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佳琦“翻車”後,直播電商是不是走到頭了?

作者:劉潤商學
李佳琦“翻車”後,直播電商是不是走到頭了?

“李佳琦翻車”這件事,幾乎刷屏了各大社交平台。

9月10日,面對直播間觀衆“花西子越來越貴”的質疑,李佳琦用“哪裡貴了”、“有時間找找自己原因,這麼多年了工資漲沒漲”、“有沒有認真工作”等言辭回應,引起了網友的質疑。

目前,事情還在持續發酵。李佳琦道歉,花西子品牌回應,其他品牌趁機借勢做起了營銷……

說錯話,應該道歉檢討。但同時,還有很多人在讨論,說李佳琦的翻車,是不是一個信号?直播電商這種商業模式,是不是快走到頭了?

作為一種新興模式,直播電商的争議,一直都不小。

有的人說,直播電商好。它能給品牌商帶來很大流量,可以讓消費者買得便宜。

也有人說,直播電商不算什麼正道。它像一針興奮劑,對品牌沒那麼大好處。一旦依賴,後患無窮。如果直播電商特别好,為什麼很多歐洲國家不做,日本不做,那麼多發達國家不做?

且慢,且慢。這中間,其實有着很大的誤解。

什麼意思?

李佳琦“翻車”後,直播電商是不是走到頭了?

直播電商的核心,可能是規模效應

為什麼有很多發達國家,沒有直播電商?

是不是他們看到了這種商業模式有問題,是以才出于保護線下商業的目的,沒有做?

不一定。

在很多發達國家,直播電商沒做起來,可能不是不想做,是因為人口數量不夠。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直播電商的核心邏輯,可能是規模效應。

從線下,到電商,再到直播電商,其實每一次服務模式的變化,都是效率的極大進步。

但要把效率優勢發揮出來,人口規模,可能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

比如,你線上下開了一個店,賣化妝品。

你要付店鋪租金,你也要雇傭店員。

而每天進店的顧客,可能有100位,有購買行為的顧客,可能有10位。

但電商呢?你可能還需要雇傭店員,還需要支付一些營運費用。

但一天下來,來逛網店的顧客數量,可能就有成千上萬,其中又可能有上百位,買了東西。

效率一下子就提升了。

直播電商呢?效率就更高了。

直播一天,可能會有上萬人,十萬人進店。做的好的,甚至會有百萬人進店,成千上萬的人購買。

比如羅永浩老師在淘寶直播,開播當晚,直播間累計觀看人數2600萬,粉絲增長110萬。

因為人數,因為規模,直播電商的服務效率,就被拉升到了一個誇張的地步。

而效率的提升,就又給直播電商帶來了更高的議價權,直播間又能争取到更低的價格,吸引來更多的人。

人口多,帶來大量購買,大量購買帶來低價,低價又進一步擴大購買規模。

直播電商,就這麼一點點起來了。

李佳琦“翻車”後,直播電商是不是走到頭了?

不是不做,是條件不允許

在中國,像是微信,像是淘寶和抖音這樣的超級APP,每天都有幾億人在平台活躍。

這,就産生了超級聚集效應。

而且,中國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很好,人工的成本,又不像發達國家那麼高。

這就是直播電商,在中國生根發芽,發展壯大很重要的原因。

中國的人口紅利,借助網際網路積聚了起來,借助物流系統延展開來,形成了消費端的人口紅利。

是以,很多發達國家,沒有自己的直播電商平台,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人口規模太小,沒辦法産生規模效應。

比如德國,比如英國,比如日本。

他們不做直播電商,可能不是因為他們覺得有弊端,不想做。

而是因為人口規模和基礎設施這些條件,他們不具備。

了解了。

可做了直播電商,效率是提升了,你1個人幹了之前100個人的活。

那剩下的99個人,怎麼辦?

這個問題,又怎麼了解?

李佳琦“翻車”後,直播電商是不是走到頭了?

總财富增加,是趨勢

在商業世界和人類社會之中,發展的大方向,是總财富的增加。

這個趨勢,幾乎不可逆。

總财富增加,什麼意思?

過去100人,創造100塊的财富。

但是随着社會進步,一定會讓100人,創造更多的财富。

之前是100塊,現在是120塊,以後可能是200塊。一定會越來越多。

那怎麼實作呢?

要麼,上科技。要麼,換模式。

科技帶來的效率提升,可能展現在生産工具的變化上。

之前是斧子,現在是電鋸。

之前1個人創造1塊錢的财富,現在有了新科技,1個人可以創造2塊錢的财富。

模式效率呢?直播電商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借助新模式,之前100人創造出來的财富,被1個人創造了。

那剩下99個人怎麼辦?

剩下的99個人,就被釋放出來,去做其他的事情,創造新的财富。

即便是創造的不多,隻有50塊,但社會的總财富,也會增加。

由之前的100塊,變成了150塊。

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

讓更少的人,幹更多的事。不關系到個人,關系到整個社會。

而過程中的副作用,就是财富配置設定的變化。

李佳琦“翻車”後,直播電商是不是走到頭了?

副作用,是财富配置設定

更少的人,創造了更多的财富,也得到了更多的報酬。

這就要求,财富配置設定的制度,也應該發生相應的變化,保證公平。

比如獲得更高報酬的人,去繳納更多的稅收,用來支援剩下的99人度過轉型期,等等。

可是,當稅收的壓力集中在了少數人身上的時候,他們會不會想方設法去偷稅、漏稅?

這是一個很基本的利益動機,關乎人性,也很難杜絕。

其實,還好。

當需要查稅的人變少之後,管理的難度,也同時大大下降了,反而更有利于進行嚴格的稅收管理。

為什麼這麼說?

舉個例子吧。

比如說,為了更有利于環保,燃油車要轉電動車。

有的人就會問,說轉了電動車,真的有利于環保嗎?電動車的電,也可能是燒煤發的電啊。

直接給燃油車裝上過濾裝置,減排裝置,不也一樣嗎?何苦費那麼大力,都換成電動車呢?

别着急。這樣做,雖然看上去節省了成本,但管理難度,卻大大增加了。

因為成百上千萬的燃油車,就像一個個小煙囪。

而每個小煙囪,每位燃油車的車主,都有無數理由,換下減排裝置。

可能是要花錢,可能是不相信,可能是單純的嫌麻煩。

可是,都換成電動車,就隻需要管理發電廠減排了。

管理幾百個,幾千個發電廠,相比之前管理成百上千萬個“煙囪”,難度大大降低。

并且,等以後有了更加環保的發電方式,隻需要在發電環節做出改進,就夠了。電動車該怎麼開,還是怎麼開。

明白了。

模式變化,效率提升,會導緻财富集中的副作用,但也同時有利于進行稅收制度的嚴格管理,進行再配置設定。

但有人馬上就說了,我不關心那麼多宏大的事情。

我就是想知道,現在直播電商這麼火,我這線下店,還能不能做?

李佳琦“翻車”後,直播電商是不是走到頭了?

線下線上,可能會逐漸平衡

線下店,不會沒有未來。

因為當你看到的商業世界足夠大,觀察的人足夠多的時候。

你可能會發現:商業,就像水一樣,會随利益流動。

什麼意思?請你和我一起看。

如果,線下的門店老闆算來算去,發現自己不掙錢,會發生什麼?

不幹了。

我掙不到錢,這店,我就不開了。

而随着商鋪一家家關門,商業地産商為了保持盈利,就會下調商鋪的租金。

之前可能20萬一個月,現在18萬、15萬、10萬。

直到店主們發現,這個租金下,開店可以賺到錢,紛紛開始來租。

線下的租金便宜了,很多人就又來到線下來開店。

這時,線上的廣告費用,就可能又降下來了。

于是,又有人去了線上……

循環往複。這就是“像水一樣流動”。

最後,線上線下,可能會形成一個平衡。

有的商品,就是适合線上上賣。而有的商品,就是适合線上下賣。

比如說服務類的商品。線下的餐館、遊泳館、兒童興趣教育,不可能開到線上去。

如果按照這個趨勢發展,線下的服務和體驗模式的商品,可能會越來越多。

線上呢?線上可能就會賣一些沒那麼着急的,不需要怎麼服務的商品。

而銷售這些商品的時候,直播電商可能還是一個非常高效的模式,不太可能消失。

但它的問題依然客觀存在,監管也需要進一步到位。

而現在,你也可以注意到,對于直播電商的監管,正在一步步落實。

李佳琦“翻車”後,直播電商是不是走到頭了?

直播電商,還會發展……

新事物出現之後,監管,其實是很難第一時間跟上的。

因為之前沒出現過,大家也不知道該怎麼管。

就比如直播電商。

但現在你可以看到,除了法律法規,各大平台都針對直播電商,設定了自己的制度,進行更細化的管理。

如果發貨晚了,怎麼辦?如果買到假貨,怎麼辦?

都有相關的扣分制度,獎罰制度,而且越來越完善。

平台也很看重自己的品牌效應,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因為消費者一旦體驗不好,他們就會迅速的更換平台。

直播電商,也會越來越穩定,問題越來越少,并且大機率還會有一段時間的增長。

它,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最後的話

第一次工業革命,紡織工砸了紡織機器。

因為很多紡織勞工突然發現,幹了一輩子的活,突然就被一個鐵架子替掉了。

找老闆說,老闆雖然不忍心,但所有工廠都換了紡織機,隻有他還是人工,怎麼和其他工廠競争?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勞工聚在碼頭,集體抗議。

因為有了吊車和集裝箱,再也不需要那麼多碼頭勞工扛貨了。

什麼技術,什麼機械,都太壞了。

好想砸了它。

可是,如果當時紡織勞工真的砸了紡織機,你身上穿的衣服,可能就比之前要貴一百倍。

如果碼頭勞工,真的阻止了集裝箱和吊車的普及,現在可能根本沒有物流系統了。

效率一旦提升,世界就按下了快進鍵,沒有誰能單方面地阻止它。

隻有“1個人能幹之前100個人的活”這件事不斷發生,整個社會才會不斷地往前進步,人類财富的總和才會不斷增加。

是以,如果你也面臨着相關的問題,感受到了委屈和陣痛。

請你一定要了解趨勢,快速行動,擁抱變化。

把委屈化作行動,才能早日走出陣痛。

祝你,走出陣痛。

繼續閱讀