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嘉禾:山水有情 且歌且行

嘉禾:山水有情 且歌且行

嘉禾縣千家洞水庫,光伏電闆、群山湖水相映成趣。 黃春濤 攝

嘉禾:山水有情 且歌且行

開國第一上将蕭克故居。 李金萍 攝

嘉禾:山水有情 且歌且行

城市玉中溫泉。

嘉禾:山水有情 且歌且行

嘉禾傳統鑄造工藝。

黃春濤 攝

嘉禾:山水有情 且歌且行

嘉禾縣珠泉鎮鐘水河茂林段,蜿蜒河流與村居民房、田園山林、鄉村公路互相映襯。

黃春濤 攝

(本版圖檔除署名外均由嘉禾縣委宣傳部提供)

嘉禾:山水有情 且歌且行

普滿稻田。

梁可庭 鄧和明

“炎帝之世,天降嘉禾,神農拾之以教耕”。偏居湘南一隅的小城嘉禾縣,由此得名。

嘉禾縣南臨粵港,西通永桂,古有“禾倉堡”之稱。千百年來,勤勞勇敢、善良質樸的嘉禾人民在山與水之間縱情放歌,在鐵與火之間砥砺前行,譜寫了一部厚重璀璨的人文曆史畫卷。

你聽,伴嫁歌悠揚婉轉,花燈戲诙諧風趣,一字一句傳唱“民歌之鄉”美譽。

你看,鑄造爐火紅滾燙,打鐵郎揮汗如雨,一錘一鑿打響“江南鑄都”名号。

你品,水煮肉唇齒留香,倒缸酒醇香爽口,一食一飲擦亮“美食之都”名片。

“好風憑借力,揚帆正當時。”嘉禾縣委書記黃仲說,今年,嘉禾縣緊緊抓住旅發大會機遇,深度挖掘農耕、鑄造、熱水、美食、民歌、紅色等文旅資源,奮力擦亮“泡溫泉、賞民歌、品美食”文旅品牌。

踏水而歌,源遠流長

一路奔騰的舂陵水,是貫穿嘉禾的大動脈,也是嘉禾的母親河。由她所滋養的699平方公裡的土地,正是嘉禾人民發展壯大和生生不息的土壤。

清洌的水靜靜流淌,盤江水庫、千家洞水庫、觀音山水庫、泮頭水庫等集湖光山色于一體,吸引遊客遊玩觀賞之餘,也承擔着灌溉、發電、養殖等功能,滋養着嘉禾人民。

熱騰的水冒出大地,溫暖嘉禾,催熱文旅。嘉禾縣溫泉曆史悠久,相傳炎帝在嘉禾拾穗教耕時,用溫泉水進行孕育谷種。漢代《淮南子》有載:“神農氏嘗百草之滋味,知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就”。

位于縣城新區的玉中溫泉,源自地下3018米深的漢白玉石層,富含2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溫泉水可飲可浴。今年1月,總投資2億元的玉中溫泉嘉濱湖區域建設營運項目啟動,這也是第二屆湖南旅遊發展大會重點項目,包括提質改造配套設施,建立溫泉侏羅紀漂流河、電音溫泉造浪池、彩虹滑道、大型溫泉水寨等網紅打卡點。

依托溫泉資源,嘉禾縣大力開發溫泉小鎮建設,積極培育“溫泉+産業”新業态,推動溫泉與康養、高端礦泉水、理療、地産、現代農業融合發展,奮力建立溫泉文旅特色縣名片。

好山好水孕育好歌。

嘉禾是聲名遠揚的民歌之鄉,伴嫁歌、花燈戲、勞動歌、喜慶曲牌……燦若星辰的嘉禾民歌,是世居于此的嘉禾兒女用歲月寫就的“詩經”,它們從山水間迸發而出,直抵内心,觸碰靈魂,傳唱千年。

“北有蘭花花,南有伴嫁歌”。伴嫁歌全由女性用嘉禾方言土話唱訴,至今仍在口耳相傳的約有1300餘首,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伴嫁歌旋律陰柔、凄美,曲調結構靈活多變。中央電視台導演王鋼在嘉禾采風後,深有感觸地說:“如果說西藏的民歌是天上的歌,嘉禾的民歌就是地上的歌,狂放中帶着野氣,有血有肉有情……”目前,嘉禾縣有伴嫁歌傳承基地3個,民間伴嫁隊伍40支。

花燈戲,大俗通雅。嘉禾花燈戲汲取了嘉禾民歌等民間藝術之營養,内容多反映勞動人民生活,劇目愛憎分明、诙諧風趣,充滿了泥土的芬芳。在嘉禾,“無人不知《下洛陽》、無村不演花燈戲、無班不學花燈曲、無處不談花燈題”。

嘉禾縣委、縣政府把文化遺産保護作為豐富縣域文化内涵、實施文化興縣重要舉措,每年安排專項經費開展非遺普查、發掘、整理、評審、保護、利用等工作。

紅“火”輝映,世代相傳

“嘉禾人是打鐵的,也是鐵打的。”開國第一上将蕭克的一席話,道盡了嘉禾人堅忍、拼搏、無懼無畏的性格。鍛造舊時稱為“打鐵”,鑄造也叫“翻砂”。在嘉禾,打鐵的曆史已千年。

2018年以前,嘉禾縣鍛鑄造産業一直處于“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狀态,工業産業發展緩慢。

近年來,嘉禾鑄造産業轉型更新加速,演繹出從“中低端”到“高精尖”的華麗蝶變。目前,嘉禾人創辦的鑄造企業有800多家,年産鑄件150萬噸,占據江南鑄件份額的30%。“江南鑄都”“中國鍛造之鄉”“中國鑄造産業叢集試點縣”“湖南省鑄鍛造特色産業園”“精鑄小鎮”等金字招牌先後落戶嘉禾。

眼下,嘉禾縣依托鑄都公園、鑄造廣場、鑄鍛造工藝展廳、1958文創園等場館,做好鑄鍛造傳統技藝傳承和工業旅遊紀念品開發,打造鑄鍛工藝博覽區,發展工業旅遊。

與嘉禾火紅的鑄造爐交相輝映的,是嘉禾火紅的紅色旅遊資源。

這裡是開國第一上将蕭克将軍的故鄉,湧現了被孫中山先生譽稱為“湖南最熱心之革命同志”的李國柱、抗日名将李必蕃、紅軍進階将領黃益善、李弼廷、李韶九等一大批革命先驅。

嘉禾還誕生了郴州境内第一個中國共産黨地方組織——中共嘉禾縣特别支部,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孕育了湘南起義的武裝,完好儲存了紅軍長征時期留下的紅六軍團西征廣發墟臨時法庭舊址、紅六軍團甫口錫崎嶺戰場遺址(紅軍墓)等。

“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今年來,嘉禾縣深耕紅色熱土,深挖紅色故事,綜合開發了蕭克故居、烈士陵園、烈士尹子韶墓、紅六軍團西征廣發墟臨時法庭舊址等紅色基地。用“紅軍墓”“紅軍樹”“紅軍醫院”等紅色故事,激勵嘉禾人民砥砺前行。

美食美景,喜迎來客

“好客嘉禾”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嘉禾人民刻在骨子裡的生活态度。每當客人進門,一杯“倒缸酒”,一塊“油炸肉”,讓人口舌生津,精神抖擻。好客的嘉禾兒女,用最豐盛的美食、最亮麗的美景、最熱情的招待,迎接着四方來客。

嘉禾美食,享譽四野,“全國吃在廣州,湖南吃在嘉禾”廣為流傳。

嘉禾菜品原料正宗、底蘊深厚,菜品鮮、香、熱、辣俱全。油炸肉、水煮肉、紅燒狗肉、子姜血鴨、血灌腸、全豬宴等經典菜品享譽省内外,倒缸酒、湘嘉魚、三味辣椒等特産遠近聞名,早酒文化在周邊地區享有盛譽。子姜血鴨、血灌腸等7道菜被央視《走遍中國》欄目重點推介。2022年,嘉禾縣被評為湖南十大湘菜名縣。

嘉禾人尤好酒。倒缸酒是嘉禾獨特工藝釀造酒,因該酒在釀制中将糟燒或水酒倒入糟缸,故名“倒缸酒”。倒缸酒色澤棕黃,陳香濃郁,入口醇和。蕭克曾稱贊道:“水是家鄉甜,酒是倒缸好。”

嘉禾還大力發展富硒産業,傾力打造特色富硒農業品牌,建立富硒農産品種養基地38個,打造了“三味食品”“禾倉香大米”“嘉津茶油”“綠殼蛋”等一批獨具嘉禾地方特色的農産品品牌。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為嘉禾農業品牌代言,親自題寫命名“嘉禾富硒稻”“宅侯貢米”“嘉禾富硒農産品”。

美食暖心,美景悅目。嘉禾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有珠泉湧月、仙人擺渡、丙穴仙洞、晉屏晚翠、石燕騰空、舜源浩蔭、牛欄溶洞等喀斯特地貌構景的自然景觀,桐梁潛渡、普濟疏鐘、普渡橋、風憲牌坊、摩岩石雕、鳌峰東塔、黃甲吊橋等人文景觀。

嘉禾古縣城禾倉堡被專家譽為研究古城文化的“活化石”,這裡的傳統建築特色儲存比較完好,商貿繁榮的曆史印記十分厚重。珠泉亭,豐和古墟、古街、古戲台和雷公井古村落依稀透露着老城區古樸深邃的生活。

嘉禾現有11個國家級古村落,這些古村落曲徑通幽、古樸靈動。其中,雷公井古村是伴嫁歌傳承基地,這裡的古民居,大部分建于明崇祯至清朝光緒年間,具有獨特的江南古民居特色。

現如今,嘉禾已形成獨具特色的“聽紅色故事、賞嘉禾民歌、品嘉禾美食、遊傳統古村、泡康養溫泉”的沉浸式體驗旅遊格局,持續擦亮“好歌好水,好客嘉禾”品牌形象。在文旅融合的新征程上,嘉禾壯志滾燙,步伐铿锵,繼續譜寫嶄新的錦繡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