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活久見!100億光年以外的兩個黑洞碰撞,讓地球都為之震動0.1秒

作者:說宇宙

0.1秒的振動,如此短暫又常見的現象,這似乎沒什麼可稀奇的。但如果産生這0.1秒振動的是地球,并且導緻這次振動的源頭還在距地球100多億光年以外呢?

能釋放出這樣強大能量的沒有其他天體——正是宇宙中最強大的黑洞。而且還是兩個黑洞“争老大”,所産生的波動,讓整個宇宙都為之震撼。2019年,它就在我們不知道的時候悄然發生了。

活久見!100億光年以外的兩個黑洞碰撞,讓地球都為之震動0.1秒

GW190521引力波信号

需要注意的是,與我們常說的地震不同,這種振動是受到外力沖擊産生的波動,會引起物體的形變。像是籃球受到拍打的一瞬間,盡管隻發生了微小的形變,但還是被LIGO引力波探測器捕捉到了。

2019年5月21日,距離我們100多億光年以外的兩個黑洞發生了碰撞,并是以融合合并在了一起。在它們碰撞融合的一瞬間,産生了難以想象的巨大能量。這種劇烈的能量爆發引起了時空的扭曲和振動,将引力以波的形式傳播出去。

活久見!100億光年以外的兩個黑洞碰撞,讓地球都為之震動0.1秒

當引力波經過我們所處的時空區域時,它會像一股巨大的漩渦扭曲着周圍的時空結構,産生有節奏的壓縮和拉伸。這種時空變形在實體學中被稱為“引力波探測器效應”,它能夠對位于這個時空内的物體形狀産生影響。

後來科學家們将這次的引力波命名為GW190521。盡管它隻是讓地球周圍的空間發生了大約千分之一質子直徑的變化,但是這仍然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觀測到地球及其周圍的空間因為引力波而産生振動。

其實,如果把宇宙看作海洋,黑洞合并就像被扔進海洋的小石子,短暫的激起周圍小小一片漣漪。而地球就是海洋中某個被這個漣漪邊緣碰到的微生物。

活久見!100億光年以外的兩個黑洞碰撞,讓地球都為之震動0.1秒

引力波信号的産生

2015年,人類首次成功捕捉到引力波信号,這是對黑洞碰撞現象的直接觀測。這一發現标志着引力波天文學的誕生,為我們深入研究黑洞和宇宙提供了新的途徑。随後,科學家們陸續發現了更多黑洞碰撞事件,這讓我們對宇宙中黑洞的分布、演化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活久見!100億光年以外的兩個黑洞碰撞,讓地球都為之震動0.1秒

通過觀測引力波,科學家們得出了一些令人驚訝的結論。他們發現,在黑洞碰撞過程中,數倍甚至數十倍太陽品質的物質會轉化為引力波能量的形式釋放出來,這産生的峰值功率可達整個可見宇宙的幾十倍。這些巨大的能量釋放對宇宙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可能使周圍的天體産生震動、變形甚至爆發。

其實,自從2015年以來直至2022年底,科學家已經觀測到了超過90次的引力波信号。由此看來,引力波信号其實在宇宙中也不算少見。為什麼隻有GW190521那麼為人津津樂道呢?就因為它讓地球産生了0.1秒的振動?

GW190521有多特殊

事實不僅如此。一般來說,宇宙中形成引力波的原因主要是兩種天體的合并,即中子星和黑洞。其中,雙黑洞合并是引發引力波最常見的原因。

宇宙中的黑洞也是分等級的,科學家根據品質,将黑洞劃分為了三類:恒星級黑洞、中等品質黑洞和超大品質黑洞。

活久見!100億光年以外的兩個黑洞碰撞,讓地球都為之震動0.1秒

作為黑洞中最小的一級,恒星級黑洞通常是直接由恒星核坍縮而來。而中等品質黑洞則是來自恒星級黑洞的一次次合并。而根據科學家的觀測,GW190521的産生是由于兩個品質分别為85倍太陽品質和66倍太陽品質的黑洞合并,但是恒星級黑洞品質的上限一般為50個太陽品質。

因為根據現有理論推導,要是能産生50個太陽品質的恒星級黑洞,至少是比太陽重130倍的超大恒星發生超新星爆發。但是要是達到這種品質的恒星,在發生超新星爆發時會産生正反粒子,進而導緻爆發極不穩定,這種爆發往往會把恒星炸的什麼都不剩,是不會留下可以坍縮成黑洞的殘骸的。

活久見!100億光年以外的兩個黑洞碰撞,讓地球都為之震動0.1秒

那麼這兩顆85倍太陽品質和66倍太陽品質的黑洞是從哪來的呢?以現在的科學認知,隻有一種解釋。這兩個黑洞也是由更小的其他恒星級黑洞合并而來的。

但是,在如此浩瀚的宇宙,兩個黑洞撞在一起本來就已經不平常了,更何況現在是四個黑洞分别兩兩相撞後,再合并在一起,這種事發生的機率未免也太低了,真的有可能發生嗎?

天文學家認為,或許,在星系中心的超大品質黑洞附近有可能發生。因為超大品質黑洞附近有許多恒星級黑洞,在那裡的黑洞密集程度,足以實作剛才提到的多個黑洞重複合并。

活久見!100億光年以外的兩個黑洞碰撞,讓地球都為之震動0.1秒

總之,黑洞合并是宇宙中一種令人驚歎的現象,它通過引力波的釋放向我們傳遞了宇宙的資訊。科學家利用先進的技術和裝置對引力波進行觀測和分析,以揭示黑洞的性質和宇宙的奧秘。随着技術的發展和觀測的不斷深入,我們相信将來會有更多關于黑洞合并的發現和突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