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座大壩垮塌、超萬人遇難,飓風因何重創利比亞?

作者:第一财經

兩座老化的大壩在洪水中垮塌後,利比亞德爾納市的整個街區消失了。飓風“丹尼爾”10日在利比亞東部地中海沿岸地區登陸并引發洪水。

據新華社報道,上述兩座大壩夜間垮塌,人員傷亡慘重,許多遇難者在睡夢中被洪水沖走。利比亞紅新月會最新資料顯示,洪水迄今在德爾納導緻1.13萬人遇難,1萬多人失蹤。

從毀滅性的山火到史無前例的高溫熱浪,今年的氣候災害和極端天氣事件過于頻繁。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教授(Petteri Taala)表示,利比亞的悲劇凸顯了極端天氣對脆弱國家造成的破壞性和連鎖後果。

一位在國際多邊機構進行環保工作的資深人士對第一财經記者表示,氣候變化議題有四個支柱主題:減排、适應、資金和技術轉讓,“如果說十餘年前,談到氣候變化時還更側重于讨論減排,目前由于極端天氣氣候的頻繁出現,建設‘氣候适應型城市’則是處于更為中心位置的問題。”

兩座大壩垮塌、超萬人遇難,飓風因何重創利比亞?

利比亞檢方調查大壩垮塌原因

根據利比亞國家氣象中心的資訊,9月10日,飓風“丹尼爾”在利比亞東北部達到頂峰,強風時速達70至80公裡,導緻通信中斷、電塔和樹木倒塌。150-240毫米的降雨量導緻利比亞多個城市山洪爆發,其中貝達市在9月10日上午8時至9月11日上午8時期間的日降雨量最高,達414.1毫米。該氣象中心稱,這是一個新的降雨紀錄。同時,猛烈的洪水沖塌了兩座老化的水壩,導緻德爾納市的街區被整體淹沒。

公開資料顯示,垮塌的兩座大壩阿布·曼蘇爾大壩和比拉德大壩均建于上世紀70年代,分别距離德爾納13公裡和1公裡,儲水量分别為2250萬立方米和150萬立方米。

聯合國緊急救濟協調員格裡菲思(Martin Griffiths)說:“洪災的規模令人震驚,整個街區從地圖上消失,所有家庭都措手不及,被洪水卷走。”

據聯合國方面估計,利比亞五個省份的88多萬人生活在受風暴和山洪爆發直接影響的地區。來自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的資訊顯示,目前德爾納市的情況尤為嚴重,在其20多萬人口當中,預計已有超過三萬人流離失所。

兩座大壩垮塌、超萬人遇難,飓風因何重創利比亞?

據悉,在此次極端天氣事件發生前72小時,利比亞國家氣象中心釋出了災害預警,并通過電子郵件和媒體通知所有政府部門提高警惕,敦促其采取預防措施。利比亞東部地區随即宣布進入緊急狀态。

不過,據新華社轉引外媒報道,為預防海水漫灌,當地(德爾納市)官員曾在9日下令群眾撤離沿海地區,但沒有警告群眾大壩可能垮塌。

利比亞總檢察長西迪克·蘇爾說,已着手調查東部城市德爾納兩座大壩在洪水中垮塌的原因。蘇爾說,這兩座大壩二十多年前就已出現裂縫。

蘇爾15日晚在德爾納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說,檢方就大壩垮塌展開調查,調查人員來自利比亞不同地區,内容涉及大壩修繕資金流向等事項。

蘇爾說,大壩營運方早在1998年就上報過兩座大壩均出現裂縫。兩年後,利比亞政府雇用一家意大利工程公司評估大壩損壞情況。後者證明大壩出現裂縫,建議修建第三座大壩。

穆阿邁爾·卡紮菲政府2007年把大壩修繕工程交給土耳其阿爾塞勒建築公司。由于支付問題,相關工程直到2010年10月才啟動,但不到5個月後因卡紮菲政權被推翻而暫停。一名不願公開姓名的官員稱,此後政府每年都會劃撥大壩修繕專款,但官員“隻拿錢不辦事”。

2022年,利比亞水文專家巴代爾·瓦尼斯·阿舒爾在一項研究中警告,如果大壩得不到修繕,德爾納将遭遇災難。這一預警當時沒有得到利比亞當局重視。

由于缺乏統一中央政府管理,利比亞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防災能力衍生出種種問題。德國國際與安全事務研究所利比亞問題專家沃爾弗拉姆·拉赫爾表示,在德爾納洪災背後,相關部門不能正常運作和腐敗等問題正慢慢浮現。

目前,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發出緊急呼籲,要求捐助方在未來三個月内提供7140萬美元,以滿足受洪災影響的約25萬利比亞人的需求。人道協調廳表示,如果無法獲得更多的幫助,死亡人數可能會繼續攀升。

更多極端降雨事件

在飓風“丹尼爾”重創利比亞後,世界氣象組織(WMO)發聲明警示,“随着地球變暖,預計我們将看到更多的極端降雨事件,導緻更嚴重洪災。”

“變暖的大氣層可以容納更多水分。是以,在氣候變暖的情況下,雨、雪或冰雹等降水事件會更加劇烈,并可能導緻更多洪災。”WMO水文和冰凍圈主任烏倫布魯克(Stefan Uhlenbrook)表示,“雲層中80%以上的水分來自海洋,熱帶氣旋中的水分含量更高,這意味着日益變暖的海洋将進一步助長風暴。”

WMO還在聲明中解釋道,當海面溫度超過26攝氏度,會在風暴形成後加強和助長風暴。而在利比亞海岸附近,海面溫度已經高于27.5攝氏度。

實際上,飓風“丹尼爾”形成于希臘,由希臘國家氣象局命名。當“丹尼爾”向利比亞移動時呈現出地中海飓風的特征,這是一種兼具熱帶氣旋和中緯度風暴屬性的混合現象,其活動一般在9月至次年1月間達到高峰。

9月5日至6日,在抵達利比亞之前,飓風“丹尼爾”先給希臘帶來了創紀錄的降雨量。譬如,希臘紮戈拉村(Zagora)的一個測量站24小時内降雨量達到750毫米,相當于大約18個月的降雨量。

而在希臘中部的農業重地塞薩利(Thessaly),許多測量站在24小時内降雨量達到400至600毫米。

塔拉斯呼籲要建立包括各級政府和社會在内的多種災害預警系統。

正如前文所述,利比亞國家氣象中心确實對這次極端天氣事件釋出了預警,但預警針對的是強降水和洪水,并未涉及老化水壩帶來的風險。

塔拉斯說,該國的災害管理和災害應對機制支離破碎,基礎設施日益惡化,加劇了挑戰的艱巨性,“利比亞國家氣象中心正在努力運作,但能力有限。整個災害管理和治理鍊都被打亂了。”

前述資深人士對第一财經記者表示,防洪措施涉及如何建設具有氣候韌性城市這一适應角度的問題,其中涉及技術、需求和資金項目如何儲備和運用,不能對開發中國家太過苛求,應當積極提供資金和技術,而且發達國家目前在這個問題上做得也不一定完善,比如美國、澳洲等國山火近幾年情況越來越嚴重,但應對效果并不佳。

“在十幾年前,那時候很少談發達國家的适應問題,當時有一種普遍觀點,即發達國家在經過多年發展後,其基礎設施已經達到了抵禦極端天氣沖擊的水準,或認為其受到的沖擊可能較小。”他對記者表示,“然而目前看來實際情況并不是如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