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紅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真實“身份”有新論

作者:光明網

新成果

紅山文化出土一類呈筒形、斜口玉器,統稱為斜口筒形玉器,一直以來,研究者對其造型的原型和功能提出各種假說。2007年,安徽淩家灘遺址出土的3件玉器與斜口筒形玉器相似。研究表明,這類玉器與龜有關,被稱為“玉龜”或“玉龜狀扁圓形器”,它為破解紅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提供了新思路。郭大順表示,斜口筒形玉器應當稱為玉龜殼,用于占蔔。

1 安徽出土玉龜為玉器研究提供新思路

“斜口筒形玉器是紅山文化玉器中最常見的一種玉類,僅牛河梁遺址就出土了23件。傳世和各地收集的有20餘件,海外收藏的紅山文化玉器中也多見這種斜口筒形玉器。總計超過了50件,這對數量有限的紅山文化玉器來說,屬于大宗。”著名考古專家郭大順向記者介紹,“與其他玉器相比,斜口筒形玉器器形簡單,無紋飾,中空,一端是斜口,一端為平口,平口處有鑽孔。其原型無從說起,是以一直被視為既無所本,也無來龍去脈的一類玉器,與其他紅山文化玉器之間也缺少必然聯系,這對十分講究對物體造型,特别是對動物造型在寫實基礎上加以高度抽象化的紅山文化玉器來說,似乎有點格格不入,一直困擾着研究人員。”

2007年,在遠隔千裡的安徽淩家灘遺址,考古人員發掘到一座未被幹擾的新石器時代大型墓葬。這座墓葬随葬玉器數量達200餘件,其中有3件玉器造型特殊,引起了發掘主持人張敬國以及台灣玉器專家鄧淑蘋、黃翠梅等研究人員的關注。

張敬國曾寫下它們的出土情況:“在腰部正中位置,放置有1件玉龜及2件一端為平口、另一端為斜口的玉龜狀扁圓形器。”“這三件器物在墓主腰部呈扇形放置,最東端的玉龜形器完整,腹腔中空,腹甲還琢刻成龜甲樣式,可以認定為标準的玉龜形器。”張敬國和鄧淑蘋、黃翠梅觀摩後認為,玉器造型上龜的特征明顯,能區分出背甲、腹甲,平口有鑽孔,為首部,斜口為尾部。他們立刻聯想到紅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一緻認為,兩地的玉器形狀相似,紅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原型就是龜殼,是龜殼的簡化和神化。

郭大順贊同他們的觀點,他認為,這是一個突破性認識。郭大順介紹,這3件玉龜橫列于腰間,壓在石钺和石锛之上。墓主人右側的玉龜,其出土狀态為背甲在上,即保持龜殼的正常放置狀态,首部朝南即朝向墓主人頭端。腹甲具有明顯的龜殼特征,尤其是腹甲的尾部加工切割成直邊,這一做法與龜殼尾部的背甲腹甲錯位相似。墓主人中間和左側的兩件玉龜,呈扁圓形,與紅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基本相同。有意思的是,左側的一件,出土狀态與右側的玉龜相同,即背甲在上,首部朝南。而中間的一件雖然也是首部朝向墓主人,但背甲在下,腹甲在上,即龜殼呈倒置狀态。

遠古先民有随葬龜殼的制度,距今9000年至7700年的河南賈湖遺址出土實體龜殼。距今6100年至4600年的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也出土實體龜殼,還有許多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也有龜形象出現。

郭大順分析說,從紅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的造型、加工和出土狀态這三個方面與實體龜殼、同時期的龜題材陶制、玉制品進行比較,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其一,它們都為扁圓的形體,斜口筒形玉器邊緣磨薄如龜殼的裙邊;其二,鑽孔位置相同;其三,斜口筒形玉器的大斜口與實體龜殼尾部相對應,也與淩家灘遺址出土的玉龜殼背甲和尾部截平的做法相對應,這表明,斜口筒形玉器的平口為前(頭),斜口為後(尾);其四,紅山文化早期發掘時,斜口筒形玉器出土位置在墓主人的頭部,後期發掘有近半數在墓主人的腰部。這同大汶口文化遺址龜殼出土位置相同,也與淩家灘遺址出土位置相同,且多在右腰部。由于這四個方面都表現出太多的共同性,互相之間又可對應起來,“斜口筒形玉器龜殼說”證據非偶然零散而是成規律,是令人信服的。

2 先民有龜靈崇拜信仰

如果紅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是玉龜殼,那麼它是用來作什麼的呢?

此前,有人認為它是臂飾或腕飾,也有人認為它是束發用的玉箍。“現在看,這些觀點都不準确,它是龜靈崇拜的占蔔工具。”郭大順說。

龜靈崇拜在中國史前時期比較普遍,以龜殼作占蔔工具,從古至今,在許多文化遺址中均有發現,例如賈湖遺址、大汶口文化遺址,而且,賈湖遺址墓葬随葬的每個實體龜殼内裝有石子;距今4000年的山東龍山文化陶龜内裝有陶球;最有說服力的是淩家灘遺址出土的玉龜,在玉龜殼間夾有與易卦起源有關的玉版。

郭大順認為,以龜占蔔說明古人對龜靈的信仰崇拜已經達到很高的程度。這一習俗延續到商代,成為王室占蔔記事必備用品。“透過龜靈崇拜我們看到了更為重要的曆史文化現象,即中華古文化強大的凝聚力和傳承力。”郭大順說。

紅山文化是龜靈崇拜的重要成員之一。據統計,在紅山文化墓葬中時有龜形象出現。1973年,在阜新胡頭溝積石冢收集到的一批玉器中就有兩件玉龜(鼈),牛河梁第二地點和第五地點大墓中都有玉龜發現。紅山文化發現的這批玉龜形象,造型十分寫實,從五官、四肢到背甲紋飾等各個細部的加工既準确又高度神化,毫無呆闆之感,件件都是水準甚高的工藝品。

“每每觀摩欣賞這些玉器,紅山先民的智慧、技能和一絲不苟、能抓住動物的最主要特征,這讓人無比歎服。”郭大順說,“特别是牛河梁第五地點中心大墓随葬的兩件玉龜(鼈),不僅個體較大,還是一雄一雌,握在墓主人的左右手中,表達的已不是占蔔了,而是對神權的掌握,是紅山先民對龜靈崇拜的升華。”

郭大順表示,紅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龜殼說對紅山文化的崇拜内容和思維觀念是一個全新的認識。由造型相對單調的斜口筒形玉器聯想到玉龜殼,在思路上跳躍大,要取得共識,我們要通過具體的考古資源,具體的分析,讓文明的核心更為紮實,才能對中華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更好地樹立文化自信。

3 史前文化區之間是互相借鑒,互相影響的互動關系

經全面統計,牛河梁遺址斜口筒形玉器在墓主人腰部附近與在頭部的執行個體相當,特别是牛河梁遺址出于腰部的斜口筒形玉器大都在右腰部。同時,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大甸子墓地出土的紅山文化斜口筒形玉器,其位置也在腰部。這與後期發現的淩家灘遺址出土的玉龜位置相同。

淩家灘遺址的年代上限距今約5300年,相當于紅山文化晚期。綜合來看,淩家灘遺址出土的玉璧、卷體玉龍等玉器,都與紅山文化有相近之處。特别是玉人,兩大文化區出土的玉人趨同,都是曲肘貼于胸前,這說明,兩個文化區存在密切交流。并且,玉器并不是實用品,而是禮器,這種交流要高于一般的日常用品。而非實用品的交流範圍很廣,是以兩個文化區出土器形相近的玉龜并非偶然,由此而将紅山文化的斜口筒形玉器釋為玉龜殼,也是很自然的推理。

郭大順認為,這些現象充分表明,在史前時期,大陸的南方和北方地區雖然在總體文化面貌上存在差異,屬于不同文化區系,但在用玉、用龜制度上卻有着高度的統一性。“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玉器與中國禮制的起源密切相關。郭大順說,紅山文化所在的區域是歐亞大陸和環太平洋交彙地區,從地理、氣候到自然資源,與世界上其他史前文明所誕生的地方是不同的。我們可以從更廣的視角去看紅山文化,去認識中華文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玉器專家劉國祥曾經說過:紅山文化與淩家灘文化存在着交流、交往、交融關系,其背後蘊含有深刻的寓意,兩個文化之間是互相借鑒、互有影響的互動式關系。紅山、淩家灘這兩個文化中玉器造型的相似性,反映出史前中國南北兩個文化集團的宇宙觀、社會觀、道德觀、價值觀的互相認同或祭祀禮儀體系的相近性,從中能夠真實反映出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形成過程中玉器發揮的核心作用及呈現的文明圖景。

作者:譚 碩

來源: 遼甯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