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孩子放棄中考直接上職高, 這群家長究竟在想什麼?

讓孩子放棄中考直接上職高, 這群家長究竟在想什麼?

讓孩子放棄中考直接上職高, 這群家長究竟在想什麼?

▲紀錄片《中國門》

說起“中考分流”,有娃家庭無不談之色變。大家普遍認為:分流意味着階層滑落,分流意味着父母教育的失敗。孩子讀職高對一個家庭到底意味着什麼?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分享一下最新資訊。

作者:芒來小姐,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級婚姻家庭咨詢師,公衆号:“芒來小姐”(ID:ydsakyml)。

........................................

我老家鄰居的一對雙胞胎男孩,今年中考發揮失常。他們平時的成績能上當地普高,一年學費也就2千塊錢,現在隻能上兩類學校:要麼去職高、技校,要麼砸錢去讀私立高中,兩個孩子就是6萬。

家長經濟壓力很大,想讓兩個孩子猜拳決定誰讀高中、誰讀職高。兩娃都不願意,他們覺得“上職高就是失敗、沒出息”。最終家長隻能咬牙借錢,供兩個孩子讀私立高中。

“考不上,砸錢也要讀高中”,這種想法很普遍,但對一些發揮失常、晚熟和經濟能力有限的家庭,還挺艱難的。正因為如此,社會上“分流恐慌”越演越烈。

一、

社會一直流傳,普高、職高錄取率是5:5,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

2022年8月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期間,教育部釋出的《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2012-2022年)》資料顯示:2021年,全國中職招生占總數的33%-35%左右;全國高職招生占45%-56%左右。

也就是說,55分流不準确,中考更接近37分流,中專3,中學7;聯考才趨于55分流。并且,37分流也不是現在才有,從大陸開始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以來,就長期存在了。

自從2022年5月1日,《職業教育法》大修後重新施行,大陸就明确了“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在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這樣劃分有三個原因:

  • 1

    第一,多元智能理論。

1983年,哈佛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人的智力不能光憑幾道題論高低,大腦不同部位,對應着人的不同能力。誰都說不準究竟哪個能力更強、更弱,是以要多元整合地看待。

讓孩子放棄中考直接上職高, 這群家長究竟在想什麼?

霍華德·加德納

比如,有的孩子并不擅長讀書,上課不專心、考試也很差,但動手能力特别強。這類孩子在目前的教育環境裡,就更适合走職業技巧發展道理,比如汽修、IT、資訊技術等。

一些家長已經看到了這點,2016年,杭州有6000名國中畢業生被中職學校提前錄取,他們直接升學職高,不參加中考。

讓孩子放棄中考直接上職高, 這群家長究竟在想什麼?

家長越早發現孩子的天賦和專長,脫離“雞娃”“内卷”,去發展孩子真正的長闆,就越能幫助孩子盡快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那條路,不必再苦苦焦慮成績。

讓孩子放棄中考直接上職高, 這群家長究竟在想什麼?
  • 1

    第二,一線勞工少,企業招工難

現在很多父母都是大學生,無法接受孩子學曆比自己低,擔心職高校風不好、教壞孩子。實際上,職高可能是相對最适合培養技術勞工的地方。

央視拍攝了一部短片《就業市場冰與火》,揭露制造業發達的浙江等地區,招工一直都很難,每月15000也不見得能找到一個能幹的技工。有的企業為了留住勞工,隻能不斷漲薪,甚至将穩定員工寫進了企業戰略裡。

讓孩子放棄中考直接上職高, 這群家長究竟在想什麼?

為什麼招工難呢?一個原因是大學生太多,職業勞工太少,導緻就業市場出現兩極分化:畢業生難就業,工廠難招人。

這些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由于沒有技術,很多選擇從事快遞、外賣行業。

資料顯示,截止2019年,中國餐飲外賣員總數突破700萬,疫情期間兩個月新增騎手58萬人,其中,碩士及以上學曆的外賣小哥超過7萬。

讓孩子放棄中考直接上職高, 這群家長究竟在想什麼?

“早知如此,當初不如去學個一技之長。”随着兩極分化越來越厲害,這樣的聲音也越來越響。

  • 1

    第三,改變職高普遍存在的“失敗者心态”

“文化成績考不上普通高中才會來讀職高”,這種說法在職業高中廣為流傳。

很多學生抱着“失敗者”的心态走進職高校門,後來也心安理得以“失敗者”自居。這份“自暴自棄”,是職高風氣差的原因之一。

為了擺脫這種“差生心态”,國家一直在提高職業教育吸引力,提高職業人才發展。

但光憑提高職高入學人數,恐怕不足以改變人們的“刻闆印象”,仍需要國家拿出更有利的舉措,改變職業教育被人“看不起”的現象,最起碼不會導緻孩子荒廢未來,才能讓父母放心送孩子讀職高。

讓孩子放棄中考直接上職高, 這群家長究竟在想什麼?

面對分流,父母要明确三件事

随着時代發展,目前教育環境似乎從“全民求學”變成了“因材施教”。讀職高的孩子如果專注技術提升,也可以輕輕松松月入數萬;讀普高的孩子如果對學習沒有自驅力,也可能一上大學就“擺爛躺平”,謀不到出路。

這種情況下,咱們當家長的有必要轉變一下思路:需要開發的可能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的慧眼——能不能看到孩子的潛能和天賦,憑此來發展孩子,或許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未來的走向。

是以,我建議父母明确三件事:

  • 1

    第一,盡可能多的掌握實用資訊,避免孩子野蠻生長

知乎上有很多網友是“小鎮做題家”,因為資訊壁壘,不了解大學專業實際情況,憑感覺選了一個專業,比如哲學、考古。結果畢業後找不到工作,兜兜轉轉、渾渾噩噩。

就像張雪峰說的:考上好大學,不等于找到好工作;讀了好專業,不等于過上好生活。

讓孩子放棄中考直接上職高, 這群家長究竟在想什麼?

直到孩子畢業後,很多家長才發現讀了研究所學生也不可能成為人上人,還是隻能拿一個月幾千塊;讀了金融、經管專業也不可能進投行、500強,還是隻能從小企業實習生做起。

明智父母會從這三個方面去打破資訊壁壘:

首先,多了解企業家對未來擇業的看法。比如馬雲曾提出“未來生産制造業會被AI取代,服務業會是熱門”。也就是說,空乘、護理等服務性質的專業,未來或許比零件加工等生産制造性質的專業,更好就業。

讓孩子放棄中考直接上職高, 這群家長究竟在想什麼?

然後,掌握國家和教育部釋出的權威資料。我查到一組資料顯示,國家将在2035之前全面推動職業化教育。其實不用等到那麼久,今年聯考職業填報就出現落差:重視一技之長的人越來越多,金融、人文等熱門專業報考人數大幅度下滑,技術含量高的專業成了熱門。

另外,别忘記擴充眼界,了解未來局勢。想要得到離孩子最近的資訊,可以從老師朋友、班主任、家長群等地方了解;想要掌握孩子未來發展的資訊,可以了解國家職業發展白皮書、國家教育部釋出的各項通知,以及關注股市,掌握股價飙升、潛力無限的行業,這些行業或許對應了孩子的發展前景。

  • 1

    第二,激活孩子内驅力,盡早明确未來方向

孩子對什麼有更強的内驅力,就會對什麼表現出更多的投入和積極性。比如,天性好動的孩子,喜歡拆電器、烹饪;天性高敏感的孩子,喜歡看書、畫畫。

讓孩子放棄中考直接上職高, 這群家長究竟在想什麼?

家長如果不太好判斷孩子的潛能和天賦,可以從孩子投入專注的事情上切入。

我觀察自家孩子,發現他喜歡玩遊戲,不是“王者榮耀”這類戰鬥競技遊戲,而是“我的世界”這類經營政策遊戲,他遊戲喜歡在遊戲中建房子,空間建構能力比較強。

讓孩子放棄中考直接上職高, 這群家長究竟在想什麼?

這解開了我的一些疑惑:孩子排斥做一些機械重複的事,比如幫我卷毛線、抄寫詩歌,我之前一直不知道為什麼,現在發現可能孩子的天賦不在于此,他更喜歡能夠發揮創造力的活動,比如搭積木、玩樂高。是以我留意多幫孩子發展空間建構能力,讓長闆特别長。

  • 1

    第三,父母不要過度焦慮,保持心态平穩

最近有個熱詞“飽和式教育”,指父母見不得孩子閑着,看到他不做作業、無所事事就心慌,非要孩子學點什麼。但這種“填鴨”一般的教育态度,其實滿足的不是孩子的需求,而是父母的需求——父母想用讓孩子忙起來,來給自己緩解焦慮。

“飽和式教育”不見得有用,“努力就能成功”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孩子。南佛羅裡達大學和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過度學習短期有效,長期無效。

由此看來,讓孩子在壓力和充實中成長,不見得是一個很好的成長政策。

取而代之,父母保持心态平穩、情緒穩定,帶給孩子的壓力盡可能小,孩子在家裡待着沒有負擔,就會更願意投入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情上面,也更願意學習。

寫在最後

中考,是一個階段的結束,也是另一個賽季的開始。

這條路上不止孩子一個人在努力,父母作為隊友和導師,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幫助孩子把複雜的東西弄簡單,掃除孩子成長路上的障礙。為此,父母不妨放下恐慌和焦慮,用一種更加冷靜、理性、客觀的視角看待孩子的未來。

耶魯大學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說的:“我看過我身邊不少朋友,為了孩子的成績和履歷,不惜犧牲自己的健康、友情、愛情、個人探索、課餘活動等等,而這些犧牲恰恰又是建構一個人内心和靈魂的基石。”

讓孩子放棄中考直接上職高, 這群家長究竟在想什麼?

父母調整好自己的靈魂,使它平和、放松、明智,孩子也會更有安全感,隻要孩子覺得父母真的能幫到自己,就會更有自信面對未來一切挑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