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外國人洗劫的圓明園,時隔160年後,竟在附近發現一珍貴文物

作者:混沌錄

圓明園,屬清當代世界最大的園林博物館,素有“萬國之園”之稱,原占地達有5200多畝,東西文化兼并,南北山水悉通,相當于一個大型的“政務休閑園區”。

它将島群、藝苑、茶館、博物館、騎馬場、大劇院、博物館、美術館等以圍繞皇家精神生活需要于一體,以卯榫式或高或低契釘于北京的最佳風水寶地。

經曆19世紀那場世所周知的洗掠後,圓明園由雲端築夢師跌落為山水泥瓦匠,不見昔日豪奢和紙醉金迷,唯留被欺辱過後不屈的半缽清貴,潑與剩山殘水以及晚來夕照滿天雲彩,令人于扼腕中仍無比懷念。

被外國人洗劫的圓明園,時隔160年後,竟在附近發現一珍貴文物

這樣的圓明園,自然盛産寶物,自從1996年至今,國家考古部門分三次挖掘起複圓明園,發現不少稀世藏品,其中,就在2014年的起複中,從大宮門處的禦河裡意外挖出了一個形狀不明的泥疙瘩,半月後恢複原貌後,才發現它竟是一件稀世孤品。

沒有人會想到,過去近160年了,它仍舊色彩輝煌,工藝更甚于十二生肖,最終,它被擺放在博物館中。

它的出現,再次勾起那些屬于圓明園的獨家記憶。

被外國人洗劫的圓明園,時隔160年後,竟在附近發現一珍貴文物

皇家集權于盛京

這裡的盛京,不是指舊日的沈陽,而是指清雍正時期最繁華鼎盛的都城北京。

那時的圓明園,是雍正常帶着愛妃甄嬛去散步乘涼的好地方。

這個時候,也是圓明園集東西方園林别墅藝館于一體,成為世界第一大遊園的鼎盛時期。當時的西方設計師郎世甯等常常侍奉于圓明園中,這些西方人對東方無限奧妙的建築藝術屬實沉迷不已,天天拿着個本子抄來抄去,啧啧驚歎。

圓明園就像一位家财萬貫加學富五車還貌比潘安的貴公子,一直站立在那裡,直至雍正死後,乾隆又繼位。

被外國人洗劫的圓明園,時隔160年後,竟在附近發現一珍貴文物

當我們翻開《誰收藏了圓明園》這本書,會發現作者認真數過圓明園現存于世的文物,數量大概是700多件,這些文物多數分布于英法美三大亂認祖宗國家的博物館中。

但按曆史學家統計的數目,圓明園實際的文物數量起碼要在150萬件以上。

剩下的文物去哪兒了呢?

專家有過判斷,一部分應該流落在各國的民間收藏家手中,還有一部分仍舊是藏在圓明園的地下,有待陸續發掘。

被外國人洗劫的圓明園,時隔160年後,竟在附近發現一珍貴文物

擺放于各博物館的文物中,大部分看起來品位優雅的,是圓明園設計師之一康熙和主要設計師雍正的喜好。它們流光華彩,令人遐想連篇,可以推斷當年,雍正帝還是雍親王的時候,跟着親爹康熙遊走于各處,有過不少耳濡目染。

但是,弘曆也即後來的乾隆帝,想當初也跟着爺爺康熙帝常在圓明園的牡丹台、洗墨池等處遊玩戲耍,卻不曾有父親和爺爺那樣的沉穩簡練,直到當上皇帝,仍然喜歡走“紅底小碎花”的審美路線,開創了以繁複喧鬧為主流的審美派别。

絕大部分五色大瓷瓶及“蓋滿了皇家各式公章”的字畫,還有同樣審美的戰車、壁攏、箱櫃、壁畫等大型器物裝飾等,正是圓明園第三代設計師乾隆皇帝在後期為圓明園增設家當的過程中,規劃和填補進去的。

被外國人洗劫的圓明園,時隔160年後,竟在附近發現一珍貴文物

這就是圓明園大部分文物背景的由來了。

可以想象,當年的乾隆帝,站在祖宗創立的基業圓明園之中,放眼風景奇絕,滿懷詩情畫意,将在朝堂上受大臣的鳥氣一吐而空,想象子孫萬代年年有這樣的春秋可看,那些殿堂軒館、舟舫廳廊裡盛放的家當,永遠有侍衛在保護。

哪裡會想到後世的什麼八國聯軍呢?

更不會知道後人會苦苦挖掘後來被埋于地下的那些零零碎碎,拿出來細擦細看,隻因為那是祖宗的遺物,是中華泱泱大國的文明承載。

被外國人洗劫的圓明園,時隔160年後,竟在附近發現一珍貴文物

所謂皇家集權,此一時彼一時,一時不過數百年,一切就在一群強盜的手中化為了灰燼。于是,後人隻能在每一件被挖掘出的珍貴器物中,再去恢複出一個個的鼎盛時刻,去續說那時的繁華,并續寫昔日的遺憾。

乾隆死于1799年。距今不過200多年。

在他死後的第61年,八國聯軍進軍北京,大肆洗劫了圓明園,大清也差點陷入覆滅,在他死後的第215年,圓明園成為曆史的遺址,考古文化工作者在大宮門的舊垣處,起複禦河,發現了一件花紋精美的器飾,慎重地把它從泥漿裡打撈了上來。

它的身上曾有什麼樣的故事?

被外國人洗劫的圓明園,時隔160年後,竟在附近發現一珍貴文物

象首既出鳴宮門

考古人員經過半個月的清洗恢複,發現這是一件底質為銅器,表面鎏金的象首,于是稱其為“銅鎏金象首”。

這件獸首,顯然曾用作大型裝飾器具,而且曾經在其它更大型的器物上鑲嵌,它的氣勢恢宏,做工考究,對應的是古人以象為尊,象首最為尊貴吉祥的寓意。

它的整體形式寫實,有長的象鼻,微微翹起的象牙,以及伴飾,象眼和象耳紋路清晰,惟妙惟肖,且眉目細緻傳情,散發出黃金器飾獨特的光芒。

銅鎏金這種工藝,準确來說,是汞鍍金的工藝,屬于是成熟于戰國及漢代的一門進階手工工藝,在漢朝的時候,人們稱它為“金塗”或“黃塗”,後來才有了鎏金這個說法。

被外國人洗劫的圓明園,時隔160年後,竟在附近發現一珍貴文物

古人用器飾之是以愛銅,是因為銅器本身的性質淳厚質樸,隔絕天然,其聲又可通徹天地,清暢悠遠,是以,銅是皇家的常用器皿,特别會用于祭祀儀典之中。

而銅之是以要用鎏金裝飾,是因為它與黃金色澤相接,為了讓器飾看起來更加色澤鮮明,上色更為上乘,古人就會給它鍍金,金玉是器物之首,鍍金之後,看起來更加貴重。

可以想象,這具銅鎏金象首,在當年通過抹金、開金、找色等工藝多次來回打造完成後,抛光一新,之後鑲嵌于某個地方——可能是擺在宮門内的顯赫戰車上,也可能是祭祀用的供奉大鼎,或者是積香盛德的高爐。

被外國人洗劫的圓明園,時隔160年後,竟在附近發現一珍貴文物

如果它是鑲嵌在戰車上的話,必定要被指令安置于四方守護之位,它的象首要昂首向着東方,以其高尚的寓意與其它分布于戰車另外三角的獸首一起,朝着遠方的蠻夷鼓呐示威。

天子之國,善于不戰而屈人之兵,以德服衆,象首在這裡就是德行高潔、守護王城、召令四方伏首來降的寓意,就如同東方的古神在用長長的嘶吼和鳴叫來召示他将一直守護着戰争的成果。

而乾隆帝在此時,或者是身披戰甲,立于戰車之上,看衛士們上演“破陣歌”,指令将象首對準哪方,哪方就是攻擊的一方,隻能前進,不能後退。

又或者讓士兵為他示範戰車的運轉精妙,偶爾撫上象首,感念祖宗恩德,将士不易,才讓百裡蠻夷不敢對大清朝指手畫腳,輕舉妄動。

被外國人洗劫的圓明園,時隔160年後,竟在附近發現一珍貴文物

他曾經長久站在厚武殿前,看累了,就去歇息一下。

厚武殿裡有暖閣,暖閣中鋪設着一種能取暖的粉彩瓷磚,這瓷磚也是皇家專用的,它們後來和象首一樣被從圓明園中發掘出來,被發現内裡的功用:磚裡有幹沙,因為受熱和散熱相對均勻,是以皇帝把它們用來取暖。

但如果銅鎏金象首是鑲嵌在鼎上或者爐上呢?它們肯定不會孤獨,因為這樣一來,鎏金銅像首就絕不會隻有一隻,而是至少有四隻——事實上,摒棄想象,這種象首也很少會單獨地出現。

被外國人洗劫的圓明園,時隔160年後,竟在附近發現一珍貴文物

古人對這些獸首裝飾物的應用一向有嚴格的規定,它們的文物價值在于它們承載的是怎樣的曆史,以及對應的是曆史中哪些應用規制。

在圓明園中,與銅鎏金象首相似的文物中,較著名的就有十二生肖。

在知名武打演員自導自演的圓明園十二生肖的出口電影中,十二生肖所對應的規制,是依照皇家規定用于代表時辰等的儀制中,是以十二生肖其實也是圓明園中的“水力鐘”,它們具體的效用是用來報時,所對應的正是十二個時辰。

但比及十二生肖獸首銅像,銅鎏金象首的工藝價值更在前者之上。

被外國人洗劫的圓明園,時隔160年後,竟在附近發現一珍貴文物

十二生肖雖是以銅鑄成,隻是它們不具備鎏金等複雜的工藝以及巨額的花費,後期還包括更高成本的維護。

鎏金工藝講究結構緻密和分布均勻,曆經千百年不變色,十二生肖雖然形态足夠逼真、線條也十分流暢,是郎世甯等人當初在建造海晏堂時布置的重要水器,但精細度應降一等。

隻是,在文物的價值上,它們不分高低。

當年的十二生肖作為高達50公分的水法重器,絕不可能是聯軍們第一想要搶掠的中國文物,它們是在聯軍搶無可搶的情況下,才決定一起抱走的。

被外國人洗劫的圓明園,時隔160年後,竟在附近發現一珍貴文物

那麼,鎏金銅像首又是如何沉于禦河之中、陷在淤泥底下的呢?

我們可以翻開當年在法國軍隊中曾任翻譯、一個名叫德裡松的法國人的名為《翻譯官手記》的筆記——其曾經親自進入圓明園,目睹八國聯軍進入園内搶劫的過程,為此寫下了園中文物如何消失以及毀滅的種種場景:

我驚呆了!這裡出現了大批突然失去了理智的強盜,誰能想到他們在幾個小時前還文質彬彬……

這是一大群有着世界上各類膚色,身着不同樣式軍服的人,不必我統計,就能夠明白他們使用的不是同一種語言,因為,他們正在大打出手。

被外國人洗劫的圓明園,時隔160年後,竟在附近發現一珍貴文物

這些人鬧哄哄地一擁而上、撲向這裡的天價之寶,互相用各自國家的語言叫喊着辱罵對方,如果有人擁擠,那麼就會有人揮拳相向,如果有人搬不走那些和大型酒器一般重的東西,就會有同伴加入扭打中。

我看見有些字畫撕爛後,人群把它們抛在一邊,還有些瓷器不好拿,就被打爛或拆開,隻帶走完好的那一部分……總之,這裡看起來,像是一個已被踩爛的螞蟻窩。

由這樣的手記可以想象得出,當年的銅鎏金象首或者是被搶掠者在撬開後抱走,又在互相争奪時不慎掉進一邊的河道裡沖走;或者是被人随意的丢棄,因為他們的目标是主體,象首是權衡下被抛掉的一部分,因為主體銷贓時能換取更高的價格。

被外國人洗劫的圓明園,時隔160年後,竟在附近發現一珍貴文物

總之,它曾飽受侮辱,後被棄置河道,直到有一天被厚厚的淤泥覆寫,再不用有離鄉背井之擔憂,直到河道幹涸,不過數十年後,便沒有人再記得它。

又至數百年後,它終于得見天日,卻成了人們目光中的另一個謎。

從1860年到2014年,近160年的時間,銅鎏金象首再次出世,它們的秘密終有一天會完全揭開——與此同時,它們也遙遙期盼着,有一天身在外國的“兄弟姐妹”也能夠早日歸家,因為它們一脈同根。

被外國人洗劫的圓明園,時隔160年後,竟在附近發現一珍貴文物

文物祈望新傳人

2023年8月30日,在某短視訊平台拍攝的一部名為《逃離大英博物館》的視訊短劇大火,它将中國文物拟人化,化身為一個形容敗落凄楚的美麗小女孩,而她最大的期望,是逃離大英博物館,走上回國回家之路。

該短片播出後,迅速受到網友的接力傳播和熱捧,截止2023年9月14日,該視訊共有800多萬贊,70多萬人評論,并175萬次數轉發,同時有多平台一起作公益宣發和推廣。

它的背後,是銅鎏金象首這樣的文物的“期盼兄弟姐妹回家的期望”,或者說,是全民對流落外國的文物的期望。

都說文物有靈,它們會告訴你曾身處的環境都發生過什麼,它們都曾有過怎樣的經曆,或者承載了怎樣夠熱情和深切的盼望,它們不會隻是死去的一切,而是一直被寄托着深遠的表達。

被外國人洗劫的圓明園,時隔160年後,竟在附近發現一珍貴文物

尾聲

如今的圓明園遺址,除了國家安排考古人員仍作定期的發掘外,也是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入21世紀以後,文物的愛國教育除去回望曆史、知恥而後勇之外,更多轉變為在回望曆史的同時,加強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

這或許也是《逃離大英博物館》引起衆多年輕人共鳴的原因:曆史不等同于已過去,會有更多年輕人加入文物世界的新傳承。

被外國人洗劫的圓明園,時隔160年後,竟在附近發現一珍貴文物

參考文獻:

“圓明園首次展出鎏金銅象首等106件出土文物”,北京青年報[微網誌],李夢婷報道,20170611

“圓明園考古現場:已發掘5萬件文物,都無比珍貴”,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0718

《圓明園研究四十年》,王道成編著,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