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湯道生再闖“迷宮”

作者:牛刀财經
湯道生再闖“迷宮”

文丨南梁

出品丨牛刀财經(niudaocaijing)

騰訊的大模型之戰,交到了湯道生手中。

在熟悉湯道生的人眼中,湯道生一直在扮演騰訊“拓荒者”的角色,經常接手一些别人做不出來或難度很大的東西,更甚至去其他人不看好的荒地開拓,但這對湯道生來說,卻是一個有趣的智力遊戲。

就像走迷宮,很多人是按部就班地從起點往終點走,但若反過來從終點開始往起點走,就會發現分岔路會少很多,路線也更清晰。湯道生和自己的孩子解釋道“這是數學裡面的思維方法,最講究的就是以終為始。”

但在湯道生開拓To B業務的路上,也不乏走進岔路口。

就像被裹挾着做“內建”業務,在他看來是一次巨大的試錯,相比一早就确立了“被內建”戰略的華為,阿裡雲在“走岔路”上與騰訊雲倒是不相上下,但阿裡雲已經先一步實作盈利了,騰訊雲還得要多久?

如今人工智能席卷行業,業務也面臨革新,是挑戰也是機遇。

不久前,騰訊雲釋出了混元大模型,但在阿裡、百度之後釋出的舉動,讓市場對先發優勢與後發制人兩個說法意見不一,對此湯道生也不認為需要“追趕”,但這場大模型的“迷宮遊戲”已經開局,怎麼走是正确的,誰也說不準。

1、“迷宮”難免進岔路

即便湯道生将“以終為始”看作最少走錯路的解題思路,也無法避免每一次都做對。

對于一直在做To C業務的企業來說,開拓To B市場無疑是“摸着石頭過河”。

“騰訊早期的雲業務為了搶市場,虧損也要拿項目,做了很多內建、總包的業務,牽頭拿下訂單,整合自研産品和第三方産品。”談到雲業務早期的營運,湯道生感慨道:“總體來講,這些業務雖然收入龐大,但成本也高,利潤率反而不高。”

雲業務“難掙錢”是目前行業普遍預設的。

湧入市場的玩家越來越多,但市場的增速卻在放緩,廠商之間甚至開啟了“價格戰”。這種背景下,2022年下半年騰訊雲的國内市場佔有率從11.1%下降至9.9%,排名更是從第二跌至第四名。在此背景下,向“被內建”轉型成了大廠們的選擇之一。

馬化騰曾坦言:“湯道生之前不想做內建,但騰訊經常被市場佔有率和輿論裹挾,被迫做總包拿市場佔有率。”大廠紛紛轉“被內建”的局勢下,湯道生也更堅定了要把騰訊To B業務從“內建”轉換為“被內建”。

談及To B五年的感受,湯道生也坦言:“這是一個不斷地摸索、試錯、發現問題并改正的過程。”其解釋道,“原來好多人都是帶着To C的業務經驗,但To B賽道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它的商業本質、邏輯、成本結構、團隊協作模式等等都是不同的。”而早期的強調規模犧牲利潤的發展形勢,也被湯道生認為是最大的試錯。

走迷宮的過程中走進岔路口是難免的,但在湯道生看來這不是大問題。“比較清晰的是,我們一直都在朝着解決問題的方向、越來越To B的方向去發展。”為To B賽道帶來改革的大模型,就是騰訊寄予解決問題的希望。

大模型的興起将重塑騰訊To B業務,但如何撬動真正的利潤來源,是騰訊雲要思考的重點,也是湯道生面臨的考驗。當然,大模型帶來的行業變革不隻考驗了湯道生,也考驗了衆多浪潮之下的入局者們。

2、“騰訊雲”在質疑中誕生

湯道生如今被稱為“騰訊雲之父”,但在拓荒To B業務這條路上考驗不斷,即便隻是讓騰訊同意開啟雲業務也同樣不易。

湯道生出生于香港的黃金時代,長大後赴美留學,在美國密西根大學開始修計算機工程,之後又去斯坦福大學進修電子工程碩士,是個名副其實的高材生。在去騰訊之前,其就職于Sendmail軟體公司,管理研發團隊開發大型郵件系統、反垃圾郵件過濾系統等。

直到2004年,騰訊敲響了上市的鐘聲,成為股市一顆閃耀的新星,隔年,湯道生就收到同為斯坦福校友并正任職于騰訊的劉熾平的邀請。當時,騰訊急需擁有創新性的技術大佬。

這一年,湯道生正式加入騰訊,同時其也迎來在騰訊的第一仗——QQ空間的瓶頸。他認為:“這是我的生死之戰”,但同時,這也是他的成名之戰。

當時的QQ空間無法承受超過60W的同時線上人數,湯道生也并不是第一撥被派來解決這個問題的人,但他卻是唯一成功的。在QQ不斷發展之下,相繼孵化出了廣點通和騰訊雲業務,但這兩個早期卻都不被看好,騰訊内部對做雲的質疑聲并不少。

當時,在騰訊總辦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雲沒利潤、成本高,是個“挖煤的苦活”,就連總裁劉熾平拿不定主意。而另一種聲音,是包括湯道生在内的,認為雲不可以輕易放棄。

為了讓雲不被放棄,騰訊技術工程事業群的總裁盧山私下安排團隊支援其搞研發,而湯道生把雲團隊藏在了開放平台内。但即便如此,面對結果不明、多方的質疑和沒資源的情況,團隊與湯道生的壓力一直高懸于頂。

直到2015年,馬化騰提出了網際網路+的戰略,甚至在财報上點名了騰訊雲作為騰訊的重點業務之一,錄得增長超過100%。這是騰訊首次确定了雲業務的重要性。

2018年,湯道生被騰訊選中負責雲業務,這也讓湯道生不得不離開其最熟悉的To C領域,轉向開拓To B業務。雖然湯道深一直支援雲業務不能被放棄,但毫無To B領域的經驗也是事實,在發展過程中,難免走進了“內建”的岔路口。

3、新的“迷宮遊戲”開啟

人工智能是騰訊寄予解決“走岔路”問題的希望,但在其釋出了混元大模型後,市場中不乏有聲音認為騰訊入局是否有些慢了。

相比騰訊在今年下半年才宣布的混元大模型,阿裡和百度早先一步于上半年就釋出了自家的大模型。據悉,今年3月和4月,百度和阿裡在相繼釋出了文心一言和通義千問,對比來看,bat三家中,騰訊的大模型是最晚釋出的。

雖然騰訊的混元大模型不久前才釋出,但對于落後這一點,湯道生卻認為不存在“追趕”的說法。“這個行業太新了,還在早期,沒有所謂的市場佔有率或是比例,大模型是一場馬拉松,現在可能才跑到一公裡。”湯道生進一步表示, “騰訊做大模型隻看自己,不看别人。混元大模型在騰訊内部已經内測很久,在推出時間上,沒有考慮過和同行進行賽跑。”

馬化騰舉了個例子:“對于工業革命來講,早一個月把電燈泡拿出來,在長的時間跨度上來看是不那麼重要的。”

很顯然,湯道生把行業的火熱看在眼裡,但也更加清晰了自己的觀點。畢竟,人工智能雖然今年才大火,但騰訊雲卻早就進行研究了。

2019年,馬化騰就對外表示,騰訊已建立四大AI實驗室;2022年4月,騰訊首次對外披露旗下混元AI大模型的研發進展;同年12月推出了國内首個低成本、可落地的NLP萬億大模型。

但在人工智能火熱的當下,騰訊的對手們同樣不弱。

賽道的玩家噴發式湧入,這壯觀的情景甚至被稱為“百模大戰”。對于衆多玩家入局大模型的現狀,湯道生覺得,相比掙早晚,認清大模型才是重點。“目前,很多人知道大模型是個風口,很想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但實際上用大模型來解決什麼問題,以多大成本來獲得什麼價值、多少價值,其實還沒想得很清楚。”

而騰訊的大模型目标很明确,就是“改造”千行百業。今年6月,騰訊雲首次對外公布了自己的MaaS服務解決方案:它打造了一個行業模型商店,覆寫金融、文旅、政務、傳媒、教育等10個行業,在這些能力模型基礎上,客戶加入自己獨有的場景資料,就可以快速生成自己的“專屬模型”。

在方向上,和湯道生以終為始的思路一樣,騰訊雲大模型的誕生先一步明确的就是目标,這也讓騰訊的大模型之路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騰訊認為,大模型隻是開端,行業應用才是未來,這一點,阿裡與百度也有同樣的看法,這也注定bat三家早晚會短兵相接。

新的“迷宮遊戲”已經開始,各大勢力相繼入局,善于“以終為始”的湯道生,這一次要如何破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