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孩子興趣花費百萬後,我開始坐下來跟他“算賬”……

為孩子興趣花費百萬後,我開始坐下來跟他“算賬”……

帶着三個孩子在海外旅居的媽媽索菲亞,培養兒子高爾夫已經七年了,然而最近卻遇到一些變化:兒子的體格、球技上升後,開銷也火箭般更新。在家庭開支警報下,她一家開了場家庭财政會議,看看教育這筆賬以後到底怎麼才能“可持續發展”,又怎麼取得最大成效,其中思路,值得大多數家庭參考。

本文轉載自公衆号:菁kids北京(ID: Jing-kids)

文丨索菲亞    編丨Leon

*文中貨币機關為人民币;文章、圖檔授權轉載于菁kids北京

燒錢更新之後

最近,兒子老紮克剛從美國參加兩場高爾夫比賽回來,成績不盡人意,但是花銷出人預料,兩周美國之行,在爸爸當司機球童的情況下,還是從墨西哥往返,居然破6位數,我和倆妹妹已經無法像以前一樣随行,原因很簡單:費用太高。

為孩子興趣花費百萬後,我開始坐下來跟他“算賬”……

老紮克去美國參賽的路上

比賽回來複盤的時候,先生懷疑他的球杆已經不比對身高——剛進入青春期的老紮克,身高和四肢都不按常理地發育着,于是立刻約了專業人士給他進行一次肢體和力量的全面分析測試。

結果是:孩子的力量已接近成人,不再适合用青少年球杆,應該用成人的,他最近成績不理想,部分原因可能因為球杆太軟,他“有勁兒使不出”。

看着自己兒子試用新球杆那雙眸發亮意氣風發的樣子,哪個父母能狠心說NO?要說的話,應該在幾年前就說了,也免去多年的花費,如今有點“騎虎難下”,沒的選擇了。

測試老師一句“這孩子有成為一流球手的潛質”,讓爸爸立馬乖乖刷卡。

小時還有人說過我有成為英國女王的潛質呢!本來這種話聽聽也就罷了,可是如果說的是自己的孩子,連理智的先生都信以為真了。

去年剛花了1萬多換的球杆,瞬間成了廢品。

連一向大手大腳的爸爸都開始心疼了,提醒我:“以前都是小打小鬧,真正花錢的時代這才開始。”

老紮克從5歲半開始接觸高爾夫,到現在快7年,花費差不多百萬,而從現在到他18歲,随着身體快速發育,可能每年都要換一套球杆,百萬是打不住的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對好點的成人球杆3萬起上不封頂,加上現在他的成績似乎到了一個瓶頸,無論怎麼努力都不見提升,找個更合适的教練也勢在必行,而且可能要幾個擅長不同專項的教練……

為孩子興趣花費百萬後,我開始坐下來跟他“算賬”……

老紮克最擅長沙坑挖球,就是跟專項教練學的

跟先生商量後,我們覺得有必要跟老紮克聊聊他的費用和未來打算。

跟兒子面對面談論金錢

家庭經濟在我們家從來不是忌諱的話題,先生和我談論的時候不會刻意回避孩子們,也不會誇大其詞制造不必要的恐慌,三個娃兒也始終是以“旁聽者”姿态出現的,有一搭沒一搭,聽不聽都無所謂。

就這樣,他們對于我們家的大緻經濟狀況是有概念的,知道家裡的錢是有限的,能滿足必要的花費,也有能力買他們真心喜歡的東西,但是也不能亂花。

第一次跟兒子面對面談論金錢,先生和我還是非常慎重的,盡量用輕松平常的語氣,跟平時談論他的作業和成績一樣。

高爾夫球具3萬起+會員費5萬+教練費5萬起+國際比賽每次3、5萬起上不封頂,不算專業的服裝鞋子帽子和營養餐,已經是每年20萬打底,再加上他學校學費,每年基本費用30萬。

“如果你依然有成為專業球手的夢想,我們會一直盡力支援,但是如果單純業餘興趣,咱們就不用滿世界參加比賽,也不用頂級裝備,這樣你的參賽壓力會減小,同時省下的費用可以為大學學費打基礎。”

“爸爸媽媽,我還是想試試在高爾夫上到底能走多遠,是以我希望你們把給我的教育預算花在高爾夫上。” 兒子對我們提到錢的問題并不意外,這反而讓我很意外。

“這次跟爸爸去普林斯頓參觀,Anya說她高中就夢想去美國讀大學,但當時她不知道美國上大學是要付學費的,沒有提前申請獎學金,被錄取才發現根本支付不起學費,隻好讀了哥本哈根大學,直到成為著名天體學家,才以通路學者身份來美國實作她的美國大學夢,是以我知道去美國上大學非常貴。”

Anya是丹麥著名的天體實體學家,老紮克在美國比賽期間,她剛好在普林斯頓做通路學者,是以老紮克和爸爸得以順路去拜訪了她,對美國名校有了近距離了解。

在丹麥,孩子們讀高中和大學都是有政府補助的,也就是帶工資上學,是以很多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孩子們,根本不知道在其他國家上大學是需要付錢的,而且是很大一筆錢,就像Anya。

這也是我們決定現在就跟兒子開誠布公談論費用的原因之一,這樣他能盡早有心理準備,而不是在關鍵時刻被生活打個措手不及失去機會。

我盡量客觀不帶任何修辭和情緒,以免給他帶去不必要的壓力:“現在你的高爾夫每年基本費用20萬以上,未來6年差不多150萬左右,到時候我們可能沒有能力提供你大學的學費了。”

我相信兒子已經知道花錢是有機會成本的,消費在這件物品的錢,将無法用于購買其他物品,現在花在高爾夫上錢,會極大減少他讀大學可支付的學費。

“媽媽我明白。我已經想好了:在初高中6年我會盡最大努力訓練高爾夫,同時在學業上争取全優,雙管齊下,應該會得到一定獎學金,實在得不到的話,我會選擇學生貸款,或者去丹麥讀大學,然後再找去美國做交換生的機會,那樣就不用花學費了。”

看着沉穩自信、有條不紊的兒子,我覺得花的錢物超所值:在追夢的路上,高爾夫引領他看了許多風景,吸取了大量營養,帶他走上了“成長為最好自己“的路。

如果一定要把花在孩子身上的錢看成是一種投資,那麼我們期待的最大回報就是他在為自己真心感興趣的事情拼盡全力的過程中,成長為一個身體健康、品德優秀的人,也就是最好的自己。

從起初輸球就哭、發脾氣摔球杆,到現在如果自己赢了,會感謝對方給自己機會一起打球,如果輸了會真誠送上一句“恭喜你,打得非常好。” 這種“寵辱不驚“的淡然,也是我們看重的“投資回報”之一。

為孩子興趣花費百萬後,我開始坐下來跟他“算賬”……

老紮克對自己的教育經費有一定決定權

量力而為,以始為終

那麼,是不是為了孩子成長為最好的自己,作為父母的我們就可以不惜一切代價?

“量力而為”,“以終為始”是先生和我為孩子教育投入基本原則,畢竟除了兒子的高爾夫,我們還需要生活,還有兩個女兒需要同樣的支援,是以從兒子決定學高爾夫那天開始,我們就做出了大緻的預算,并確定這數字具有可持續性,甚至做了如果我們出現意外時候的應急預案。

我們的家庭經濟狀況其實并不算太好,說自己是中産我都覺得底氣不足,之是以在給孩子教育投資上比較大方,基于兩點:

我們把養育孩子的預算,都集中花在他們18歲上大學之前,并沒有為日後孩子婚嫁、成家立業提供經濟幫助的打算,孩子們自然也從來沒産生過将來依靠父母的想法。

這大概跟先生和我的經曆有關系,我大學畢業第一天起就沒花過家裡一分錢,反而月月給家裡寄錢,先生更是從13歲起就在業餘時間打工賺零花錢。可以說,先生和我成年到現在包括結婚生子教育,沒花過雙方父母一分錢,是以我們都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忠誠擁護者。

除了合理預算,理性投資教育也非常重要。

孩子們小的時候,我也給他們報了很多文體課外班,比如他們5歲多開始學過國術、象棋、圍棋、輪滑、播音主持、舞蹈、繪畫等,但是因為時間精力有限,一年後就根據他們自己的偏好,隻保留一兩樣。

最後兒子選擇了高爾夫和鋼琴,女兒們則保留了舞蹈和鋼琴作為特長,一直到現在都堅持并樂在其中。

是以,我建議那些看到李昊桐赢球就學高爾夫,看谷愛淩得冠就去滑雪的家長,不如關掉社交媒體,多些時間陪孩子,幫他們發現自己真正興趣所在,把錢花在刀刃上,確定他們将來能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内深耕,既能避免跟風被“割韭菜”,又能增大“教育投資”回報幾率。

為孩子興趣花費百萬後,我開始坐下來跟他“算賬”……

下各種棋始終是老紮克的愛好

隻要有機會到哪兒都會“來一盤”

跟孩子談論錢的時候,我覺得掌握“度”是關鍵,一般10歲以下的孩子對金錢數量并沒有概念,他們主要是希望得到安全感,沒有必要告訴他們具體數字,我一般會用“比較”的辦法,比如一個普通蘋果手機,差不多相當于她一個月學費,一晚五星級酒店的費用,差不多相當于我們半個月的房租等。

無論家庭經濟狀況如何,先生和我都從來沒使用“買不起”這句話,雖然想達到的結果就是“不買”,可是“怎樣說”卻會給孩子帶去完全不同的認知和感受,拒絕孩子的花費要求,我們基本用以下三個理由:

“這不在我們的計劃和預算中”:讓孩子明白花錢應該是有計劃的,而不是盲目沖動見啥買啥;

“如果買了這個,下周就不能去遊樂場了” :花錢是有機會成本的,花在這就不能花在其他的了;

“把錢花在這個東西上不是明智的,有點浪費” :家裡已經有類似東西了,省下錢可以買其他更有趣的東西,回到上一點。

這些都可以達到“不買”的目的,但不會讓孩子因為“窮”而自卑,反而能從國小會理智消費,也為日後跟他們談論金錢打下基礎。

即使大點的孩子,比如老紮克,很多資訊也是不對他透露的,比如我們工資、存款、固定資産或其他人收入、财富等。

在談論費用的時候,特别注意語氣不用任何誇張修辭,老紮科如今在高爾夫上花費百萬,卻在國際賽事中沒進前三,我們從來沒用類似 “花這麼多錢你還不赢..” 給他施加壓力,而是每次都認真跟他複盤,哪裡做得好,哪裡有待提升,别人為什麼會赢,然後再一起商量下次同級别比賽是否有必要參加 (自然主要是費用和時間因素)。

這大概也是他從來沒對高爾夫失去過興趣,也不害怕失敗的主要原因,因為他清楚“今天失敗并不代表明天,勇往直前、不斷進步”才是我們對他最大的期待。

如同加拿大心理學家 Jordn Peterson 說的:“人生赢家就是那些永遠不會因為失敗而裹足不前的人/winner is someone who never let losing to stop them 。"

我覺得,如果經濟上勉為其難,幹脆不要“投資”,如果一定砸鍋賣鐵咬牙支付,那就把咬碎的牙獨自咽下去,因為所有的教育投資基本都是父母決定的,孩子并沒有把刀架在我們脖子上強迫。

是以,時不時提醒孩子他多“燒錢”,“學無所成”是多麼可恥,把壓力或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讓他在内疚中前行,不是讓他在達不到父母的期待下徹底崩潰,就是在某種情況下斬斷父母親情,躲得遠遠的成為所謂的“白眼狼”,這類事情最近幾年并不少見。

那麼歸根結底,孩子教育這筆帳,到底要不要算?怎麼算?

我想,如果父母把給孩子大量花錢當成“一種盡到義務、但求心安” 聊以自慰、減輕缺席孩子成長的内疚而強加給他們,進而期待獲得孩子人生掌控權的話,那麼自己跟自己算賬就好了,沒有必要讓孩子成為背鍋俠,孩子們也不會認同你的付出;

如果是跟風,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我們也許應該把視線從孩子身上移開,先把錢花在提升自己上,不要連起跑線在哪兒都沒弄清楚,就拉着孩子盲目瞎跑,還表功跑得多辛苦,強迫孩子感激自己無效的付出;

但是如果我們了解自己所處的大環境,清楚自家真實經濟狀況和能負擔孩子教育支出的上限,提前設定好“投資回報“的合理期待,和能承受的最大“投資失敗”風險,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寫在後面

在談話後新學期開學兩周裡,老紮克做了三件事:

1,認真了解每個科目成績的考核辦法,國際學校考核不靠期末一次考試結果,而是整個學期的綜合,比如生物學考核是這樣的:平時小考成績占20%,作業及時準确占20%,實驗20%,團隊項目20%,環境教育10%,最後期末考試成績隻占10%。

這樣就給學生成績偶爾“不盡人意“ 預留了空間,即幾次成績不好,不能決定學期最後學分,是以老紮克立下目标:國中三年所有科目滿分,這樣高中可以減免學費,而這個目标并不遙不可及。

2.國中課程比國小緊張很多,上課時間由國小的8:00-13:00 變成了7:30-15:00,放學後還有選修課,作業量也增大,可用于支配的業餘時間非常有限,是以考慮再三,他決定退出學校足球隊,以確定高爾夫訓練時間。

為孩子興趣花費百萬後,我開始坐下來跟他“算賬”……

老紮克忍痛退出學校足球隊

3,他跟高爾夫球會管理人員咨詢,等他年底滿13周歲時,可不可以幫打理球場的草坪賺取零花錢,并得到了肯定的答複。他一直琢磨如何不浪費時間還能賺零花錢,就想起他在丹麥的一個球友幫球場打理草坪,因為高爾夫草種類繁多、形态性格各異,打理要求非常高,不同草在不同氣候下展現的不同特性會決定球的走向,是以懂草,對高爾夫球手非常重要,如果能跟專業人士學會管理草坪還能賺取零花錢,對于老紮克來說,絕對是一舉兩得的美差。

是以我覺得跟兒子直接談論他教育的花費是非常正确的決定。

*作者:索菲亞。仨孩媽媽,一直在路上,喜歡分享途中所見所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