦是前提,這個基層邏輯,放在任何行業都是行得通的,包括足球籃球,而在2023年,篩選優秀的籃球苗子,隻有從小就開始比賽一條路。

不論是省體育局,還是市體育局,如果獎牌是他們唯一考量目标,這些基層比賽對他們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吃力不讨好。

美國有25000名大學籃球運動員,89萬高中籃球運動員,國小和國中層面至少是幾百萬。美國這一次世界杯折戟,他們并不擔心,因為這幾百萬小球員,就是他們的底氣,盡管科爾有很多執教疑點,但回國後美國媒體和球迷沒有把他罵的狗血噴頭。

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哪一天,我們全國也有上萬大學籃球運動員,百萬中學籃球運動員,我們也不會在乎李楠和喬帥的執教失誤,無非是撓着肚子奸笑一聲,下次幹丫的。

要想實作這個目标,就要給足球籃球更多的空間,把重心放在大衆體育上,而不是耗費巨資堆積金牌。

我希望每個人都能親身體會在球場上感受自己球隊赢球帶來的咆哮,失敗帶來的淚水,隊友伸來的手,教練鼓勵的話,能在觀衆席看到自己的爸爸媽媽。

我們不需要健兒替我們吃苦,體育不僅僅存在電視裡。

我希望我們不再有下一份“奧運争光計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